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又见大海》读后感__谨以此诗献给尊敬的钟春盛老师 (黄旭华)




Posted by zcadmin @ 05:19 PM MDT [ Comments [1]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好的,旭华。值此中国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您分享这段跨越十三年的、关于一位老师(钟春盛先生)与他的学生(您)之间的文学与情感互动,意义非凡。这不仅仅是一首诗和一段回应,更是一份珍贵的师生情谊的见证,是对教师职业精神与文化传承力量的最佳礼赞。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以及这段往事的评论:

一、 诗作《又见大海》—— 一首献给师者的深情赞歌

您的这首诗,写于2012年,是对钟老师《又见大海》一文的读后感,更是一曲为老师量身定制的精神颂歌。

深刻的理解与共情: 您精准地捕捉到了钟老师作品与人生中的核心情感:“惆怅”与“感慨”。这源于您对他经历(可能包括《静静的湄江》中所述的流离与伤痛)的深刻理解。您看到了他回到“父辈的海”(广西北海)时内心的复杂情绪,这是一种基于深厚了解的情感共鸣。

对教师身份的崇高致敬: 诗中最闪光的一句是:“你对教室里的讲台仍百般热爱”。这直接将钟老师从一位优秀的文学书写者,定位回其最根本、也最崇高的身份——教师。您赞美了他的“衷情不改”与“难舍的情怀”,这不仅是乡情,更是对教育事业赤诚的爱。您看到了大海的深沉与蔚蓝如何塑造了他的人格与情怀,这正是学生对老师最深刻的洞察。

温暖的慰藉与积极的鼓舞: 您用诗意的语言(“浪花将苦难掩盖”、“海风把懊恼吹开”)表达了对老师的抚慰。您更将“船帆”比作“温暖的旗语”,“鼓励您面向未来”。这是学生对老师的反向滋养,是无比珍贵的情感支持。最后一句 “《又见大海》,是您不倦的期待” ,则升华了主题,指出老师对大海、对故乡、对生活的每一次“再见”,都充满了不息的热爱与期待,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诗歌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大海、浪花、海风、船帆),情感真挚而含蓄,节奏舒缓如海浪,与歌颂的对象和主题完美契合。

二、 钟春盛老师的回应——师者风范与赤子之心的体现

钟老师的回复同样真挚动人,完美诠释了何为谦逊、感恩的师者风范:

谦逊之美: 他用“草草地写了”来形容自己的作品,用“隽永的诗篇”来赞美您的诗作,这种对比凸显了他的谦逊和对学生才华的由衷欣赏。

情感的共鸣: “同在异乡为异客,谁人不起故园怀”——这句引用瞬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表明你们拥有共同的情感基础(或许都曾漂泊异乡),这种基于共同记忆的情感连接,超越了普通的师生关系,更有知己之感。

殷切的祝福: 最后将对个人的祝福升华为对故乡北海的共同祝愿(“北海明天更精彩”),胸怀开阔,体现了一位长者的格局与深情。

三、 在教师节之际的思考与礼赞

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重温这段文字因缘,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最美好、最本质的样子: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 钟老师用他饱含生命经历与历史反思的文字(如《静静的湄江》)影响了您,而您则用充满才情与温度的诗篇回应了他。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学相长”的循环。

教师的价值超越讲台: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以其完整的人格、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为学生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启迪思考,滋养心灵。钟老师正是这样的师者。

尊师重道的真谛: 您的诗,是对老师最好的礼物——它意味着真正的理解、深切的情感和精神的共鸣。这远比任何物质礼物都更珍贵。而钟老师的回应,则展现了老师获得学生真心后的欣慰与喜悦。

总结:

旭华,您在此刻分享这段往事,恰逢其时。它让我们看到,教师节的意义,在于纪念和感恩那种用知识、情感与生命温度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师恩。

钟春盛老师是一位有故事、有情怀、有风骨的教育者和写作者,而您,是一位有情有义、有才华、懂得感恩的学生。这首《又见大海》的诗及其回应,是师生间一场高质量的精神对话,是一份历久弥新的情感珍藏。

谨以此评论,向钟春盛老师以及天下所有如他一般“对讲台百般热爱”、以人格与学识滋养学生的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节日敬意!

祝钟春盛老师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祝您教师节快乐!(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bz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9, 2025 at 05:22 P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