重现: 追忆中华中学杰出校友冼崇璠医生(陈逸诗)附:链接《河内中华学校掠影》《又一件有关1954年的事》(


链接:

  • [靓文重现]河内中华学校掠影(1946-1954)(一) (作者:陈逸诗)  [2013-09-21] -网友评论: 1
  • 河内中华学校掠影(之二,三,四) (作者:陈逸诗)  [2013-09-21] -网友评论: 1 
    [摘自留言]《又一件有关1954年的事》(留言者/冼崇祉)  [2020-09-01] -网友评论: 2

     

  • Posted by zcadmin @ 02:38 PM MDT [ Comments [81]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令人敬重的逸事(逸诗)
    对美丽的苦苦寻觅,不懈努力!
    《初二甲班》,令人神往的集体,
    里面亦有我初中班主任何文汉老师!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108.173.199.93) on September 22, 2013 at 10:40 AM MDT #

    讀後感慨萬分,淚涕湧流,又一次將我帶回童年時代,難免使我老人懷舊而痛哭親友的各分東西,生離死別,再難相叙如童年時,更也為崇璠在生前所建立的成績而為他感到自豪,說起住在北掛运动塲(Bai Bac qua)附近的两家人,姓冼和姓潘,是我自小学相好的同学,有冼崇祉、崇禧和崇祺,潘安邦、安國。
    看相中甲班同学,大都是我自小学,高小,中学的同学,大部份我還有通訊,但見面就少了,懷念你們,請多保重。

    一老人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6.68.183.147 on September 22, 2013 at 05:06 PM MDT #

    一老人先生有提起北掛运动場(Cho Bac Qua)街,54年后改為Nguyen thien Thuat 街.这街14号門牌4层西式洋楼是冼家的.冼老先生是54年之前的河內侨領.54年后越北作曲家HO BAC就在这里住.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September 22, 2013 at 06:59 PM MDT #

    尊敬的《一老人》先生,您好!
    您的留言亦令我感动,请多保重。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108.173.199.93) on September 22, 2013 at 10:10 PM MDT #

    谢谢旭华的欣赏和鼓励。近十年的中华学校教育,使我懂得尊师重道,珍惜同窗谊,这篇文章能完成,仍是经过一个风雨的甲子年,我为自己这种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到欣慰,因为它终究发掘中华学子身上一种可贵的传统精神。

    谢谢“一老人”的感概,引发青少年时期的美好回忆,是件好事。北褂操场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乐园,提到潘家兄弟,弟弟练得一身肌肉,令人印象尤深。

    我们班共35人,曾经先后回大陆学习有12位,去台湾有6位。这是那个年代的写照。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陈逸诗 (IP: 14.201.99.35) on September 22, 2013 at 11:24 PM MDT #

    首先衷心感謝旭华兄的愛載与關怀,人老咗,好多回憶,好多遺憾,好多事都想要做,但心有餘而力不足,現在正受時间的剝削,過一日少一日,奈何?
    回 k 兄的話:沒錯,正是洗公君威老先生,乃曾是河內华僑僑領之一,真真正正,名副其實,德高望重,名聲大譟,大慈善翁,是河內華僑粵東會館和廣東邦,歷屆幫長洗君威老先生,特別曾在國民、義校,夜校讀書的學生,應感謝他和廣東、福建會館的支持,出錢又出力辦校,是中華學挍校董之一。洗老先生膝下有七星好子,有崇禧(在德州)、崇祺(在德州)、崇山(在德州)、祟德(已故)、祟璠(已故)、崇祉(在多市)、崇平(在多市)。各子各孫都很有出色,大有成就,謹祝他們健康、幸福、快樂,後事就此、、、。
    回逸詩兄的話:您和敦詩、聖詩是兄弟吧!話說我們除了是同学,說不定我們還是親戚關係呢?
    當年最早去台灣還有:行街超然酒家太子仔,歐潤芝,(現任台灣台北大學中医医药教授)。還有福建街梁經倫大药房太子仔,梁權華,(在台大學地貭畢業后,在全台奔跑工作,大陸開放后,廣西聘請他做專家教授)。還有pho Hang Bo 街,泰华行大少:陳維雄,(在台大學畢業後回香港代父打理出入口和地產生意),二少陳超雄,(去台績完大學轉到日夲東京学牙医,現定居手日夲名古屋)。他們都成家並室了,又做了亞爺啦!
    相片中的同学多少也認得出,有些記不起,但很有印象,說不出口,如:
    忠情:两兄弟在同春街市對面住。
    超然:是愛然姐的弟弟,家在行街開中医药店。
    東庆:在香港,曾在港做翻譯工作。
    偉瑜:在多倫多。
    群英:是春榮的太太,在深圳。
    思啓:在洛杉机。
    成汉:在香港,曾在港做翻譯工作。
    芳蘭:三奇(丁丁)兄的太太,在US。
    振權:在廣州,是法文高級翻譯員。
    誠昌:在蒙城,做社工。
    洙雄?國富?基都?仕廉?笑濃?麗仙?
    其他校友,則待想想、、、
    祝各位及府上家人:健康、幸福、平安、快樂。謝謝!

    一老人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6.68.183.147 on September 23, 2013 at 03:21 PM MDT #

    中华学子在民族传统和侨校优良教育的薰陶下 ,奋发图强 ,成就显赫 , 细读逸诗兄的文章和一老人先生的评论 ,倍觉中华侨校师生 ,校友感情浓郁深厚,虽然事隔过半生 ,仍然丝毫没有消逝 ,疏远.
    作为后辈的我们 ,很希望各位前辈提供更多类似的回忆文章 ,以填补我们对母校历史认识上的空白.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小生 (IP: 94.12.113.34) on September 23, 2013 at 05:38 PM MDT #

    請教,請教一老人先生.在您同届,同班中有林明德同学,您还記得嗎?他是思啓,耀南的同学.現在在美國芝加哥做医生.林家一門出了5个医生,还有女工程師,电脑專家等.
    一老人先生,您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河內华侨通.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September 26, 2013 at 05:53 PM MDT #

    謝謝 k 兄的過獎与抬舉,受之有愧,只不過有點諸事八卦吧了!請多多包函,當笑話古仔聽完就算啦!指教、指教!我將虛心受教。謝謝!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4.12.169.157 on September 27, 2013 at 06:32 PM MDT #

    崇祉先生非常感谢各位对他兄长崇璠的评论,并让我代转达他的意思:先父正確的名字是冼琨輝,人稱他為「冼公」或「幚長」。一八八七年出生,一九六三年在覀貢過世。我的弟弟冼崇山現住在多倫多。請您待我向這位「老人」學長致意,祝他身體平安,萬事勝意!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逸诗 (IP: 110.174.85.8) on September 27, 2013 at 09:12 PM MDT #

    來电代如实上載:
    上述如有触犯〝冼府〞之私隱与禁忌,在此謹致萬分謙意,真誠說声:對不起!致深深敬禮。順祝冼府上下各位:事事順利,身壯力健,家庭幸福。
    唉!嘆句真係好人難做,我的宗旨和原則上,寫作或報導過去事件或訊息,對地点、寶号名稱就如实,一字不改動的報導,唯一堅定執着的是,出于對長者、老前輩的稱呼大号决津守〝尊重〞〝私隱〞和〝保密〞為原則,如要報導,則要絞盡腦汁,尋找同音字,而要有好的意头,故此只好運用粵語廣卅話的諧音組成,當然逸詩學長在事主受意下,高兴報導前輩的大号,我也樂意支持与接受吧了,跌一跤,長一智,都係向林 濤兄学習,少說少錯,少做少失。也值此向逸詩学長致意感謝,也祝他健康長寿,生活順意。謝謝!

    代一老人轉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4.12.161.44 on September 28, 2013 at 01:02 PM MDT #

    老人學長 您好!
    首先我要向您致歉,我寫給逸詩兄的回信,提及您對我們一冼家人昔曰及現今的近況都非常清楚,尤其對先父的事跡暸如指掌;我心存感激,還以為您是逸詩兄熟悉的朋友,請他代為致謝。
    我提起先父在僑界服務時,大家都叫他幚長或冼公,那是數十年前的事,喚起我的回憶而向逸詩兄提及,絲毫沒有任何與學長的報導有関連。逸詩兄的父親陳鑑清前輩,還有郭推排,石啟清,郭樓堯等前輩,都是54年以前為內僑界盡心盡力服務的僑領,我心中都常常存著他們的名字呢。
    對於稱呼避諱之時,我從來沒有在腦海上出現過。文字與意思含糊,是我的錯;特別向您再次道歉,望學長雅量包容。說真心話,我要向您感謝還耒不及呢。一祝您平安喜樂,身體健康。請多指教。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173.206.82.139) on September 29, 2013 at 01:52 AM MDT #

    有關河內中華學校及中華會館1954年以前的兩件佚事,追述如下。如有遺漏或不足之處請逸詩兄或老人學長或年長校友加以指正添補。留存下來作為舊日僑社的部分史跡。
    1954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河內中華學校複課經費短缺。僑領們集會籌劃良策,決定請先父冼琨輝向法國統治當局,申請開辦一次性的博獎園遊會。地點就在河內北卦街的中華學校操場舉行(節目繁多,計有彩票、摸獎、射飛標、玩牌、賣飲料等等)。希望籌得足夠經費複課。
    因為先父自小讀越文及法文,中文底子好,年青時習律,後來曾在法國駐越南的最高公署任職十八年,又在僑社被選為幫長十八年。一直與其他僑領為僑社服務爭取利益。先父甚得法方及越南地方政府的信任。
    結果申請遊園會的事竟然獲得批准,但法方言明只此一次,下不為例,並派專員監督。僑領們及校方經過多日籌備後開幕。遊園會會期為一周,盛況空前,人山人海,為當年河內僑界之一大盛事。遊園會結束後,中華學校經費有了著落,學校依時複課,僑社、僑領、學校、家長、學生皆大歡喜。這是僑領們盡心盡力為河內華僑爭取複課的一段往事,值得紀念。

    另外是有關中華會館之事。1911年,清朝退位,次年民國成立,但政局動蕩,中國一直沒有派正式外交使團來越南上任,僅托僑界僑領們代理僑胞申請簽證等事而已。1925年(民國14年),先父冼琨輝替人處理一件訟案獲勝,將所得酬勞當作旅費,北上中國北平,向段祺瑞政府申訴僑界難處並申請外交人員來河內設立領事館。當時獲得我國外交奇才外交部總長顧維鈞博士接見並允諾所求。後來果然有領事館的設立(1954年的前幾年,總領事為袁子健前輩)。民國14年那年,國父孫中山先生去世。也是那年,國父也派元老胡漢民來河內參加並主持中華會館建成開幕典禮。有石碑刻字記載其盛事。石碑現今依然嵌在中華會館門口大牆之上。 這是一段不可不記的往事,有不足之處,懇請各前輩補充指正為盼。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209.90.155.52) on October 04, 2013 at 10:20 PM MDT #

    Very appreciated your Email. I read all contents which give me a very deep impression for my age. I do believe that which also Valuable and a good Memory in your life. Especialy to each members in your family ! Congratulation to those Achivements that is Great and Excellent. I'll be honor to Both of you ! Regards to both of the family! George Wang









    I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George Wang (IP: 118.170.175.227) on October 04, 2013 at 11:14 PM MDT #

    我剛剛發現,我所講述河內僑界兩件佚事, 有兩處失誤,更正如后:
    1,二次世界大戰結朿為1945年,非1954年。打字打錯了。
    2,「國府派元老••••」,誤拼為「國父派元老••••」。

    特此更正,以正史實。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216.254.164.197) on October 05, 2013 at 12:58 AM MDT #

    George Wang (IP: 118.170.175.227) 电腦自动英譯中大意如下(以英文作準):
    非常感谢您的电子邮件。我读了所有的内容,给我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的年龄。我相信,这也是有价值的,在你的生活和美好的回忆。特别是具有在您的家庭每个成员!恭喜这些巨潮是伟大的,优秀的。我会很荣幸你们两位!问候的家庭!乔治王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6.69.235.44 on October 05, 2013 at 07:05 PM MDT #

    又一件有關1954年的事

    昨天(2013年10月5日),報章登載越南獨立名將武元甲將軍在河內去世的消息,享年102歲。武將軍於1954年在奠邊府戰役中擊敗法軍,舉世震驚,被譽為“紅色拿破崙”,與世界名將隆美爾(德國)、麥克阿瑟(美國)等齊名。
    我於1994年農曆春節前在河內曾拜候過武將軍。當年他80多歲,身材不高,但是壯健,神采奕奕,非常健談。武夫人比他年輕,過去是一位大學教授。他們住在河內的一幢法式別墅洋房內,庭院內樹木花草茂盛,清涼宜人。
    武將軍年輕時在河內一所私立學校教歷史。我前母所生的大哥與大姐就是讀這間以法文及越文教學的學校。武將軍曾是他們的老師。閒談中,武將軍得悉我兄姐是他的學生,驚訝微笑。他對昔日河內華僑及僑界情形也很熟悉。他溫文儒雅的風度與氣質,令人敬佩。
    歡笑言談間,武將軍因別的聚會先告辭離去。我們繼續與武夫人交談,並與武夫人在將軍照片前合照。最後,我在園內單獨留影作為紀念。
    十年後,2005年我獲贈一本越文版的武將軍自傳。
    對於武將軍之逝世,我深深地向他及武夫人致哀。因為他是偉人,是帶領越南邁向獨立的民族英雄。但我又深思,像陳逸詩兄所寫,當時“時局動蕩……將我們這一班天真無邪的華僑少年,推向兩個陣營”,多少“家庭離散,親情離散”。1995年,我在離開越南40年之後,再次返回河內,回到北卦街舊日家門前面竟然情怯,一直向上觀望已經老舊的四層洋房。又聽說屋內仍然住有六戶人家,一直停步躊躇不前,深怕屋內現況破壞了我昔日美好的一生回憶。最後決定不要入屋,轉身帶著落寞從人群中含淚而去。同行人員也為之黯然。
    1954年有太多的回憶。武元甲將軍去世,又令我深深地陷入追思的往事之中。
    我已與逸詩兄相約,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見面,屆時“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在笑談中”!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173.206.171.219) on October 06, 2013 at 04:14 PM MDT #

    謝謝珍藏网編者,在校友的要求下於本月五日再次重現本文,以等待校友想知而還沒有得到解答的〝古仔〞。為滿足大家的好奇和報答大家的支持,將繼續努力去搜集〝諸事八卦〞話題吧!謝謝!

    學生哥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4.12.168.30 on October 09, 2013 at 04:22 PM MDT #

    一老人先生,您好.前幾天,有請教您的留言中,今有补充如下:林家一門出了:..........還有1979年越南难民潮中,在香港亞皆老街难民营做营長的CO HIEN(是林家成員之一,10多前,因癌症在温哥华过身)是當年联合国难民專員.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October 09, 2013 at 09:09 PM MDT #

    首先向k哥您致最親切問安,身体健康比前恢復好多吧,請多多保重,還要去昆明参加同学会呢!
    回 k 哥的話:我對林明德先生沒有什么印象,記不起是誰了?他是河內或是海防華僑?請指教,謝謝!
    92年我應聘在香港中環,〝聯合國駐港難民履檢申請委員会〞工作,很少落營,也沒听過有此人,或許我見識少,請見諒。

    一老留言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4.12.168.30 on October 10, 2013 at 05:26 PM MDT #

    按 k兄所提供有関林明德先生資料一事,经數日多方取証,卸沒头緒,無從考究,是否是校友或非北越華人,或許消息誤傳,待再深入查訪,許有佳訊,随後告知,致歉意。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4.12.168.30 on October 11, 2013 at 06:13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4.12.168.30 on October 11, 2013 at 06:14 PM MDT #

    一老人先生:林明德是河內华侨子弟,1954年之前的最後一年是河內中华中学初二班同学.54年后林家举家南迁西貢.在河內林府是在:PHO HANG KEN.街近HO ALE 湖的西式別墅.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October 11, 2013 at 08:06 PM MDT #

    回崇祉先生的話:謝謝您對我的寬容与諒觧,其实我們两家長輩前己是世交了,而在我們這代又是同校校友,令兄長是我自小学至中學的同學,我倆相認要比您認識逸詩学長早得多,逸詩學長其後期才從越南北方移居河內讀書呀!
    沒錯,1945年日夲仔投降後,河內僑商、幫會為急解决華僑子弟上課求學的需求,數度召開各界征求大会,除資金,老師,教材和教學課本,都急需耍解决,當時保大政府水淋鴨背,自己也顧不上,國民政府更無能,還顧打內戰,何來有資金幫華僑復課,結果幫会,商会和各界華僑,發動全僑籌款運動,邦長,社團,商号都擁躍捐錢,學生在学校組織下,上門捐錢,自发賣旗、賣花、義賣贈品礼物籌款,還舉辦多次電影,大戲和遊園籌款,除祟祉所說在北卦運動塲﹙Bai Bac-qua﹚那次之外,其中也有在百草公園 ﹙Vuon Bac-thao﹚。復校資金有,有幾位從國內走難移民到來的先生、老師和一些高中畢業留校学長,接做教師、校務工作,請工人做了大批新學生台櫈等等,一切具備,於1945年底,各班級幼儿園、小學、高小,初中、高中、義学、國民和夜校正式復課啦!故河內中華學校是秋季始業的學校。

    一老留言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6.64.85.38 on October 14, 2013 at 07:13 PM MDT #

    老人學長:您好。
    讀到您的電郵,沒有什麼言語可以表達我心中的喜樂,只因為逸詩兄鍥而不捨,多年去追尋崇璠兄的音訊。寫了紀念他的文章,卻引起了我們這種年紀上下的中華學校老校友的集體共同記憶。“1954”、“中華學校”、“北卦街操場”、“會館”以及“54年以前僑社的昔往活動”……這些觸動了我們心酸的往事。“懷念卻遙遠,傷感卻無奈”。多年來要刻意忘記它,但又忘不了,不是嗎?

    其實,“家中事,不足為外人道也”,我們一向對往事非常淡然。但對逸詩兄這篇紀念文章所付出的熱情、執著,卻非常感激。一再向他致謝。他鼓勵我將腦海中所存54年以前河內僑社的記憶寫下來。果然,拋磚引玉,老人學長的中華學校複校記載,豐富了過往遺失的歷史,太寶貴了,特別向您致謝!

    我自少離家,記憶有限,有的事情是從母親生前或現在兩位兄長,提及而牢牢記著。只因為我們昔日是“被迫”,出於無奈而離開家園。我們世代住在河內,七畝湖附近還有祖祠。這一切都是讓我隱隱思念而再次來回返越工作的原因。然而,懷舊傷感的情懷時刻都在。在越南工作十余年間,河內去了多次,但總是刻意避開返回北卦街、會館及中華學校。只因景物依舊,人面全非……

    逸詩兄認為,能夠有熱情並執筆寫舊日54年前河內僑社的校友不多或許不願意寫。我希望因學長提及北卦街之事引起回憶的漣漪,引起更多校友因此而參加追述河內54年往事。不要讓前輩們為僑社及僑校奮鬥的事跡湮沒了。這不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嗎?

    再次謝謝您,祝平安!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207.112.44.207) on October 16, 2013 at 02:15 PM MDT #

    收到,別客氣,話說某月某日我們還有見面的機会呢!
    講到河內幫長一事,据我懂事時,河內有两大幫了,一是廣東籍幫,一是福建籍幫,听說以前還有潮州、九江、客家、台山、中山等等社團和会所,後來有了粵來会館後,经多次相討〝有條件〞(留有機会再講)同意成立為廣东一幫,結果河內就留下两大幫会了,到 1945 年後,就河內两幫組成联会幫会,對外由廣东会館出面,因而廣東会館的辦事由幫会理事会主理,故理事会由多人仕、多商号参与,計歷屆幫長(如稱呼不避諱不禁忌)請愿諒晚輩的不恭,有:人和堂羅延建(多次連任)先生,桂方行楊秀麟先生,萬昌榮藥材行老闆,行蒲街遠東老闆,東興園酒摟老闆,何廣記老闆,好多、好多、等等、、、想不起了,理事長黃煥雄先生(多次連任),祕書長陳頌平先生(多次連任)。
    温馨的提示:郭樓堯幫長,應是:郭鎏(樓)堯邦長。
    人有三急,下期再頃。多謝!

    一老留言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6.67.153.67 on October 16, 2013 at 05:02 PM MDT #

    逸詩学長,您可認識河內福建街34号萬壽堂藥材鋪的老闆陳以良老先生,其親弟陳以詩(Chu si 斯),及陳老的女,陳寶鈿,陳鑑形,陳鑑由和陳鑑宝等,他可是您的親戚?与令尊可是同〝鑑〞字背?
    飲水思源,恩果銘記。謝謝!

    一老尋詢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6.67.153.67 on October 16, 2013 at 06:28 PM MDT #

    我少年时,在福建街药材铺见过陈以良老先生,并称之为叔公。以良老先生与我祖父以暖是堂兄弟,同属陈家侨居越南第二代华侨,陈家第三代辈份,男取名”鑑“字,女取名”鈿“字,没有错,你提到的上述姓名,我似乎略有所闻,但没有见过面。老先生记忆力不错,谢谢!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陈逸诗 (IP: 110.174.85.8) on October 16, 2013 at 10:39 PM MDT #

    這就對了,我記得還是少時,層到行棉花街(pho Hang bong)的行皮革街(pho Hang gia),近皮革街街市和奥林匹克电影院的一座花園樓宇,听陳老先生說:他要帶我們到他的一个親侄儿家,這个侄是從上海謮完書,要來要在河內發展。這里可是您的住家?當到家時,一陣陣口琴声從屋內傳出,(吹口琴的正是陳老先生的親弟Chu Si)真令人止步諍靜聆聽,不久一位挺挺高俏的美男子在我們面前出現了,後经介紹得知是:令尊(鑑X兄)。
    陳老先生以前很少打理鋪里的生意,都由陳老太負責,陳公喜歡駕車周圍去,他在諒山有做(黑飯)生意,都发得不清不楚,其後也在行染棉街(pho Hang bong tho ruom)買了一座墅,繼而終老於此。
    陳公生前姻緣也豐富,前後名份的有五位,沒名份的則、、、他沒說,大女寶鈿姊有两个子,現在(加)愛民頓,大兒鑑形有三个仔和二个女,在(美)洛杉機,二鑑由二个女在(加)多倫多,一个仔和三个女在(美加州)橙園,三鑑宝有一个仔,四五个女在(加)多倫多。
    听陳公講:到他這代人,來越己是第三代人,故此到令尊應是第四代,逸詩兄那您屬、、、代人呢?
    您若要連絡找回您這一宗族人,我随時為您効勞。

    一老留言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4.12.165.158 on October 18, 2013 at 07:01 PM MDT #

    谢谢一老先生的好意,你对陈以良叔公陈家这一宗族颇了解,我祖父陈以暖这一宗族,也根深叶茂,他们子孙现已分散世界各地,我愿这个有近百余年历史的越南华侨世家子弟,经历战争和政局洗礼,劫后余生,继续发扬陈家祖辈开荒牛的精神,发奋图强,重创家业,建立伟绩,以慰祖先!

    我父亲陈鑑清,三十年代末从上海震旦大学(法国教会)毕业回越南发展,他青少年离越十余年,负笈香港和上海求学。按我们这一宗族家谱,我父亲是陈家第三代,我属第四代。谢谢一老先生对我父亲仍有印象。提到你拜访的住址,也许我还是婴儿,毫无印象。祝老先生安康!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陈逸诗 (IP: 110.174.85.8) on October 19, 2013 at 08:49 PM MDT #

    讀逸詩學長的回條,什為欣慰,陳門子孫後人有如此壯志胸怀,偉大理想,真令人欽佩肅立起敬,值此作為晚輩後人的我,在此敬祝陳府上下各位:萬事如意,家族興旺,健康快樂,幸福吉祥。謝謝!

    一老留言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6.69.235.244 on October 20, 2013 at 03:50 PM MDT #

    崇祉先生於夲月六日留言(上頁有載),有關先生与某將軍的恩緣,(有兄長前是將軍的学生?還是您身為建築工程師在越投資開設建築事業而受當局無上的重視与招待?)而獲榮幸得到主人在私人住所熱情的招待見面,真是令我們這班曾僑居於此,而為您感到無上的光榮与榮幸,此情此景在華人社会,特別在清除排华后的現今社会更是難得一見的事实。真是可喜可賀,而在华人、校友中傳為佳話。唔信?曾有网留言中寫道:
    〝在我们僑界中能够對越南高级武將要人作私訪, 那是一极高置上的荣譽, 作者一定是武將軍的特殊家族裏的親人, 或至密親友. 冼崇祉學長能有這榮幸私訪武将軍和家人. 实為我们這批受劫难游子的敬偎. 五十多年前(大慨是1964年)我也有幸得一次武将軍到中央體校視察墵花一现的会面.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T (IP: 199.7.156.162) on October 07, 2013 at 09:34 AM MDT
    而我,在五十多年前因工作之便,曾有多次機会見到上層領導人之緣,也曾交談、留影過,但就切沒有得到邀請家訪的榮幸了,頜導人只留一句:〝小通譯員〞流傳於工作單位中。如今、、、只能回味吧了。

    一老人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6.69.235.244 on October 22, 2013 at 07:19 PM MDT #

    谢谢老人學長溫馨的提示。我將前輩郭鎏堯寫成郭樓堯。

    我的二哥來電話也溫馨地提示。武元甲將軍舊時任教的學校叫“昇龍學校”,他是我前母所生大哥的老師。該校只收男生。我大姐讀的是天主教“聖地瑪利”法文女校。同班竟然有後來前越南政府著名的吳廷如夫人,但俱往已!

    我在越南以專家身份經過審核,被推薦為中央及地方數省市的建設顧問。我從少離家,沒太多政治背景拖累,又是從事專業,有多年國際工作經驗。因我常帶大財團到越南投資而與當政者相識,所以工作進展順利。我自己對得失淡然泰然,2005年5月某日早上,突然覺得想家了,就毅然放下一切,數月後就結束多年來工作的場所,回到多倫多,過一個恬靜的平淡日子!

    黃仕廉校友在臺灣成功大學畢業,70年代去了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留學,以後音訊杳然。
    特此敬告!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173.206.9.62) on October 25, 2013 at 10:07 PM MDT #

    又温馨的請教冼先生:
    Ngo dinh Nhu 的夫人是不是陳X春夫人?1954之前,河内中華小学的刘X玉和苏X標(在美国過身)都是南遷西貢的老師,和陳X春都有很好的交情.在河內都有前辈講这個古仔了.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October 26, 2013 at 12:30 AM MDT #

    告 k 兄:四十年代初,前越南河內中華中學中華畢業高材生,後留校任中華小學越文老師劉X玉老夫人,己於2013年8月5日早上2時3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台北醫院與世長辭,享年九十二歲。
    值此謹向家屬致深切慰問,節哀順变。

    一老人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6.69.235.244 on October 26, 2013 at 02:11 PM MDT #

    谢谢一老人报道中华小学老师刘丽先生玉仙逝,望刘老师亲属节哀顺变!至今我所认得的小学老师仍然在世的越来越少。

    五年前我撰写“河内中华学校掠影”中,有一段文字“初二时,中华学校与华侨界排演著名的话剧“雷雨”,这是一部反映民初封建家庭的悲剧,在河内大戏剧院上演,轰动全城.我们班同学黄孝廉担当一个小角色,他们在小学中西原址排练,我偶去探班.我们小学老师李月爱,苏新标和陆屏凤都参加演出,男主角姓曾,剧中女主角之一繁漪,由小学老师刘丽玉主演,她的演出相当出色.我在大剧院现场观赏,最后一幕里,在一个风雨交加,闪电雷鸣的晚上,繁漪出场,她目光呆滯,披头散发,从外打开窗户,窥见屋内丑陋的景像,她已心碎,失去理知,疯狂地嘶声力竭,大声狂笑,令人难忘.”,刘老师的出色演出令人难以怀忘,她亮丽身影时刻徘徊在小学生的脑海里。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陈逸诗 (IP: 110.174.85.8) on October 26, 2013 at 08:32 PM MDT #

    講到河內各界華僑師生演出由曹禺話劇大師名作〝雷雨〞話劇一事,劇情描寫周、魯两家的血緣、階級矛盾家庭悲劇与當時封建社会的寫照。
    說話,在上个世紀五十年代,約是在1952-1953年間,越南河內各界華僑為籌款幫助從廣西、云南逃難到北越難民的膳食生活費用,發動籌款捐錢,一班社会華僑青年,學校老師同学,組織話劇組,選〝雷雨〞一劇在河內市立大戲院(Nha hat lon thanh pho H.N)演出,廣東話組有:曾逢春,蘇新標,鍾炳章,劉麗玉,白如月,李月愛,李玉凤,陸统泰太太,和黃仕廉同学等等、、、越語組有:曾逢春,梁世康,劉麗玉,陳素華,(記不起啦!)等等、、、配樂有:譚友初,林秀己,梁世康,等,幕後有很多人邦手,有:陳榮欽啦,組成劇团後,得到廣東邦長之一,金门戲院老闆陳先生的邦助,借出金门戲院舞台作排練。
    劇幕演出,換幕換場之間,有加插唱歌,國技功夫表演。
    這是繼王邦夫,王邦民兄弟和陸鵬飛從香港來河演出之後,〝雷雨〞劇才推出粵語版,随後在華僑大眾的要求下再推越語版。
    數月後:香港也有一劇團〝李倚蓮話劇困〞來河內金门戲院演出同名話劇〝雷雨〞,但因某原因,演出數塲後,轉到海防演出,但很可惜,因票房经济問題,被迫在當地觧散劇團,演員各自各奔前程,而劇团負責人也不知去向。

    一老人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6.69.235.244 on October 27, 2013 at 02:41 PM MDT #

    講到劉麗玉河內小學老師,就要講到留在北越(54年後)老師的得意弟子:黄淑英同学....越北女乒乓球国手.陳友光同学.....海防足球选手队的正选球員,海防体育界和华侨界轰動一時的光B同学.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October 27, 2013 at 08:27 PM MDT #

    〝李綺蓮粵劇團〞在海防因財務陷入窘境,團長李綺蓮心灰意冷自殺身亡,事件轟動僑界。當時傳言李綺蓮求救某僑領,被迫和僑領開房,心有不甘而飲恨自殺。
    李死後劇團觧散,据悉李的丈夫觧放後在海港做搬運工。
    當年王邦夫、鵬飛、李綺蓮等都是跑到香港的大陸難民,生活艱難,紛紛組團走埠謀生。李綺蓮錯估形勢,在海防停留太久才鑄成大錯;海防是個小埠,華僑只有六萬多,觀眾有限,容不下劇團長駐,結果悲劇收場。
    那時少年的我只愛看武俠片、騎士片、還有打仗片,从來不看粵曲大戲,也未見過李綺蓮。李死後下葬〝建安華僑墳場〞,墳場的總祠有擺放一幅〝李綺蓮遺像〞,我苐一次看見感覺是〝好靚呀!〞,可嘆真是紅顏薄命。
    不堪回首六十年,這個〝少年的我〞已是〝又老又殘〞,古詩有云〝明天散髮弄扁舟〞,現時連弄的力氣也沒有了。
    据悉建安墳場已被破坏至面目全非,總祠也被鏟平。世事難料,都是過眼煙雲,但一想起當年,無限惆悵!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張明遠 (IP: 108.91.78.9) on October 28, 2013 at 12:56 AM MDT #

    敬告K君,有關吳廷如夫人的事,你說的是!

    老人學長提到河內各僑領前輩,當中陳頌平及陳治平前輩,他倆是我的表叔,我母親是他們的表妹。我表哥表姐妹現在都住在加州。

    我二哥哥崇祺從德州耒電話要我更正二件事:
    1)先父冼琨輝在河內任幚長或理事長前後共26年,不是18年。
    2)他在法國駐越南最高公署住聀職共19年,只差一年就滿二十年,就可以領取法國退休金,但法方准許他帶領全家移民法國。先父卻堅信他會「有一天」回耒恆守家園,畢竟到我這一代,已經是第七代居住在河內了。所以寧願南遷西貢。可幸法國當局有情,分配了一間小住宅給他居住,地點在西貢巿公理街。
    南遷後,家道中落,先父北望家園,憂心直到1963年教師節那天過世。

    他一生追隨國父孫中山先生,與其他僑領前輩一樣,盡心盡力為僑社僑民服務,從無怨言,始終如一。
    我二哥告訴我很多1954年以前,有關先父䏜務僑界可以值得記錄留存的往事。容我曰久再慢慢的寫出來,與大家共同交流,一起印証已經遺失的越南河內中華僑界歷史!

    我希望54年以前各位僑社的後輩,也踴躍加入追述先人為僑社服務的往事,讓這叚歷史還原,成為隹話!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216.165.208.166) on October 28, 2013 at 10:56 AM MDT #

    赴美旅途中,看見老人學長發文告知劉麗玉老師已於今年八月在台灣過世,心裡驚訝且難過 。

    驚訝的是我不知道她一直住在台灣多年,自已毫無所知。難過的是自已工作、生活、以及來往港台、越台、加台多少次了,竟然失去與劉老師見面問安的機會。據逸詩兄告知,過去居住在台灣的,還有張菊村老師,陳應良老師等,他們都是我少年時代的良師。張菊村老師在我小學畢業紀念冊上,敬寫了這句勉勵的話:「敬人,敬已、敬業,此三者為立身處世成功之方法」。自己一直以此來自勉向上。

    劉䴡玉老師於1952年初,隨從北越華僑回國觀光團訪問台灣,回來後在班上向我們講述所見所聞,生動䏌趣,此情此景,歷歷在目。自己能不惆悵,遙向劉老師家屬親人致哀悼之意。

    另外,各位學長提及李綺蓮等藝人往事,開啟我記憶之門,也明暸昔日北越僑界活動之點點滴滴,這也是僑社歷史的一部分,希望大家継續寫出來公諸於世。
    在這個年代,這一把年歲,相同的經歷,能有一個「焦㸃」去暢所欲談,不亦快哉!

    謝謝旭華兄供給我們這一塊「談古說今」的田地,我們要珍惜它,對嗎!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216.165.202.20) on October 30, 2013 at 05:52 PM MDT #

    上則短訉,又發現有二處錯誤:
    1,用「敬」字寫了••••。不是「敬寫了••••"」
    2,生動有趣,誒打成「生動䏌趣」。

    特此更正。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67.52.95.254) on October 31, 2013 at 04:27 AM MDT #

    河內邦長或理事長选举最后一次是52,53年在行帆街粵東会館进行.主要是罗延建先生和郭鎏堯先生之爭,洗老先生得票不多.晚上唱票時用"正"字敉票,对侨界公開选票结果.
    期間,有香港南华,杰志...足球队到河內作賽,侨界要買飛的,售票处是在行帆街"人和堂"...罗延建先生的大宝号和"天祥"洋行.比賽地点:旗竿(Cot co)運动場.(今是軍人俱乐部).票價:A座100元(東洋银),龙门后边20元(同上).100元相当於一个家佣的一個月的工資.脑海中南华足球隊有:鲍景賢(守龍門),莫振华(馬来之虎),唐湘,姚卓然(9号中锋),李玉德(球王李惠堂之子)....觧放後,河內中华中学首屆运动會,就在河內旗竿运动場拉開序幕.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October 31, 2013 at 09:27 PM MDT #

    校正:球王李惠堂之子是李育德,李<玉>德是写错了.向网友致歉.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November 01, 2013 at 02:30 PM MDT #

    洗崇祉校友:
    既然有〝小學畢業紀念冊〞,何不上傳給大家欣賞、分享、共勉。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張明遠 (IP: 108.91.78.9) on November 03, 2013 at 01:32 AM MST #

    謮崇祉留言甚為感動,一个過去半个世紀,還念念不忘年少時諄諄教導的老師們,可敬。〝飲水思源〞,我們有今日的成績,有今日的修養,全賴當年啓蒙老師扶手一筆一划的耐心教導,〝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老師們:謝謝您!您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此生此世永難忘您的教悔,祈祝您永遠健康,幸福快樂。
    為彌補崇祉對老師的懷念,我願把老師的电話告知,你可通話問安,以觧你對老師的思念:
    張菊村(張飾綸)老師:886-2-2930-2034(已卧床,由師母接電話)
    陳應良老師:886-2-2735-3553(耳朵不靈,由師母朱蓮或女儿陳 嚴接电話)
    張啓綸老師:886-2-2733-1565
    劉麗玉老師:886-2-8661-3780,886-2-2234-1403(己過身,丈夫年老,由子接电話)
    祝你好運,如願。

    老師的學生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174.88.60.102 on November 04, 2013 at 07:22 PM MST #

    補充:還有;
    楊競雄老師:407-856-6371
    譚友初老師:510-763-9027
    陸冶平老師:416-782-8937
    莫兆恩老師:416-532-8752
    通話後,給我們分享。

    老師的学生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174.88.60.102 on November 04, 2013 at 07:37 PM MST #

    各位學長,校友。
    剛剛返回多倫多,看見各位留言,很為感動,作荅如下。
    首先,我先謝謝「老師的學生」校友所提供各老師現況及電話號碼。凡是我認識的師長,我都會於近日一一致電連絡問候,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觧惑也,」。少年啟蒙時代,老師一言一行,都是學生的規範,都應有感恩之心;再一次謝謝。

    回荅明遠兄,畢業留言紀念冊已經遺失了多年,但是二位老師的勉言卻沒有忘記,除了張菊村老師的「敬人、敬已、敬業。此三者為立身處世成功之方法」以外來。還有一位教體育的陳龫生老師,他的贈言是「高舉衝,天鐵拳,龫!龫!龫!」反映那個,時代的政治背景(抗日戦爭、新中國的成立。)我在寫給逸詩兄的信件中說,張菊村老師像儒家,陳龫生老師像革命家,一笑!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173.206.82.121) on November 05, 2013 at 12:23 AM MST #

    祟祉所說的体育老師?是陳幹生先生,他是河內中華中學五十年代高中畢业生,其後留校在小學部,高小部任校务工作,兼任代課先生,曾短時間代任体育裸。
    陳幹生先生現移居德國柏林市,电話:030-325-8817,(030-521-31731)。

    老師的学生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174.88.60.102 on November 05, 2013 at 06:42 PM MST #

    當年南華足球隊來河內比賽,確是轟動僑社各界。南華隊姚卓然、莫振華及黃志強打前鋒。他們的“三角短傳”瘋魔看眾。有後衛羅北,他的大腳“大刀破斧”去解圍救困,也是為人津津樂道。
    南華球隊日後加了張子慧、張子岱兩兄弟,也是前鋒猛將。這些畢竟是54年以後的事了。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173.206.82.121) on November 07, 2013 at 12:29 PM MST #

    真心感謝“老師的學生”校友的幫助,我11月6日晚上11點,與張菊村師母及陳應良師母通了電話,向二位老師及師母問安。
    張師母接到電話,非常驚訝,竟然有六十年前的學生從加拿大向他們致候。很快的,我們的話題就打開了。
    首先,張師母說張菊村老師今年已經95歲了,他六年前傷了頭部,一直臥床至今,很是不幸。最近情況有進展,他看見師母服侍問安時眼有淚光。師母比老師年輕三歲,但為人樂觀,腳骨好,住在三樓不坐電梯而上落步行。師母娓娓而談,她看電視不用眼鏡,好吃豬皮及雞皮,她認為因此可以長壽,引起我們大笑。子女五人都有成就。張菊村老師未受傷前,與陳應良老師及師母四人常常在一起飲茶、看電影。師母老當益壯,中氣十足,飲食胃口好,兒女孝順。
    我們像“老朋友”似的交談,笑聲不斷。不過,我心中為老師的病痛難過,在祝福聲中向他們道別,也允諾偶爾打電話向他們問安。

    陳應良老師聽力不佳,師母因腳傷有請看護照顧。她告訴我54年南遷後,他們夫婦及張菊村老師夫婦一起在南越CAN THO 教書多年。兩家是形影不離,患難與共,直至如今。我與陳師母歡欣交談。她寫下我的名字,要拿給應良老師看。我還告訴她,當年在河內,他們住在東門(CO DONG)與周伯壽老師住家很近。她驚訝我還記得這件事。不過她說,陳老師已經91歲,她88歲,陳老師有時記憶力不好。我心裏明白,也有一點難過,默禱希望他們長壽健康,在不斷的珍重再見聲中掛了電話。
    電話掛斷後,說高興真是高興,但60年時空隔絕,歲月不饒人,想到兩位老師近況,能不茫然?
    願神賜恩典、平安、健康給他們!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173.206.82.121) on November 07, 2013 at 12:58 PM MST #

    衷心感謝〝珍藏网〞主編的寬宏、容忍!
    謝謝〝珍藏网〞校友、网友的忍耐、愛护!
    給予這塊小小回憶的樂土,留下這許多許多難忘往事重温的回憶。雖然只是个別僑校、同学時的点滴生活之事,但時過了半個世紀,難免多少留下許多刻骨傷感的記憶,也值此深表傳達對啓蒙老師感恩之心和致以親切的慰問,趁此維系師徒的感情,以不往啓蒙老師們將年輕的青春,付于教育我們至今成才,啓蒙老師們,謝謝您的教導与裁培,我們終生受用,此生此世永不忘,謝謝您!祈祝各位啓蒙老師:萬福金安,幸福長寿。
    謝謝崇祉對老師的尊敬与孝心,〝尊師重道〞乃是中華学子的学德,您要是多謝〝老師的學生〞那我代您轉向〝海外越華河內中華學校校友社〞致謝吧!因為關於中華学校訊息階由該校友社提供的。謝謝各位!

    老師的學生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174.88.60.102 on November 07, 2013 at 06:43 PM MST #

    崇祉言之有信,给高小老师老师张菊村(六忠班主任)和陈应良(六孝班主任)电话,两位老师高寿,令人欣慰。介绍两位老师54年后的际遇,让我们后辈宽心。祝愿两位老师健康长寿!

    南华足球队访越,第一场在旗台球场以7:1大胜法越联队,给侨界极大鼓舞,当时海防侨胞不少人赶到河内观战。南华足球队访越两次,均以大比数打败法越联队。当时海防华侨足球名将赵楚永(人称牛永),也参加法越联队,他踢中卫,身材壮实,球艺不错。后来被南华足球队吸收到南华足球队到香港踢球去。后来香港巴士球队来访,手门员姓谭,前锋有李大辉,成绩一般,有一场与法国队打平手。1952年荣获世界足球冠军的瑞典足球队访问河内,住在法租界的酒店,同样以7:0的比数横扫法越联队,他们踢得轻松,当地球队不堪一击。

    当时河内旗台球场,是一个综合的体育场馆,河内主要比赛,均在那里举行。特别晚上有完善的灯光设备,篮球赛多在那里进行,50年代河内华侨篮球队所向披靡,法国军人根本不是我们对手。当时河内名将有郭茂禄,郑重,陈延禧,中华中学何显明,魏栋梁等。我在旗台运动场,随父亲观看多次拳击比赛,要买票入场,主要是法国人之间搏斗,相当精彩。还有网球赛,不过当时网球的水平较差,一个球来回槎几十次才得一分,没有看头。旗台球场的游泳池,有跳水表演和游泳比赛,它也对外开放。

    香港乒乓好手姜永宁,薛绪初和傅其芳访问过河内,我曾获得他们的亲笔签字。他们在河内粤东会馆内进行表演赛,他们的球技掀起河内一股拿直拍打球的风气。越南的选手梅文和,主要搓球,很被动。不过一攻一守,颇为精彩。梅文和一直是香港选手的手下败将,不过在六十年代初,他却荣获亚洲乒乓球的冠军宝座,后来他和南越好手陈文德为南越夺得亚洲乒乓球冠军,五十年代初,获得世界乒乓球冠军的英国人李奇,和薛绪初到河内表演,我第一次见他用一付如鸭蛋大的球拍,像表演魔术般的球技,令人难忘。

    王邦夫兄弟来河内表演,住在西人区法国旅店,我曾随父前往拜访,并获他亲笔签名的照片一张。王邦夫是上海人,1948年曾获上海健美先生的称号,后来移居香港。我父亲曾问他,如何练就成者一身肌肉,他说除作机械锻炼外,每天一大清早喝一大杯清水。

    记及以上体育盛事,以慰学友。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陈逸诗 (IP: 14.201.99.35) on November 07, 2013 at 07:31 PM MST #

    温馨的提示:
    王邦夫兄弟来河内表演,絕對不是在住在西人区法国旅店留宿,而百分百正碓是在河內長城街〝麗都大酒店〞留宿。觧放后是陳耀南同學的姐夫,在此負責做管理工作,(林 濤老師曾在〝珍藏网〞有寫過關於王邦夫在河情况的記載。)

    閒談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6.68.242.130 on November 08, 2013 at 06:08 PM MST #

    谢谢提示。王邦夫兄弟初到河内,确实下榻在西人区法国旅店,我在该酒店大堂见到他的。可能后来,他们转到丽都酒店,我就不清楚了。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逸诗 (IP: 110.174.85.8) on November 08, 2013 at 07:49 PM MST #

    52年瑞典足球隊來河內,隊中足球怪傑馬斐士。盤球過人的功夫真是爐火純靑出神入化,比賽對方幾個球首圍著他截球,都被他的腳法神技弄得團團轉。有的時候,馬斐士還故意將球又盤回來,再周旋逰走眾腳之後才將球傳走,觀眾嘆為觀止!

    老人學長,請問54年前的河內義學夜校是什麼性質的學校,誰在主理?抗戦勝利後,有些知識份子留在河內興學,我父親曾經幚助譚公度先生設立翠英學校,開始時還用北封街14號樓下做臨時課室,不久就搬赱了。以後如何我沒有記憶,我用毛筆習字的啟蒙老師就是他,家人都善意笑著稱他為「儍先生」,他也很友善。請問那時河內有私立華文學校嗎?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199.246.39.69) on November 08, 2013 at 10:42 PM MST #

    唉!〝聚会〞終于在一片喧哇声中曲終人散了,正如常說:財散人安樂。辛苦了多年,到底〝聚会〞知不知〝聚会〞是什么意義?知不知校友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樣的〝聚会〞?吃、喝、玩、樂?出出風头?威威洋服?蘇蘇美金?衣錦榮歸啦!可嘆!可嘆!可嘆呀!
    06廣卅番禺〝聚会〞,07美國洛杉磯〝聚会〞,10三藩金山〝聚会〞多麽純樸、多么真情、多么難忘的〝聚会〞呀!應該向這樣的〝聚会〞学習、看齐,別留了疤忘了痛,珍惜人生,人情,人意吧!共勉!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海冬青 (IP: 76.68.242.130) on November 12, 2013 at 07:14 PM MST #

    對不起!遲來的回訊:
    如果我不記錯的話,双王來越,是受邀而來,辦單位主要是籌款演出,按照合約是包食、住、保險、交通和道俱費用,主演塲是市立大戲院和金门电影大戲院那幾場演出,其他時間双王可次自由在河作巡迴演出,他們曾應邀在;麗池大舞廳,百樂门夜总会,六國大飯店,和 Hotel Metropole (觧放后改稱:统一大洒店)等等。
    可能双王演出己深夜,邀單位邀請他們留宿過夜,他們真正是在長城街〝麗都大洒店〞留宿的。

    閒談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6.68.242.130 on November 13, 2013 at 06:26 PM MST #

    1958年河內中华中学兰球隊荣获全越北男兰冠軍.在决賽中战胜海防",海港".兰球隊夺冠.(越南体工队,参加在東德,莱比锡十二個社会主义国家軍隊运动會).全隊名单如下:謝青雲老師(指导,教练在開封过身),岑平(隊長),梁有德(10多年前,在廣東某高速公路因車禍过身),楊丁丁,符浩(?),郭忠汉(在德国),全尉筠,梁金耀,苏德鹏,刘兴創,郭自萍,黃棋荣,陳启荣和許文來.符浩因病在决賽没出場.大多数是河內北卦街操埸兰球高手.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November 14, 2013 at 05:49 PM MST #

    受人所托,原文上載。
    崇祉兄問的問題,只好先了解北卦街双号那邊街一排屋說起,抗日前後(即45年之前和後)北卦街双号门牌号6至14号這一排屋一連7间屋的業主是吳立潮老先生(是河內健美先生吳仁志大隻佬的尊翁),河內觧放前夕,吳老將14号賣給行挑街芝蘭百貨店鄧老先生(即是鄧世德、世恩學長的爺爺),將12号賣給馮老先生(即馮醒漢、醒民学長的父親),將10号賣給阮庭寶、阮庭汉两位老先生(即是阮潮明、潮正學長的父親),至於8、6、、、号吳老先生自住及租給他人。
    您所說譚公度先生,沒錯〝翠英私校〞是譚生所開辦的,最初抗戰前是在新街与北卦街双号街角辦校,抗戰胜利後轉移到14号繼續開辦,直到抗戰勝利後又搬回新街,大約52、53年,就停辦了。〝翠英私校〞是私辦學校,只開辦幼1、2班,及小學1、2、3、4年班,學生少,又要交學費,結果經營不善,而早早結束。
    河內在抗戰前,很多有文化、有學問的人都自己開辦學校如:〝建華学校〞,是祈志章老師的父親在新街創辦,〝中西義學〞在岑公巷設校,〝國民義學〞在関帝廟設校,也有人設私熟或補習社,教古文、詩詞等如葉習之、周伯壽等等、、老先生。抗戰勝利後也有个別先生收學生補習,因當時〝中華學校〞和〝福建学校〞两大學校合併了,其他學校也加八,(除建華学校)。合併後一樣有辦免費義學和夜校。
    河內華僑中華學校统一由廣東会舘,廣東邦会理事及校董会所領導,一切经費,由校董会和華商会負責。但也接受捐献及贊助。

    一老人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6.68.242.130 on November 14, 2013 at 07:11 PM MST #

    回一老人先生.您好.
    北卦街4,6号是西伯利亞冰房,不是兵房.是关家恩先生经营,关先生都有去学大学多年.是專供同春街市和北卦街市海鲜,肉食商的過夜食品全放.后,越南国家副主席阮良朋的亲人(鱷魚頭O LIEU)居住.
    越南武大将大宅,别墅隔壁的34号大别墅(90年代越南黃文泰大将的別墅)的物業權,現屋归還業主.....业主是越南TRINH VAN BO 越南民族大資本家,也是河內HANG NGANG街(廣東街) 48号即芝兰百貨店斜對面的物业主.越南的胡志明主席就在這里写了"越南独立宣言".TRINH 老先生的兒子,要考上大学都被拒之門外.
    請問一老人先生:新街(HANG CHIEU)建华学校校長:馮校長是不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在越的私人秘書?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November 16, 2013 at 03:11 PM MST #

    電話錄音原話,
    健兄,謝謝您的補充,說真的,我不是什么都知道,請愿諒,我知您与阮氏一家有親戚關係,令慈是潮明、潮正的大姑媽是吧!對不起!又驚動到她老人家,請見諒。
    關於〝建華學校〞一事,我只知道是祈志璋老師(女)的父親,是祈老校長創辦的,至於馮校長一事我不便多說,請多包函,不過我可介紹現居在美國三藩市祈志璋老師的电話,您可親自向她了觧,我相信她会樂意告訴您的。
    Tel : 1-415-584-9398 ,

    代一老人上載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6.68.242.130 on November 16, 2013 at 08:02 PM MST #

    留言至今62則,在即將進八歷史箱前,細心閱讀一遍,各位网友可發現些什么問題嗎?那是一个老祖宗遺下的一句很現实的格言,那就是:
    〝同人唔同命,同傘唔內炳〞何解?有鐵的事实,和,活生生的人証,下回引証。謝謝!

    閒談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6.68.242.130 on November 17, 2013 at 04:09 PM MST #

    一老人先生:很多网友喜欢听,讀您先生的古仔.只是河內的過去歷史,人情世故,填回我们這一代华僑失去的事与物和我们的情感.就很心滿意足了.謝謝您一老人先生.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November 17, 2013 at 06:16 PM MST #

    首先,向“海外越華河內中華學校校友社”致謝所供給師長們的電話號碼及信息。

    謝謝老人學長的“解惑”,經過您的述說將我過去記憶中的人物和事物連結在一起了。經過一甲子的時日,您的記憶力真是驚人。希望您繼續將河內1954年前後,僑社在商業活動、社會動態、人物互動、生活形態的點滴述說出來,讓歷史還原。我相信有很多的校友、網友都很期待看到這個事實。

    還有逸師兄、明遠兄、K兄……,你們的記憶力也是如此的不可思議,所描述的各項活動細節是那麼的清楚,像是講昨天的事一樣,所謂“老驥伏櫪”。希望大家激起熱情,將所知道的河內往事,天南地北地開懷暢談,互相印證,給後輩子孫留下一些先人的奮鬥痕跡,彌足珍貴!
    聽各位談是一種期待,也有一些緬懷,我願意做一個開心的聆聽者。
    1995年4月的某天晚上,我回到河內行昂街我大姐在世時所開的“義利餅家”所在地。1954年以前的往事又浮現在腦海中,想當年仲秋節前夕,店門前人山人海,圍著觀看“磨穀摏米”的公仔木偶表演……。但在我們抵達行昂街時才驚覺店面及街道是那麼的狹小。我們記憶中少年時代街道上車水馬龍的景象去了哪裡?店名沒有了,連門牌也不一樣了,我只依稀記得大概的位置而已,然而不能確定是哪一個鋪位,我又一次落寞地離去。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173.206.27.125) on November 21, 2013 at 10:56 PM MST #

    談到我父親為河內僑社服務一生的往事,一定要了解他出生時的歷史背景。他出生於1887年,與蔣介石同年。法國軍艦1889年登陸越南硯港,所以說到1954年,他離開河內遷居西貢市、法國正式退出越南,他一共在法國殖民地政府統治下生活了63年。
    所以,除了中文、越文之外,法文是他必修的語言。他年青學習法律,一來個性嚴謹,好讀書,關心政治及社會。二來,當時民族主義開始蓬勃,清朝開始衰敗,民國興起。他也意識到時代的脈搏,選讀律師是不錯的想法,受人尊重,又可服務僑民。那個時代,華人去讀律師學位的不多,我父親是其中一個。
    19世紀末,法國統治中南半島後,在河內設立的法律學校,雖然不是學院(Faculty),但它卻比照巴黎大學法律系的模式辦學及頒發學位,更著重於培育越南、高棉、柬埔寨的本地法律人才。當年,我父親班上同學中有1953年曾經擔任北圻越南總理的阮文心先生,我父親以後的學弟有西哈努克親王(另譯施亞諾),以及武文甲將軍。有一篇報導提到“武將軍有一段時期在河內某個私校教歷史”,這是因為他畢業後一直在等律師執照因沒有結果,而臨時去教書。我大哥就是這個法文學校的學生,武將軍是他的老師。
    就因為有這樣的背景,我父親在1930年代末期在僑社服務以外,也任職於法國駐越南河內最高公署19年,直到1954年滇邊府戰役後,他決定不去移民法國而舉家南遷。我與崇璠兄在13、14歲的少年時代,就被送去臺灣讀書。
    父親在辛亥革命成功後,民國成立不久,他就受到孫中山的感召加入了國民黨。國府退到臺灣後,1952年召開全球第一次華僑僑務會議。他與郭鎏堯長輩等數位僑領飛去臺灣,在臺北市中山堂開會。這次臺灣之行讓他決定將來要我與崇璠兄去臺灣升學。1954年,我們在海防機場,在晚上坐軍用運輸機去臺灣。掛在我胸前的登機號碼標籤是2號,至今還保存完好。當然,河內中華中學的學生證也保存了下來,實在珍貴。
    從我們兄弟及大姐讀書的事情,就可以明了當時的政治環境變遷,以及父親根據時局演變所做的決定。我前母所生的大哥大姐從中文小學畢業後,父親毫無疑問地送他們轉讀法文中學,崇禧、崇祺兩位兄長也是如此。直到時局開始動蕩,時勢變遷,從崇璠兄小學畢業後,下面兄弟就改讀中文中學,一直到1954年離開河內後各奔東西。70年代初,大哥崇禧定居法國,崇祺兄在西貢,崇德在南越當兵,崇山在臺灣,崇璠在美國,崇平在中國上海,我則剛從汶萊移民加拿大。中秋節想起白居易的詩《望月有感》:“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我們兄弟何止五處同,而是七處同啊!
    我一生都在尋“根”,尋國家的根,尋家園的根,尋文化的根。一生工作及居住了共計八個國家和地區:越南、越北、臺灣、柬埔寨、汶萊、加拿大、中國大陸及香港。我的心也世界化,我在臺灣及加拿大讀書,卻去了臺灣大陸講學、文化交流、工作及居住。我因越南南北分割,家園破失、骨肉分離,經過40年後,卻以專家、顧問及國際建築師身份重返越南。看似歸客返鄉,但卻是陌生人。對這曾經屬於我的故園,卻怯情不願再訪故居。1954年我乘飛機匆匆出走,40年後我下飛機有花環及專車等待,心裏不覺得激動或悲涼,倒是有一種說不出的茫然。
    第一次重返河內還劍湖,坐在車內一眼看到湖邊唯一的咖啡亭,想起40年前父親飛西貢前在此登車去機場。臨別前,他親了我的額頭一下,從此永別,不再有機會見面。想到這些,我在車內情緒激動不由已,失聲痛哭。車內有我企業界的朋友及攝影記者,都陪著我流淚。
    感謝加拿大這個國家,在這裏我找到了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一個給我尊嚴的國家,一個讓我及我子女有與別人一樣有均等奮鬥空間的社會。最後,願天佑加拿大,保佑我們這群一生顛沛流浪的海外中華兒女重新找到和平安樂,“牛奶與蜜”的美地。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207.112.45.246) on November 25, 2013 at 06:37 PM MST #

    上文更正:
    1,中南半島三國應該是越南高棉和寮國。
    2,我所居住的八個地區及國家,其中柬埔塞應該改成寮國。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64.56.248.3) on November 26, 2013 at 01:30 AM MST #

    上文再更正:
    1,阮文心先生於1952年保大時期是金越南首相,南圻、北圻、中圻首長稱為「首憲」,地位比首相為低。
    2,牛奶與蜜之地,應該是「流奶與蜜之地」。指佳羌居住之地。'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99.225.254.115) on November 28, 2013 at 06:37 PM MST #

    上文再更正:
    1,阮文心先生於1952年保大時期是金越南首相,南圻、北圻、中圻首長稱為「首憲」,地位比首相為低。
    2,牛奶與蜜之地,應該是「流奶與蜜之地」。指佳羌居住之地。'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99.225.254.115) on November 28, 2013 at 06:38 PM MST #

    上文第二次更正:
    法國軍艦登陸硯港應該是1864年,祺兄來信指正。我父親在法國殖民統冶下,生活了65年。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173.206.145.9) on November 30, 2013 at 09:57 PM MST #

    河內是千年古都,華人早已在此移居生活。尤其近200年期間,中國衰弱,列強入侵,民不聊生。廣東、福建兩省的居民避亂進入越南(舊名安南)謀生,人數眾多,自成一個社群。在政治動亂的世代中,華人在左右勢力的夾縫中,艱苦奮鬥,開創事業。除了遵守地方政府法令以外,又要依據殖民地宗主國法國的管轄。
    顯然,僑界的事務非常複雜,要依賴各華人“幫”派、社團、鄉親會、僑社領袖、社會精英,以及民間各界人士,一起排除萬難,合縱連橫,同心一致成立了中華會館,去處理僑界萬事(老人學長有提及當年中華會館成立之事)。
    由於我父親是律師,又在法國駐越南河內最高公署工作了19年,所以很多華僑的事務在他任職廣東幫幫長及理事長期間,見閱較多。他在處理有關僑社事務時,一定是第一手資料,更比較接近事實。
    父親生平處事嚴謹,行事低調。他不認為自己在做官,而是做“眾人的事”。這是孫中山先生的教導所感染的,他一生清白,樂於助人。我們的家教甚嚴,兒女都敬畏他,他深愛我們,但不示於顏面。畢竟我們七兄弟與他年齡相差了50歲以上。
    1954年南遷後,兄弟多人各奔東西。留在越南西貢公理街照顧父母的只有二兄崇祺。他好學,也最艱辛,沒有繼續讀書,16歲就開始養家。六弟崇德被越南舊政權召去從軍。所以家裏只有崇祺兄陪著父母聊天述舊。我父親在南遷西貢生活了9年後去世。很多河內僑界軼事,由他口述給崇祺兄。崇祺兄記憶力奇佳,對當年父親所述的事情,現今向我娓娓道來,他也用電郵英文長信傳來。口述的,我快筆簡記,仍有不足之處,現在仍在修正中。對所述的年代、時間、政治背景的往事歷史,力求用平實而不加任何渲染的方式表達出來,讓知道這些事情的前輩或學長、校友們,去補充或修正。這是我們對1954年河內往事的尊重及處理態度。
    我父親晚年因眼疾開刀後,身體衰弱,只能口述了。他過去為越南僑社處理了很多事情,但他認為有三件事最有意義。就是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期間,關聯到整個越南華僑的身份、健康醫療、生活安定問題。
    1. 早期的舊政權強迫華人入籍。我父親從中斡旋奔走,北上北平申述,最後得到中法兩國的協調,使這一法案得以擱置。
    2. 中藥被禁止進口的提議,在父親說服法國駐越南最高公署專員(相當於英國的總督)後被化解,而沒有推行。
    3. 日軍入侵越南前,海防當地人受到日人的煽動,與華人連續衝突,華人死傷近10人。父親應海防僑界的呼求,向法越當權者陳明實際情況,法越方面及時介入處理,避免了一場更大的排華災難。
    讓我理清一些前後細節及發生的時間,隨後再向大家述說。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173.206.145.9) on December 01, 2013 at 03:05 PM MST #

    我於今年10月4日的評論中,第一次談及先父冼琨輝服務僑社的兩件事。第一件事是上世紀20年代赴北平,向北洋政府申請在越南河內設立領事館的事。第二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河內中華學校複課籌款的事。
    這些事跡我曾經在臺灣建國中學初三時,所寫的一篇紀念父親的文章提及,也曾經刊登在《僑訊》上,並剪下來夾在相簿中留存至今。但是有一個疑問始終沒有得到解答。那就是1925年是孫中山先生逝世之年,如果父親是同年去北平申請設立領事館的,那麼,他是否先去了南京參加孫中山先生的葬禮後,再去的北平呢?還是孫中山先生葬禮後才去的北平?我當年寫這篇文章後曾寄給家人。1963年父親過世後,我前母所生的大哥將這篇文章寄回臺灣給我。文章加上了幾個字——“做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人”。文章上的資料是少年時代的記憶,主要是紀念父親的往事,對正確的年代時間就沒有太多追究了。
    這次逸詩兄寫紀念崇璠兄的文章,真是一石擲湖激起無數的漣漪。我二哥崇祺多次與我在電話中交談,我由此修正了評論事物中的時代背景、人物名稱、發生時間年代,將父親佚事貼近真實,只將“事由”說出,不加評論,讓了解更多情況的前輩們來修正、補充。
    祺兄最後好幾次在德州寓所長夜不眠,寫了中英文的長信給我,反覆查核對照。當我含淚面對父親遺照,對他更為肅然起敬而追思不已。愈覺得他的風骨人格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子女的一生。
    很明顯的,我在10月4日的評論文中提到父親赴北平申請設立領事館的年份是1925年。沒錯,那年是段祺瑞北洋政府當政,當時顧維鈞是做外交總長,後來當代內閣總理。但是,我讀到二哥崇祺的信時,才驚覺父親是1930年底赴北平。因為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成功,統一中國,並發布通緝今追捕北洋政府軍政府要員,顧維鈞也在名單中。後來得到張學良先生斡旋,他重返國民政府外交界。1931年,他代表中國參加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後來也代表國民政府駐法國大使、英國大使、駐聯合國首席代表、駐美大使,最後駐海牙國際法庭副院長。晚年退休美國紐約直到去世。當年我父親向國民政府申訴越南舊政府強迫土生華人入籍所寫的法文信,是1932年顧維鈞做駐法大使時交給法國政府,並由新上任的法國駐越最高專員帶回越南河內去處理,入籍的事情才得以擱置下來。
    二哥的長信解答了我多年的疑問,今我更加明了這件事情的真相。我父親曾經在法國駐越南最高公署工作了19年,從1954年倒算回來,他在最高公署工作的第一年應該是1935年,那就是說發生海防當地人暴亂傷亡華人事件,以及強迫在越南出生的華僑入籍被擱置的事發生後,他才進入法國駐越最高公署工作。究竟是他驚覺要進入當政者團隊中工作,才可以保護僑民權益呢?還是由法方招聘或邀請他入職去協助處理華僑社區事務?這就不得而知了。但他確實是盡心盡力盡意地維護越南華僑的權益,默默地從不張揚。我們兄弟小的時候,只知道他很得僑社敬重。他處事嚴謹,法國最高專員也推崇他的清廉品性。
    我二哥崇祺追述40年代時,有一天,父親在河內住所北卦街14號的書房擺設餐桌宴請最高專員來家吃飯,法方當局還在住家附件街道派警察封鎖,以策安全。當日是母親掌廚,菜單中有冬瓜盅、牛排、沙律、咖啡及水果。
    1946年,河內中華學校複課那件事,博彩會申請得到法方批准並派員監督。複課成功後,法國最高專員評價父親說他真是清廉,並且是華僑社區的父母官(他用PAPA這個法文詞)。另外特別批准,讓他以低於市場價格向法方配買40噸麵粉,再讓他以規定的市場價格出售(當時戰後物資受到管制)。父親將所得的款目除了留下一小部分家用之外,其餘悉數捐入僑校複課之用。
    父親一生正直,不善理財更不貪財。我母親曾經親口告訴我一件事情。1954年法方撤離越北時留下了整個倉庫的軍用藥品。法方當局知道父親南遷需要費用,就將藥品倉庫的鑰匙給了父親由他處置。但父親認為藥品留下會造益無數傷兵及民眾,婉然拒絕。這也看出他的道德風范及悲天憫人的個性。(待續)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207.112.45.169) on December 11, 2013 at 04:36 PM MST #

    19世紀日本推行明治維新,國力大增。明治天皇妄想稱霸亞洲,對近鄰積弱的清朝早就有侵略的野心。尤其對中國東北肥沃之地更是虎視眈眈。1904年,日本與俄國在中國東北開戰,爭奪鐵路權益。俄軍敗退,中國東北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日軍進占旅順大連。

    其後滿清退位,民國成立。但軍閥割據,後袁世凱當政。1915年,日本向袁提出辱國的『二十一條密約』,作為支持他稱帝的條件。消息一出,舉國哗然,各方徵討。袁世凱被迫撤銷帝制,不久後病死。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代替德國占了山東省的權益,並支持軍閥晥系與奉系干涉國政。

    1931年,日本發動9.18事變,借機佔領整個東北。就在此前一年,日本特務滲入日商隊伍,在越南海防潛伏。更借一個華越人民之間的商業糾紛,煽動成種族衝突。並製造輿論,興風作浪,鼓動排華。一連數日騷動擴大,華人被毆傷亡日達十人左右。北越華人僑社驚恐。海防僑領與父親相識者紛紛打電話來家,請求父親向法方當權者申述緊急救援救助。父親義不容辭,立刻前往法國駐越南最高公署申訴。他力舉出肇事原因,並解釋華商處境之艱困,並且表明中華民族以和為貴,說服最高專員。法方立刻向海防地方政府施令,出動法越警力維安,追究動亂原因,以法律解決爭端,消彌了一場可有能爆發成不可收拾的排華事件。

    也就是這段時期,越南舊政權一直打算強迫在越南出生的越南華僑加入越籍,並準備建立法案並通過成為法律。試想,19世紀,殖民地通布世界,中國雖弱,但仍是泱泱大國。僑民心態極不願意在殖民統治下被地方政府強迫入土籍。『歸宗認祖』是傳統不可動搖的文化根基。況且很多僑民親友仍在中國,往來工作養家。如果入籍法令施行,一定造成生意及家庭結構的很多困難。儘管地方輿論鼓吹『明鄉』精神,但僑界不認同,人心惶惶。(所謂『明鄉』是指明朝、清朝交接年代,明朝有一批孤宦遺老不願在異族清朝統治下生活。他們帶著族人移入越南,不在北越,因太接近中國,而遷居順化,後來更搬遷到南越去,世代離開中國。)父親當年身為幫長、僑領,也認為強迫入籍是拋宗棄祖的行為。他深感力薄勢微,不足動搖這個法案的通過。但他認為可以通過國與國之間的交涉,达成諒解并化解擱置這件事情,得以解決僑界的憂慮。

    1930年初,父親因為替一位華商輿訟案中獲勝,使這位華商得以免罪。此位關姓華商为感恩付了父親一筆酬勞費用。父親心有所想,言明他會用這筆費用當作旅費,北上中國,向政府申訴入籍法案提出可能產生的種種不良後果,希望國府出面與法國政府聯合處理。同時也申請在越南河內設立總領事館,以保護越南華僑權益,免受欺迫之苦。就在1930年底,父親與襟兄胡筍(我前母姐姐的哥哥,是西醫,在海防執業),兩人從海防坐輪船去香港,再坐粵漢鐵路北上北平。見面接見他的是當時的外交部長王正庭。父親因不諳國語,而用法文表達及呈交用法文寫的申訴入籍事件的書信。當時,王正庭還驚訝地問父親是不是土生的華僑。此事成為父亲日後常提及的笑談話題。

    1932年顧維鈞代表國府任駐法國大使,就入籍之事與法方溝通,也剛好那年新的法國最高專員(職位如香港總督)到河內任新職,召見父親說:『我剛上任,在巴黎時顧大使已經接觸了我們政府,與我見面,法国政府要求我回到越南后儘快處理這件事。』父親心裏欣喜無比,他用他的執著與毅力擱置了一件讓華僑心驚膽跳的法案。但他也很泰然,只認為這是他職責所當做之事。而領事館以後也終於在河內設立,保護並處理僑民各項事宜。

    現今我才明白,當1957年舊政府吳廷炎強迫南越近百萬土生華僑入籍時,兄長來信,追述父親要排隊領表申請時,淚流滿面,而当他入籍後悲痛了好一段時日,默默不語。父親入南越後變難民,時勢不同,無力回天。回想當年不辭勞苦,舟車煩勞,坐輪船、擠火車北上中國,搁置了入籍問題。而今,時過境遷,只有任人宰割了,能不傷心?

    我寫到此處,心中戚然,淚水盈框,我們與父親年齡相隔太多,小時候頑皮不懂父親『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心意。愈大愈思念他老人家。我永遠不能忘記,在1954年前的幾年中,他常在書房沉思,左手夾煙燃著而不抽,任其裊裊飄逸;右手指不斷輕彈桌面在苦思的情景。我現在明白了,他在苦思時勢的變遷,家庭如何應變,祖傳田地要不要變賣,年幼的孩子將來的去處,要不要移民法國……他過去認為不可能動搖的現狀要變了,而他又已年邁。我也記得當時我們兄弟在台灣讀書艱苦的情況下有耀眼的成績,我兄長來信說,父親為我們自豪而哭泣,因為他沒有能力供給我們太多費用來花費。但是我們從不如此想,只怕不努力辱了家門,至今兄弟間仍有此種意念。這不是父親的精神所感染的嗎?!

    另外,1940年代,中坼首憲是潘文教先生,他1904年出生,於河內大學讀藥劑系,在中坼也甚得法方當局的信任。但當他被選為中坼首憲後,卻想推行一個禁止草藥從中國進口越南的法令。原因是他可能認為中藥用的草藥不科學化,或是為了保護越南的草藥市場,具體不得而知。這是一個關乎整個越南華僑醫療健康的問題。用很簡單的邏輯去思考,如果市場上草藥缺乏甚至沒有了,那麼中醫還如何生存?傳統上,華僑看病多是看中醫,然後買中藥回家煲煮來飲。只有少數人去看西醫。如果中醫消亡了,西醫人數足夠服務整個華人社會嗎?中醫是傳統的中華千年醫學。從神農氏嘗百草,數千年來發展出來的寶貴醫術,絕對科學可靠。所謂『中醫醫人,西醫醫病』,有其絕妙道理。東漢張机,字景仲,著『傷寒雜病論』,後人奉為醫聖。唐代『新修本草』收录药物800多种。明代李时珍撰有『本草纲目』,收集药草近两千种,是中国医药学的总成。中越民间所熟悉的『三国演义』也有记载东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神医华砣,曾为曹操医病。华砣精于针灸及解剖,施麻醉。这是多先进高明的外科手术。术后敷以神膏,都是用百草及药石提炼而来。千百年来尽人皆知。

    当此法案草案提出,全越南华侨社区哗然。医药保障失去,何以自处?!无数华人中药代理商更是徨徨不安。法案通过的话,受创最重当以西贡堤岸为首的入口商、中药店。中药影响社区生计太大。当我父亲得悉此事,而河内中药中医界也议论纷纷。于是父亲直向法方最高专员陈情,晓以中药历史事实。他那时正在最高专员公署工作,可以直接向最高专员当面申诉。最后如其所愿,由法方河内最高公署专员出面处理,中坼首宪潘文教先生的禁止中药入口草案取消,平息了这场风波。事后,西堤侨界都极力追问,那位为侨界争取权益的人是谁?父亲都三缄其口,不愿外说。他也是认为身为侨领这是当做的事。其实这是一件大事,他却处之淡然泰然,不希望接受业界任何奖赏。(待续)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162.221.122.67) on December 12, 2013 at 03:59 PM MST #

    法越衝突下的北卦街14號

    1940年6月,武元甲加入了印支共產黨,甚得領導人胡志明主席的賞識。1945年,他跟隨胡志明進駐河內,並在新成立的民主共和國擔任國防部長。1946年12月19日,越方發動『抗法戰爭』,卻所謂之『法越衝突』在河內爆發,雙方互相攻擊,河內市陷入一片混亂,跟著發生街戰巷戰,僑社驚恐。

    北卦街那一帶正處於雙方對陣的交戰區。無數的居民被困於屋內,無處可逃。雙方開火,槍聲時而密齊,時而稀疏。偶爾有法方飛機高飛於交戰區上空盤旋偵查。隆隆槍聲,居民無不懼怕飛機投放炸彈,都紛紛設法在家中尋覓躲藏在安全隱蔽之處。我們家裡也不例外。母親在家中樓梯底下,安置了一張小臥鋪,讓父親躲在那裡以策安全。父親則面帶愁容,焦心在盤算如何解困。那時家中老小人數共十幾人,積糧有限,全家將陷入困危之境況中。

    衝突才沒幾天,一名越方穿黑衣褲持槍戰士從隔壁後院翻牆進入屋內,家人極度驚恐。尤其是父親身份敏感,以為大禍將至。可幸,這位戰士只是入屋偵查情況,為緊接的戰鬥而做準備。他翻牆離去之後,家人松了一口氣,真是虛驚一場。

    當時,交戰法越雙方也知道交戰區內居民密集,如果繼續戰鬥下去,平民死傷一定慘重。雙方也都在謀策如何解決時,父親毅然挺身冒險,在雙方允諾保護下往返於雙方之間,懇求暫時停火半日,讓困於交戰區內地居民逃往法方佔據的安全區內避難。經過交涉往來,終於雙方定下某日為停戰之日。由法方飛機空投傳單通知居民疏散日期。並只准許居民該日攜帶一些輕便衣服,規定停火數小時期間,集體離開交戰區。

    停火疏散是日,被困居民傾家而出,扶老攜幼,背著背包,擁擠緊密,人人心中恐懼。隊伍前面由數居民手持紅十字旗、青天白日旗、白旗猛揮,帶領密密麻麻逃難人潮,小心翼翼地在驚怕中慢步前行。期間偶有雙方戰士開出警告槍聲,從頭上高飛的子彈打中沿岸的居民住屋牆上,引起人潮一片叫喊聲。逃難隊伍躑躅而行,總算難民在推擁恐懼之下走出了交戰區,進入法方安全區內避開戰火。

    我記得離家疏散前,母親與父親相議,做了一些適當的處理,因為她憂心日後交戰時,法方飛機來轟炸那一帶四層樓住家時,家中被毀。所以臨走之前,在四樓天台樓面上平放了一面青天白日旗,並用四個磚塊壓著旗之四角。希望法方飛機投彈時能被識別,知道屋內居住的是華人。

    在我們全家安全脫險疏散抵达行帆街,住進姨夫姨媽家中避難了兩個多月,一直待到戰鬥平息後才返回北卦街住處。戰後交戰區破損不堪,路邊仍然可見到用土堆覆蓋在戰死的戰士或居民屍身上。有的腳趾外露只有骨頭沒有屍肉,我想是被餓狗啃了。返回家後,發覺北卦街六、七戶的四層樓房屋與屋之間的間隔壁牆都被鑿有一個大洞,可以低身穿行。原來是方便戰士在戰鬥中作戰穿走之用。家中三樓天台樓面上,居然還躺有一個未爆炸的迫擊炮彈,甚是驚怕,小孩們一再被警告不要接近。家中沒有太大損毀,而隔壁的住家被法方飛機投下炸彈毀了中間二層的部分樓面及外牆。直到很多個月以後才修建恢復回來。日後被租出給環球印務局,業者為趙先生夫婦,並居於二樓的住家。

    母親安置的旗是否發生作用則不得而知,但我們住家卻真是避開了被炸的厄運啊!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216.165.209.79) on January 09, 2014 at 09:36 PM MST #

    上文更正:倒数第二段“住進姨夫姨媽家中避難了兩個多月”中,“姨夫”应为“姨父”。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216.165.209.79) on January 10, 2014 at 09:21 PM MST #

    1949年,國府在大陸失守撤退到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3月,蔣介石復行視事,並成立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會共16人,鄭彦棻先生乃其中一員。委員會中還有蔣經國、陳誠、連震東(連戰之父)、沈昌煥、張其昀等人。這些名字都與此文中所談之軼事有關,特此提及。

    鄭彦棻先生主持海外僑務工作,積極爭取僑心。1950年末,他攜蔣介石總統親筆信赴北美、中南美、加拿大、泰國、高棉、越南、菲律賓宣慰僑胞。1952年3月21日,鄭彦棻從西貢抵達河內,僑社領袖設宴接待。他除了指導黨務外,還訪問僑園、僑校,參加僑胞集會,了解僑情,並協助僑社解決各項問題。當時接待的僑社僑領群中包括父親冼琨輝及陳鑑清前輩(陳逸詩學長之父親)。當然也包括郭推排、郭鎏堯、石啟清、陳頌平、陳致平等各僑領前輩。鄭彦棻於24日離河內赴海防,隨後飛高棉金邊繼續他的行程。他亞洲之行於4月中結束後返回台灣,隨即接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

    1952年10月,中央改造工作完成。鄭彦棻宣慰僑胞兩年行程中,深感要促進全球僑胞大團結為當前要務,乃決定邀請全球各地僑團推派代表來台灣,舉行全球僑務會議。越北河內僑團推派數位代表赴台北劍潭開會,父親是其中一位。因他黨齡較高而當選。會議出席代表308人,其中216人為海外僑社碩彥,盛極一時。大會於1952年10月21日開幕,共7天,舉行大會12次,全球僑領提案303件,其中一件是父親提出來的。就是督請國府與當時越南舊政府交涉並永久解決『越南華僑入籍問題』,不希望單方面被迫入籍。因他也意識到民族主義高漲,法國在海外的殖民主義終將結束,入籍問題還會再次成為焦點。未料提案交出,國府由外交高官沈昌煥向越北僑團解釋表明,現今政府政策是不反對越南僑胞入籍。可能是二戰結束後東西陣營意識形態對立,大陸失守,國府退到台灣要加強與越南外交關係,增強聯盟,所以僑務政策改了。況且國府初到台灣,正忙於整軍興政。外交是以鞏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為主,不願觸動敏感的入籍問題的永久解決。父親也因此心中不快,多年來的願望落空,感到失望。這也是為什麼他對昔往的顧維鈞先生推崇備至,認為他是最了不起的中國外交官,而對國府當時的僑務政策『入籍』處理方針耿耿於懷。

    有一件有趣的軼事就發生在僑務會議開會完畢後舉行的宴會上。在庆祝僑務會議成功的宴會上,蔣介石與五院院長理所當然坐在首席。父親黨齡高,被安排在另一席上。他不熟悉同席,自己又不諳國語,突然見到兩位中年人入席坐在他的左右兩旁。父親就將宴席上折立起來印有國徽及自己名字的卡牌翻轉過來,請他們簽上名字,以便認識。哪料到右邊坐的是蔣經國,而左邊是張其昀先生。他心裏一驚,竟然坐在『太子』旁邊,而不認得廬山真面目,實在尷尬。我真不知道那場盛宴父親的心情如何,但日後這件事變成一個家中非常著名的笑談。

    這很難怪他,蔣經國在大陸期間『贛南打老虎』事件海內外都知道,但可以用相片傳真人像在當時還沒有。況且河內中華日報是用較差的油墨設備印刷的,就是印出來,人像都是黑烏烏的。就算父親看過蔣經國的相片,當真的見面時也難以認識啊。這張有蔣經國簽名的卡牌,母親於1987年來多倫多與我小住兩個月時,她給了我,叫我永遠保存,來紀念父親。原來,父親所接觸見面或坐席身邊的人,都是國府退居台灣後痛定思痛而成立中央改造委員會16委員中的數位重要成員,是台灣日後政治、經濟、外交等革新的決策高官成員。日後,蔣經國成為中華民國總統,鄭彦棻後升總統府秘書長(蔣介石當政時期),沈昌煥是外交部長,張其昀是教育部長,也是台灣文化大學的創辦者。這些人都是中華民國在台灣革新的領導層決策者。

    想起父親在台灣的另一件有趣的軼事。1952年初,越北僑界組團到台灣觀光,團員人數共數十人,父親被選為團長。當觀光團蒙召到總統府覲見蔣介石總統,並由父親代表北越觀光團向蔣介石呈獻僑界所送的禮物時,他呈遞的雙手有輕微的震抖(這件事記載於當時河內中華日報的隨團記者返回河內所發的報導)。我想是禮物太重了?或者是他以海外資深黨齡高的身份數十年後第一次見到黨的總裁(當時蔣介石是二次大戰戰勝國的元首、抗戰八年打敗日本的領袖,又是現任的總統,威望不可及),以致他見面時心裏緊張所致呢?這些都有可能——1954年南遷西貢後,父親與崇褀兄追述往事,崇褀兄曾經親口問他當年『手發抖呈獻禮物給蔣介石』的報導是否確實?父親笑著輕聲答:『是的』。

    隨後1954年5月,奠邊府戰役,法國撤離越南,越南戰局逆轉。國府為協助越北僑胞南遷,由行政院派兩位高官來越南河內處理疏散事宜。一位是張壽賢先生,一位是方國柱先生,與父親結交為朋友,共計當時督導辦理大規模撤僑。歷時3個月,撤退僑胞1萬9千餘人。由北越至南越,另外空運僑生男女共137人來台灣升學,我與崇璠兄就在當中。這是我們一生的大轉折點。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216.165.209.79) on January 11, 2014 at 06:18 AM MST #

    世事很難預料,有很多的巧合,或有很多的開覺,在很久的年歲後才驚覺自悟過來。人與人之間的因果相系不是偶然的。譬如說。1954年當年南遷,家庭成員東西分離,分散破碎。我與崇璠兄赴臺升學,畢業後移民美加。數十年後,兄弟相繼又在美加相聚。每個家庭都獨立自主,子女都各自有一個小天空。他們能幹、獨立、友善、專業、自信,邁步向前。這是父親生前沒有想到的。雖然我們在數十年的奮鬥生活中,有苦難、有貧困、有悲傷,但從來沒有失去希望。當然也有一點成績,但從不驕誇,默默耕耘。兄弟都受到父親精神人格的影響。感嘆崇褀兄,從小為著養家失學,但他自強不息,到今天7個兒子變成7個專業師,有醫師、律師、建築師、經濟師等。每個家庭生活美滿,兄弟相互扶持,子孫滿堂。如果當年父親移民法國,法國社會福利制度好,我們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但從目前來說,崇褀兄子孫數十人,大部分都齊居美國南部或中部。每年家庭團聚,齊居一堂,氣氛和諧歡樂,真是羨煞人也。這也算應該填補他一生失學之痛了。至於我們其他兄弟,每個子女有成,學有專攻,家庭和諧平安,也告慰先父在天之靈。

    但父親更沒有想到的有:
    (一)他一生所敬重的顧維鈞大使就讀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並獲碩士學位畢業。數十年後,我的小女兒也是在此間學校同樣學系、同樣學位畢業,小女兒的先生也是同校法學院畢業,也是個律師,與父親在世時的職業一樣。有如此意外的巧合。
    (二)父親在河內撤僑中所認識的國府高官張壽賢,後任外交部政務次長(民國在大陸時宣告憲法成立,是他在南京手持憲法讓記者攝影公告於世的。)他的女兒張向若是我初中二年級時的地理老師。又是一個巧合。當我和崇璠兄於60年代末分別結婚成家時,張壽賢長輩也來婚場道賀。
    (三)父親所不以為然的國府外交高官沈昌煥,他的兒子沈大川卻與我同屆在建國中學讀書。雖然不同班,但常在球場一起玩球。這也是巧合。沈現為海外學人。
    (四)1952年僑務會議盛宴中坐在父親左邊的張其昀前輩,他所創辦的文化學院(現稱文化大學),父親的兒媳中有該校的畢業生。

    最後談到的是父親在世時所記掛的祖祠、祖業。崇褀兄告訴我,父親還有一塊約四萬多平方公尺的土地在河內現今的外國使館區裏。1995年期間,我在胡志明市工作,替一位企業家設計了兩間餐館。某日,我接到電話通告,他於晚上要在其中一個餐館接招一位已退休的政要。晚上我依時赴約。在日本式裝修的貴賓室內,我是惟一的陪客。見面介紹時才發覺主客是鼎鼎大名的越南解放獨立公安界元老梅老先生。看年紀他應該是70多歲的人了。灰白頭發,身體仍然壯健,非常風趣幽默,也善言健談。我們一邊慢慢飲喝,一邊唱越南民歌民謠。偶也聽他高唱解放革命歌。數小時內,笑聲連綿不絕。席間聽梅老先生許多有趣軼事,談者滔滔不絕,聽者津津有味。當他發覺我在河內出生時,又在國外40年後返越工作,也詢問近況。當然了,他非常熟悉往日河內各界往事。我驀然想起祖產的事,詢問他當時的政府對越僑昔日財產的處理政策時,梅老先生解釋說,(一)土地是國家擁有,私人只有使用權。(二)使用人必須是單一國籍。(三)必須還保存擁有房地契。(四)私人處理解決現居者的搬遷或補償責任。(五)土地或房屋的使用者必須遵照政府政策律令,依據年限使用期滿後再申請延續……。

    我當時只是好奇詢問而已,腦中毫無盤算。也知道任何條件,對我來說都不切合,只為好奇而發問而已。我深深向他致謝解惑。梅老先生談到紅酒,他興致地介紹了一種嘗鮮的飲法,就是現場將鮮榨橙汁和以紅酒當作飲料。當主人的企業家立刻開紅酒和現做的鮮榨橙汁如法搭配,主客齊嘗,也別有一番滋味。

    這場飲宴直到深夜一點多才盡興而散,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忘的往事。更重要的就是祖產的思念從此在腦海中越來越淡。這也算是一種淨化吧。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冼崇祉 (IP: 216.165.209.79) on January 11, 2014 at 10:32 PM MST #

    關於:河內華僑54年前後和行忛街會館滴滴,建華有很多點點滴滴。
    人有4急,下午再見。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April 25, 2015 at 11:21 AM MDT #

    冼兄,还原真实历史,敬佩,谢谢!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137.186.76.53 on April 25, 2015 at 12:14 PM MDT #

    1954 年學年,在河內中華小學里,二樓左邊的是童子軍中隊,大隊長:侯X明;韋X棠(都在加、多市).六年班的忠、孝、仁、爰 四個班.二樓右边是五年班的4個班.忠班班主任:李月愛.孝班班主仼:楊發生.駱X民做班長(今在英國倫敦).仁班班主任:施於候,愛班班主任:蘇少雄。忠、孝班主任留在河內,仁、愛班主任南遷入西貢。

    杜梅即是杜十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April 25, 2015 at 06:45 PM MDT #

    杜十?没有啊,历史上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86.56.139.185 on April 26, 2015 at 04:18 A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visitor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