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1955年五一节回国观光团照片 (赵崇庆提供)背景:《缠绵往事》 大提琴曲






1955年五一节回国观光团照片 (赵崇庆提供)(上面照片)







Posted by zcadmin @ 09:56 PM MDT [ Comments [12]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1955年 新闻回放:
新华社二十六日讯
回国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的越南华侨回国观光团一行二十五人,在团长陈贻泽率领下,二十四日到北京。
前往车站欢迎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和北京归国华侨联谊会等单位代表多人。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100.34.151.187 on August 26, 2017 at 08:17 PM MDT #

"1955年五.一节 越南华侨回国观光团名册"与照片中的人物有很大差别,例如,名册中女士只有两位,但此照片却有九位;另外照片中有些男士不在观光团名册之中。

是否当时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和《1955年五.一节 越南华侨回国观光团》合照时另外还有越南华侨工商界回国参光团(?)个别成员参加合影?

请曾胜球兄介绍照片中令尊是哪一位?
有熟悉照片中人士名字的侨友,请您给予其标名补充,以给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载入史册为谢!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100.34.151.187 on August 27, 2017 at 10:16 PM MDT #

赵崇庆先生提供的照片原说明是《1956年 越北華僑【五.一勞動節回國觀光團】全體團員.》特此更正,谨此表达歉意!

由此,我推测:“重现:母亲留影 ( 曾胜球)”中之《一九五五年<五.一节>越南华侨回国观光团名册》和附上的一组活动照片应该是《1956年 越北華僑[五.一勞動節回國觀光團]全體團員.》而不是《一九五五年<五一节>越南华侨回国观光团名册》中的全体照片。
这可能是1955年和1956年这两年的五一劳动节,越南华侨都有回国观光团。图片因而张冠李戴,所以造成中侨委主任何香凝和由陈贻泽率团的《一九五五年<五一节>越南华侨回国观光团》合影的全体照片中没見陈贻泽和其他一些团员。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100.34.151.187 on August 29, 2017 at 02:22 PM MDT #

現在讓我提供少許資料,因事情距如今已超乎6O年之久,在孩提時代時,曾經聽到家父講過,至今印象依稀,但還有少許印象,現在寫下供大家参考,如有記錯或洩漏,敬請大家多多包涵或斧正,謝謝。
1955年,越南華僑回國觀光團前後一共辦了 2 團,辦完 2團,由于越南政局政策不斷改變,觀光團就此告終。 55年 5月 1日勞動節期間是第一團,第一團較為轟動,令人羨慕。觀光節目章程頗為豐富,按排妥善周到,参觀的城市或地方也頗多,北京、上海、天律、杭州、鞍山鞍鋼鐵廠等。食宿、觀光均免費。一團包括團長和團友共 25 人左右,觀光團團長是陳貽澤先生,陳先生是一位熱心公益、和藹可親、受人敬仰、人缘極佳的前輩 。團友包括:
陳紀常先生 (即我父親 。前中華中學行帆街 19 號校舍任校懂一職;前中華中學副德政街復校籌委會財務組長;河內志新印務局廠主)。團隊成員包括:曾建初夫婦(曾勝球父母親 );丘士彬 (丘复旦);關本亨(關思卓 );趙汝航 (趙崇慶 );石詩波 (鐘國榮老師之岳父 );黃煥雄 (黄越生 );陳世欽 (美加州羅省 );李群 ;
區志坚 (區建智 );王俊耀老師 (王越峰 );洪柏楠(環球印刷廠廠主 );劉英葵 (廣州 );關東友 (雜貨店店主 ) ;官朝仁 (前河內志新印務局老伙記 );還有很多長老芳名我記不起呢!!啊! 我們上一輩長者,現在大多數人已离開世間了,但他們對異國他鄉落後的越南,作出了頗大的貢獻,這是鐵一般的事實,這是眾所皆知的。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一帆 (IP: 50.68.252.41) on August 30, 2017 at 05:28 PM MDT #

聞說何光汝先生丶王哲民先生也是越南華僑回國覌光團的成員之一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24.86.81.131 on August 31, 2017 at 04:11 PM MDT #

归国观光活动不仅成为密切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机制,更是新中国打破西方舆论围剿,向东南亚华社开展宣传与外交的重要媒介。新中国成立后,为争取侨心,凝聚侨力,新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组织各种形式的海外华侨华人回国返乡参观活动,尤其是在“五一”劳动节与“十一”国庆节期间,组织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参观旅游,见证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侨乡的巨大变化。
观光团成员主要由亲新中国的侨领、华社闻人、华文报纸主编以及其他渴望了解新中国的各界华侨华人构成。
海外华侨华人回国观光团一般分为受邀(公费)以及自费两种。公费团主要邀请建交国家侨社侨团亲北京的侨领、社会闻人、进步华校校长与进步华文报纸的主编与记者。
华侨回国观光团的组织可以分成两个时期。1950-1955年以公费团为主,自费观光团较少。1956开始,自费团开始增加,特别是来自非建交国家的华侨增加。
但不管是公费还是自费,国内的相关部门都要出面欢迎并组织接待。在接待过程中,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接待工作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的指示,贯彻“政治接待第一,物资接待第二”的原则,政治接待主要体现为要从政治上高度重视华侨回国观光的重大意义与影响,做好组织工作、接待工作与宣传工作,不仅相关省市领导接见重要侨领与观光团,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接见重要侨领与观光团成员。

在观光团的对外宣传政策上,有关部门也提出了建议,指出要注意分寸,在接待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华侨回国观光团时,指出宣传政策要注意差异。如1955年5月接待应邀回国访问的越南华侨回国观光团,该团共25人,其中妇女2名。在组织越南华侨参观北方大城市工厂时,有关部门明确指示要注意两点:“通过参观,使他们认识到祖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前途,同时,向他们说明越南民主共和国也是社会主义体系的国家,也是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今祖国伟大的前途,也是越南人民将来的伟大前途。通过参观,加强对他们进行国际主义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祖国的今天是与苏联的大公无私和长期的帮助分不开的,而这种帮助是为着共同的经济繁荣。从而启发他们去认识今天我国对越南人民的帮助。要求越南华侨去学习苏联人民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帮助越南人民建设他们的祖国。”另外,“针对越南华侨在思想上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对越南民主共和国工商业政策的不满情绪,希望将资产转回国内寻求出路的想法,(1958-1960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来取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公私合营和合作组织形式把大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私営企业造为社会主义企业。)以及华侨表现出的大国主义思想,强调要进行说服教育;要求侨胞以拥护祖国政府各项政策的精神,来拥护和遵守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工商业政策(包括其他各种政策),协助其发展和繁荣经济、稳定物价。使越南人民和华侨的生活安定。这样对越南民主共和国有利,对广大华侨和祖国也有利,这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对越南华侨的侨汇争取也要掌握一定的分寸,既要照顾华侨汇款救济国内眷属的正当要求,又要照顾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实际困难,汇款数量不能过高,以免影响越南民主共和国的经济建设。”

一帆妳可介绍妳父亲陈纪常先生和令慈在照片中的位置(第一张较清晰)吗?谢谢!
照片中第一排在 1 是钟珠,2是曾建初夫人,3是吳雪卿老师.一排右三是赵汝航夫人.
赵汝航在二排右3. 李振寿在三排右1 .三排左3是袁信培.
大胆推测在二排左4是陈水南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100.34.151.187 on August 31, 2017 at 07:21 PM MDT #

上術 2 幀經典照片均沒有我父親,此照片也不是55年越南華僑第一批回國觀光所拍的照片,但這2 幀照片中有部份長者是該團的團友。回國觀光期間,我父親有拍下很多照片,例如:慶祝 <五一國際勞節 >,越南華僑團體獲邀出席座于天安門左右2側的觀禮臺上、北京天壇、萬里長城、杭州西湖、鞍山鋼鐵廠等,為期一個多月,因我父親回國觀光期間,每星期都必定寄回家一封長達一頁紙,字跡工整,通俗易懂的信,信的内容術說周遊的城市、地方,名勝景點,旅遊的節目、章程等,當時,每週我總是很渴望邮差員的到来,收到信那興奮的心情可想而知!!觀光結束回程時,我父親買了一合精裝的長白山野生人参;一條云南金華火腿, 一支靚的茅臺酒,(老字號就是老字號,茅臺酒外表樽裝設計果然60年不變)少許名貴茶葉等。
當年年幼的我,偶尔也隨同父親到他一眾老友們府上作拜訪,大人們談笑風生、高談闊論;我唯有坐在一側靜觀,作個旁聽者。所以我父親的老朋友,我是略略認識的。
在逃离越南投奔怒海期間,因攜帶行李有很大的限制,所以很多東西例如:物業、屋舍、貴重物品、寵物、甚至連一部有紀念价值的相册也不例外,都要一一忍痛賣掉或置棄,倒諸東海,現在想起耒真是心痛如割!連父親的珍藏照片也保不住,實在太可惜了。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一帆 (IP: 50.68.252.41) on September 03, 2017 at 09:33 PM MDT #

多谢一帆提供了详细有关其父亲回国观光动人感受!同时也藉网端一并多谢陈锦诗和刘淑韵姐妹提供有关令尊岳翁刘振光1955年回国国庆观光的情况,可惜因当年美机狂轰滥炸海防市把珍贵的《1955年越南华侨回国(首批)国庆观光团》照片给毁了。 
据资料,上述1955年回国国庆观光团长是龚纯礼,副团长刘振光,组长吴应铧,文书林岐芬,总务李成群,关本亨,江权,陈纪恒,黄碧婵,郭洙灿,等等。最年轻是海防梁秀兰当年只有21岁(现在温哥华?)以上的侨界先进或后代是否可给予提供有关该团或各批《观光团》的照片以载入史册之用。万分感谢!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100.34.151.187 on September 10, 2017 at 06:47 AM MDT #

回首前塵,1955年前前後後,一眾華僑知識界商人,當年,人人正處于年青力壯、躊躇滿志的芳華年代, 大家各自有自己美滿的家庭;儿女;各自有自己美好的事業;前途。但商人們有着共同的理想,人人有着一顆仁愛的心,一顆回饋社會;造福人群的心。目睹當年僑胞子弟,當完成小學課程,榮升中學繼續學業, 學子們不得不擁擠在一所設備簡陋;地方細小的行帆街( 會館對面) 的校舍,本地和外省来求學的學生眾多, 所以大家不得不另想辦法,為了滿足生活在异國他鄉的華夏子弟,能獲得良好的中文敎育,當年,駐越的中國大使館、僑校的眾多師長、校務職員、再加上慷慨熱情的華僑知識界商人及眾僑胞,人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多少無拘,誓要買下法國商人遺留下的一座殘舊廠房,一個爛攤子,經過一段日子日以繼夜的裝潢和維修,約花6個月的時間,完美地落成, 一座地方寬敞、設計完善、美侖美奐的中華中學校舍,位于河內付德正街67號,终于屹立在我們眼前。上朮一則陳年故事,是我父親在生之年說的,每位僑界商人當年所奉献的金銭是可觀的。(因我父是當年復校籌委財務組長)我們該飲水思源,對前輩們樂善好施 慷慨解囊的精神,我們應表達無限的感激和讚揚!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一帆 (IP: 50.68.252.41) on September 13, 2017 at 11:26 PM MDT #

至100丶34 友,如你想知多一點,一帆友可盡找以往曾在珍茬原創的資料或逃奔怒海的點滴供你參考。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174.6.229.239 on September 23, 2017 at 03:49 PM MDT #

1979 年/ 1 /17 日,正當中越邊界發生大冲突大動乱時,戰爭雖只有十多天之久,但那時在作為華僑的我們,人人心情徬徨,雞飞狗走,在這社會動盪關頭,我們舉家只有選擇投奔怒海一條生路行走,离越時,我有帶着一本精美的相册,相册中有很多我父親55年回國觀光之照片。在 153人擁擠在一艘又殘又舊的木船,當离開越南而抵違中國南海企沙時,木船被撞入暗瞧,船被撞穿,海水迅速的擁入, 船上全部153人差点葬身大海,幸好當時船是被擱淺的,所以大家的生命能保住! 但是我最心愛的相册被海水浸后,相部内一幀幀照片就好比一個個咸煎餅,凹凸不平、退色、爛殘、無法補救,我父親回國觀光的照片全在這里,無可柰何,為有棄置, 可惜。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一帆 (IP: 50.68.116.24) on September 30, 2018 at 12:38 PM MDT #

請問各位老師們是否知道鄧煥苯先生在照片里的位置在哪嗎?
學生在尋找鄧煥苯先生的信息及照片,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感謝!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小韓 (IP: 116.110.41.120) on November 30, 2021 at 09:11 AM MS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