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侨中__我成长的摇篮(温华石写于2009年四月)
</ifr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October 09, 2025 at 08:09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小 川 (IP: 76.176.244.70) on October 10, 2025 at 10:13 AM MDT #
<< 返回
一、 历史价值与文献意义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其“微观史” 的意义。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作者温华石先生(即温相强)个人的求学与成长轨迹,生动地再现了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越南海防华侨社群的生活状态、教育变迁以及青少年精神风貌。
1,时代背景的烙印:开篇“1955年五月海防最终解放了”,立刻将读者带入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学生因校舍“爆棚”而异地就读、家庭为生计奔波、青年“冲锋队”和翻译队的出现,都是大时代在个人命运上投下的影子。
2,华侨教育的缩影:文章详细记录了海防华侨学校的合并过程(东安、时习、侨英和华侨小学),以及班级的编制、老师的姓名、同学的名字。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对于研究当时越南华侨教育体系、师资和学生构成,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3,体育发展的草根记录:文章的核心线索——“自发体操队”的兴起与发展,记录了在缺乏专业设备和系统训练的条件下,一群华侨少年如何凭借热情和互助,开展体育活动。这不仅是个人爱好的起步,更是那个年代群众体育,特别是华侨社区体育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
二、 文学特色与情感表达
1,质朴无华,情真意切:文章的语言非常朴实,近乎口语化的叙述,如“我家对面的朱佑南伯伯还大声向着我家报讯‘阿强回来了’”,充满了生活气息,极具亲和力。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与姐姐相拥而泣)、对师长的尊敬(邓文光老师)、对同窗友谊的珍视,都流淌在字里行间,真挚感人。
2,细节的力量:作者拥有非凡的记忆力,数十年前的同学姓名、老师特点、练习动作、比赛场景都历历在目。这些具体的细节构成了文章的骨架和血肉,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例如对苏德庆跳高、关国华燕式直体腾空翻的描写,画面感极强。
3,“摇篮”意象的完美诠释:标题“侨中——我成长的摇篮”贯穿全文。这个“摇篮”不仅指学校给了他知识,更是指这里的老师(如邓文光)、同学、乃至那个简陋的操场和公共球场,共同孕育了他的体育梦想,为他日后成为全国体操健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自发兴趣”到“学校培养”再到“专业深造”的成长路径,完美点题。
三、 推荐者附注与照片的补充价值
推荐者陈智强先生的附注和照片说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1,点明成就:“全国(越南北方)体操健将”这一信息,让读者明白了温华石先生后来的成就,使得前文的刻苦训练有了一个辉煌的落脚点,提升了全文的立意。
2,拓展视野:关于篮球队的补充,说明了侨中体育的全面发展,并非只有体操一枝独秀,描绘了一幅更加蓬勃的校园体育图景。
3,人物追踪:“成员今日踪迹”的附录,为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续写了尾声,让人感慨时光流逝、世事变迁,也见证了华侨社群遍布全球的迁徙史,增添了文章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总体评价
这是一篇极其珍贵而优秀的回忆散文。它像一部个人化的纪录片,以真诚为底色,以细节为镜头,忠实记录了一段属于作者、也属于那个时代所有海防侨中人的青春岁月。它不仅是一篇怀旧文章,更是一份具有史料价值的社会人文档案。
感谢温华石先生的深情记录,也感谢陈智强先生的整理与推荐,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触摸到那段充满活力、友情与梦想的侨中往事。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对“侨中——我成长的摇篮”最深情的献礼。
(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October 09, 2025 at 08:09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小 川 (IP: 76.176.244.70) on October 10, 2025 at 10:13 AM M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