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缅怀母亲(黎万辉)


Posted by zcadmin @ 10:55 AM MDT [ Comments [2]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一位善良朴素,忠貞、辛勤而忘我,为了丈夫、孩儿、家人及周圍的人
奉献自已一切,很有代表性的典型中国傳統美德、慈愛的偉大母親形像,
在万輝学長這篇簡朴而真实、感人的回憶文中得到充份体現!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紅樓 (IP: 218.103.184.185) on April 30, 2010 at 09:27 PM MDT #

母亲的伟大是在平凡、坚忍、舍己中,在艰苦、平淡、望眼欲穿中,把用生命织就的绵长悠远的、真挚而不可多得的幸福,奉献给亲人。万辉学长的母亲是千千万万个母亲中的一个,又那样突出地体现了这种特质。她因为生活的磨难而早早逝去了,但这种情感化做点点滴滴的爱,却长留儿女心中,长留人间生生不息。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王枫 (IP: 203.192.13.3) on May 04, 2010 at 11:57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27, 2025 at 05:18 AM MDT #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质朴无华的纪念文章。作者黎万辉先生通过平实的语言和具体的生活细节,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坚韧、善良、充满大爱的传统中国母亲形象,读来令人动容。

以下是我的几点评论:

1. 真情实感,最具力量
文章最大的优点在于“真”。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赞美,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来展现母亲的品格:

对丈夫的忠贞与爱: 年轻时不畏艰难,长途跋涉探监,支撑起丈夫的精神世界。

对家庭的奉献与坚韧: 父亲坐监时,起早贪黑做豆腐花维持生计;解放后,为养育子女,不断变换手艺售卖各种小吃,扛起生活重担。

对子女的慈爱与教导: 虽未上学,却能熟背课本,陪伴儿子读书,这是最朴素的家庭教育。

对他人的无私与善良: 对远离家乡的师范生视如己出,给予“家”的温暖,也因此收获了学生们真挚的、跨越数十年的感恩回报。

这些细节,如磨豆浆、排队挑水、给“师范哥姐”煮面条等,因为真实而充满了画面感和冲击力,比任何形容词都更有力量。

2. 以小见大,时代缩影
文章不仅是对母亲的怀念,也是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它巧妙地通过一个家庭的变迁,反映了宏大的历史背景:

法国殖民时期: 父亲的被捕与监禁。

五六十年代的越南: 物质匮乏、凭票供应、排队经济。

越南战争时期: 美军轰炸、学校疏散。

改革开放后的跨国情谊: 学生们移居欧美加,仍不忘寄钱寄物。

母亲的一生,与这些时代浪潮紧密相连,她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动荡的岁月中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这使得文章具有了超越个人家庭的历史厚重感。

3. 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文章以“母亲节”勾起思念开篇,按照时间顺序,从童年到母亲晚年,脉络清晰地记述了母亲的一生。结尾部分,重点描写了子女如何克服困难,完成母亲“土葬”和“与父亲合葬”的两个遗愿,这既是孝心的极致体现,也是对父母一生深情的最好告慰。结尾“愿相亲相爱的父母在天国里安息”,情感达到高潮,余韵悠长。

4. 附言与评论的价值
文后的两张照片附注和两位读者的留言,为文章增添了额外的分量。留言者“紅樓”和“王枫”的点评非常精准,他们道出了这位母亲“传统美德”的代表性,以及母爱在平凡中见伟大的特质。这证明了作者的文字成功地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总结:

《缅怀母亲》是一篇优秀的纪实性散文。它成功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可爱的母亲形象,她是中国传统劳动妇女美德的集中体现——善良、勤劳、坚韧、慈爱、无私。文章的魅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情与记忆。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伟大,正蕴藏在这日复一日的平凡、艰辛与奉献之中。

感谢黎万辉先生的分享,愿这份珍贵的记忆永存。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27, 2025 at 05:19 A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