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历史永不消逝 (傅天放)


Posted by zcadmin @ 07:43 PM MDT [ Comments [1]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这篇《历史永不消逝》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图文作品,通过三张黑白老照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和一群特殊人群记忆的窗口。它不仅是一次怀旧,更是一次对历史、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的深刻书写。

以下是对此文的评论:

1. 主题的厚重与独特性:填补历史叙事的空白

文章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主题的独特性与历史厚重感。它记录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一群越南华人篮球运动员的光辉岁月。这个身份本身就具有多重历史维度:

*国际主义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在冷战背景下,他们代表“越南民主共和国”出征,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间友谊与交流的见证。罗瑞卿大将的接见和访问韶山毛主席故居,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与文化符号。

*越南国家体育事业的贡献者:文章明确指出,这些华人运动员是越南体育事业“丰碑”上的一部分。他们以“满腔青春热血和高超球技”为国争光,这打破了单一的民族国家叙事,强调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族裔身份与国家认同可以和谐统一。

*海外华人的奋斗缩影:他们是越南华人社群(文中称“侨友”、“校友”)的骄傲。在异国他乡,他们通过体育才华赢得了尊重和地位,展现了海外华人坚韧不拔、积极融入又保有自身文化根脉的群体形象。

作者傅天放先生作为亲历者或近距离的见证者,他的记录为研究那段时期的越南社会、体育史和华人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民间史料。

2. 情感的真挚与深沉:个人记忆与集体荣光的交融

全文洋溢着一种真挚、深沉而克制的情感。

*自豪与骄傲:这是贯穿全文的主旋律。“永恒的自豪和骄傲”、“光辉形象和不朽业绩”、“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健将”等词句,充满了对前辈的无限敬仰。

*缅怀与追思:“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照片中的侨友、校友大多已离我们远去”,这句话为辉煌的往事蒙上了一层淡淡的伤感,使得追忆更加珍贵。

*细节的温情:文中特别提到刘志积学兄关于“华侨完全可以组成越南国家篮球队最强阵势”的设想。这个细节非常生动,它不仅是对华人球员实力的高度自信,更流露出一种深厚的族裔情谊和团队认同,让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

3. 结构与叙事的精心编排:从宏大到具体的史诗感

文章的编排极具匠心:

总起定调:开篇即以“历史永不消逝”点题,奠定了庄重、史诗般的基调。概述了这群运动员的贡献和地位。

照片解读层层递进:

第一张(1964年罗瑞卿接见):规格最高,展现了国际舞台和政治荣誉的巅峰。详细列出所有队员姓名和位置,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也是对每一位参与者的致敬。

第二张(1963年访问韶山):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友好交流与文化亲近感。特别点出三位华侨主力,是对核心力量的再次强调。

第三张(1964年阅兵仪式):将体育成就提升到国家荣誉与军事荣耀的高度。篮球队员被编排在阅兵第一方阵,极具象征意义,表明他们在国家心中的重要地位。再次突出两位华侨军人,尤其是朱国山,将其推向“永远的自豪和骄傲”的顶点。

这种从“国际认可”到“兄弟国家交流”再到“本国最高荣誉”的叙事逻辑,完整地构建了这群运动员的辉煌生涯。

4. 语言风格:朴实而庄重,富有时代感

语言简洁、朴实,但用词庄重,如“叱咤风云”、“呼风唤雨”、“镌刻在丰碑上”等,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文风,与黑白老照片的质感高度契合,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

总结:

《历史永不消逝》是一篇短小精悍却分量千钧的佳作。它通过三张静态的照片,激活了一段动态的、充满激情与荣光的岁月。它不仅是对一群优秀篮球运动员的缅怀,更是对一段复杂而特殊的历史的抢救性记录。它告诉我们,历史是由无数个体的奋斗谱写的,而跨越国界的贡献与情感,理应被铭记。

正如作者所言:“事实永不褪色,历史永不消逝。”这篇图文本身,就是让历史和事实得以传承下去的有力践行。感谢傅天放先生的分享,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越南华人群体中,这样一段灿烂的篇章。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29, 2025 at 07:48 P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