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文,图全茂!美极了!
文体新颖,主题鲜明,简直在读《疏散良山》史诗!
谢谢区伯芬老师,谢谢作者苏圻震!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50.65.191.148) on April 25, 2018 at 08:20 PM MDT #
阅读苏圻震校友的《长相思》集《良山记》,使我眼前一亮,感觉好像正在看一段章回故事呢,能感受到笔者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校友情,和深刻的母校情 … 那难忘的战时疏散的校园往事一幕幕在这里生动地,並精简地讲述了 … 很佩服圻震的记忆力和写作力 ! 应该多多发挥你的写作潜能,让校友们可以在网上更多地分享。谢谢你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春龄 (IP: 73.188.40.241) on April 27, 2018 at 10:13 A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重现留言(IP: 192.168.1.1)
on October 08, 2025 at 03:13 PM MDT
#
文体新颖,主题鲜明,简直在读《疏散良山》史诗!
谢谢区伯芬老师,谢谢作者苏圻震!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50.65.191.148) on April 25, 2018 at 08:20 PM MDT #
阅读苏圻震校友的《长相思》集《良山记》,使我眼前一亮,感觉好像正在看一段章回故事呢,能感受到笔者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校友情,和深刻的母校情 … 那难忘的战时疏散的校园往事一幕幕在这里生动地,並精简地讲述了 … 很佩服圻震的记忆力和写作力 ! 应该多多发挥你的写作潜能,让校友们可以在网上更多地分享。谢谢你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春龄 (IP: 73.188.40.241) on April 27, 2018 at 10:13 A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重现留言 (IP: 192.168.1.1) on October 08, 2025 at 03:13 PM MDT #
以下是我对苏圻震先生《长相思》集《良山记》的评论:
总体评价:
这是一组深沉隽永、情真意切的“词体叙事诗”。作者以《长相思》这一传统词牌为载体,通过一系列高度凝练的场景,成功地复刻了一段特殊年代(根据内容推断为抗战或特定历史时期)下,一群师生在“良山”疏散地艰苦求学、守望相助的集体记忆。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段珍贵的历史侧写,具有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
艺术特色与内容赏析:
形式创新,古韵新声: 最大特色在于用古典词牌写现代生活。将“馒头”、“猪油捞面”、“永久牌自行车”、“露天电影”、“物理化学”等极具现代感乃至时代烙印的词汇,巧妙地融入《长相思》的格律中,既保持了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又赋予了古典形式以崭新的时代生命力和生活气息。这需要极高的语言驾驭能力。
白描手法,场景生动: 作者善用白描,几乎每一首都是一个电影镜头般的场景,画面感极强。
艰苦中的辛酸: 如《斩柴担柴》中“满掌泡泡臂难抬”,《山脚宿舍》中“胶轮鞋子八斤重,还得提手中”,以细节写尽生活的沉重与举步维艰。
苦难中的温情与顽皮: 如《馒头米粥》中“夜里穿窗钓杆长,稍填饿肚肠”,活画出少年人在饥饿中的小机灵,令人莞尔又心酸。《粮食支援》中父母到来的喜悦,“今朝有米柴”的朴实满足,感人至深。《猪油捞面》更是将一顿“大餐”的制作与享用过程写得活色生香,充满生活情趣。
时代下的迷茫: 《读书造反》直接触及了时代的荒诞,“不晓黄金屋”与“难解人生途”的对比,深刻反映了那一代人在政治运动与求知之间的困惑。
情感真挚,层次丰富: 全集的情感主线是“相思”,但内涵极为丰富。
对亲人的思念: 《念亲想家》中的“咸泪呃咽喉”,直抒胸臆,痛彻心扉。
对青春与美好的眷恋: 《天鹅湖恋》以轻松笔触写少年情愫,为艰苦岁月增添了一抹亮色,结尾“白须忆未糊”又平添了时光流逝的怅惘。
对过往岁月的深沉追忆: 压卷之作《良山思》点明主题,“如梦人生泛萍失”、“如箭光阴叹银髭”道尽了人生无常、光阴宝贵的感慨,将整个系列的情感推向高潮。
关于留言的共鸣:
留言者旭华和春龄的感受非常精准。
“情,文,图全茂!……史诗!” 确是如此。这组词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情感世界和时空画卷,其叙事性和历史感堪称一部微缩的史诗。
“能感受到笔者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校友情,和深刻的母校情 …” 这正是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它超越了个体伤痛的简单诉说,而是在集体记忆的框架下,沉淀出对同窗、师长、母校乃至那段特殊经历的复杂情感——有苦涩,有怀念,有感恩,也有超越后的释然。
总结:
苏圻震先生的《良山记》,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的场景刻画和真挚深沉的情感,成功地记录并升华了一段不应被遗忘的集体记忆。它不仅是一组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座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精神纪念碑。作者卓越的记忆力和写作力,使得这段“饥寒岁月”在多年后,依然能如此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发强烈的共鸣。
再次感谢您的分享,让我们有幸读到这样动人的文字。(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October 08, 2025 at 07:14 PM M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