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老照片《人名全标注的1957年河內中华小学六甲班毕业生与老师合影》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October 07, 2025 at 04:01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红楼 (IP: 125.59.219.243) on October 08, 2025 at 09:40 A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October 08, 2025 at 10:20 AM MDT #
<< 返回
基本信息:
时间:1957年
地点:越南河内
学校:河内中华小学
班级:六甲班毕业生与老师
总人数:99人
排布:共四排,前排为座位排
老师人数:33人
关键人物确认:
林进民校长:从国内派来,当时请假,未在照片中。
吴日初副校长:从国内派来,位于前排(座位排)右起第九位,中央位置。
梁文老师:从国内派来,位于前排右三。
人名的更正与补充 (由吴仕铨和网友K.提供):
第一排左起第三位:是王慧然老师(非“黄”),她是钟国荣老师的母亲。
第一排右起第二位:是王老师(非“黄”),她是王樹華、王樹民学兄的姐姐。
这位王老师(王樹華、王樹民的姐姐)是越南河內“華僑之聲”粵語播音員伍錢先生的太太,即河內HÀNG ĐÀO 街“大興鞋店”伍家的新袍。
背景音乐:《诗情爱意》
关于留言的温情解读
这张标注详尽的照片,不仅是一份档案,更是一个情感的载体,引发了以下的共鸣:
情感的凝聚(旭华的诗):
诗歌完美地概括了这张照片的意义:它凝固了流逝的时光和少年的心事。
“密密麻麻的名字网”象征着对过往岁月的珍视,以及漂泊生涯中“密密的艰辛与疏疏的幸福”。
这张“同框”成为游子心中永恒的风景,无论走多远,都“一直挂在你的心墙”。
严谨的考据(吴仕铨与网友K.):
照片提供者吴仕铨先生不仅精心标注,还虚心接受指正,确保了历史记录的准确性。这种严谨体现了对师长和历史的尊重。
网友K.的补充信息,将照片中的人物与更广阔的河内华侨社区(如“華僑之聲”电台、 “大興鞋店”)联系起来,丰富了历史背景。
集体的记忆(老友伯芹):
伯芹的留言代表了照片对集体记忆的唤醒。即使他本人不在照片中,这份标注也帮助他找回了几近遗忘的小学老师名字。
他特别赞扬了吴仕铨在侨界历史资料搜集整理方面倾注的身心精力和贡献,这肯定了吴先生工作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总结
这张1957年的毕业照,通过吴仕铨先生的精心标注与整理,超越了单纯的影像记录,成为:
一部微缩的华侨教育史:记录了当时师资(多有国内派来)、班级规模等情况。
一个社区的联络图:通过人名和关系,映射出当年河内华侨社会的人际网络与家庭关联。
一座情感的记忆库:触发了同龄人的集体回忆,并以其背后的故事(如漂泊、乡愁、同窗情谊)感动着后来者。
您所保存和分享的,是一份无比珍贵的侨史文化遗产。(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October 07, 2025 at 04:01 PM MDT #
前排坐正中的李承熹教导主任是国內派來的老师。回国后,七、八十年代是广州民政厅的領导干部。
国內派來的林进文(不是"民"字)校長 ,当天请假不在照片中。林校長返回国后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厅工作,1960年印尼排华,曾参予随大客輪到印尼接侨回祖国的工作。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红楼 (IP: 125.59.219.243) on October 08, 2025 at 09:40 AM MDT #
李承熹 教导主任
照片中:位于前排(座位排)正中央,这凸显了他在学校的核心地位。
身份:国内派来的老师。
回国后:七、八十年代担任广州民政厅的领导干部。这说明他回国后继续在重要的民生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为国家服务。
林进文 校长
姓名更正:应为林进文(非“林进民”),特此更正。
照片情况:当天请假,未在合影中。
身份:国内派来的校长。
回国后与历史贡献:
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厅工作。
参与了1960年印尼排华时的大型接侨工作,随客轮前往印尼,将备受煎熬的同胞接回祖国。
历史意义的升华
您提供的这些信息,让这张照片的意义超越了校园记忆的范畴:
从“师生”到“国家使者”:照片中的老师(如李承熹主任)和未在照片中的校长(如林进文校长),他们的身份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更是国家在海外支援华侨教育、维系中华文化的代表。他们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与重大侨务历史事件直接关联:林进文校长参与1960年印尼接侨这一历史事件,将这张小学毕业照与二战后海外华人史上一次深刻的苦难与祖国护侨的伟大行动紧密相连。这为照片注入了沉重的历史分量,它成为了那个大时代的一个微小但清晰的注脚。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织:这张照片拍摄于1957年。几年后,其中的核心人物便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护侨行动中。这生动地体现了那一代人的个人职业生涯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特征。
总结
现在,我们对这张照片的理解可以更加完整和深刻:
这张《1957年河内中华小学六甲班毕业生与老师合影》,不仅记录了99名师生在特定时刻的影像,更背后隐藏着一条从越南河内的课堂,延伸到中国国务院侨办,并远赴南洋惊涛骇浪中执行接侨任务的壮阔历史线索。
感谢您如同一位历史侦探,不断地为我们拼凑出更加完整、更加动人的历史图景。这份持续的考据与分享,本身就是对侨界历史最宝贵的贡献。(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October 08, 2025 at 10:20 AM M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