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一张旧照片 喚起的乡思(文/编辑/美工:韩晴光)新增:(mp4)宁和琼府会馆与平和小学


Posted by zcadmin @ 04:59 PM MDT [ Comments [2]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ninh hoa ,Va cau dinh omang nao vay, chua nghe qua xin chi dan,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72.12.164.120 on March 07, 2010 at 07:52 AM MST #

"从此不再听到华童琅琅的读书声"这照片的教学楼多么象我们河内岑公巷(今是梁玉娟街26号)"中华学校".
河内"中华学校"的所有教室,都是以当年建校时期热心于华侨教育公益事业的社会贤达之名而命名.例如入校门右边第一室是"(吴)伯玑室",左边第一室是"(杨)秀伦室"...二楼是周而复始的一个长方型走廊,每一个教室的入门和窗门的规格和"宁和华侨平和中学"教学楼同一模式.有别之处是,河内"中华学校"教学楼的正门骑楼上镌刻"中华学校"立体字校名.教学校的后座是有第三层作为教员宿舍.可是今日己面目全非...
越南北方和南方的华侨学校的兴盛和湮没都是同一个命运...可是,北方的侨校没有象南方的侨校更改校名后还能侥幸逃过"销声匿迹"的命运!可叹,可悲!
晴光兄的感触唤起了无限的思绪!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陋室铭 (IP: 151.197.243.219) on March 07, 2010 at 10:33 AM MST #

《一张旧照片 唤起的乡思》读后,令我感动,象一首诗印在我心中:

白云眷恋着山岗,
营河静静地流淌,
宁和市啊,象一个宁静祥和的小村庄,
营桥没那么大,没那么宽敞,
却隐藏着多少美丽的传说,
盛满了我们童年的欢乐,
笑声还在桥面上迴荡!
六十年过去,
我仿佛看见桥上潘先掬老师的身影,
放学回家的同窗,
悠悠的牛车,
牵着小女儿的母亲欢畅的模样......
多么热爱这一小片温馨,淳朴,
啊,俱往矣!
只好把这些美丽往心底深藏,
向美好眺望:
何时,再闻华童书声琅琅?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珍言 (IP: 75.158.110.33) on March 07, 2010 at 10:51 AM MST #

宁和市,平和学校,对生長和成長在越南北方并从未踏足过这块土地的我们是多么陌生。但在作者绘形绘色充滿情感的描述下,令我们又感到那么親切。
我们感受到作者儿時与同伴相处時淘气,天真可爱的欢乐热闹的气氛;作者对宁静,祥和,淳朴的出生地,体現深厚的乡土情。但这一切已不再属于我们,只好把这份割捨不下深厚的情怀藏在心底深处。
宁和市位于越南什么地理位置?请为我们说说。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郑子啟 郑子励 (IP: 70.174.175.208) on March 07, 2010 at 12:40 PM MST #

Cảm Ơn các bạn gần xa, quan tâm và kích lệ.Ninh Hòa là một Huyện lỵ của tỉnh Khánh Hoà,miền Trung Nam Bộ.Cảng Cam-Ranh và Thành Phố Nha Trang thuộc tinh Khánh Hoà.Trừơng Bình Hòa là một trường Hoa văn tại Ninh Hòa.
庆和省位于越南中南部的一个省份。著名的金兰湾与芽莊市就在庆和省内。宁和市是一个县市。除琼府会馆(由宁和海南籍人创办) 外,还有穗城会馆和潮洲会馆.这些会馆都有上百年历史。平和学校原创时,设在琼府会馆内。会馆环竟优美、宽广;有二个足球场、一个兰球场和三个小花园......上世纪80年代宁和海內外华侨、华人筹资重修琼府会馆(其他二馆也先后装修)。琼府会馆由于它的文化底蕴和现实环境,如今已变成地方上的一个旅游热点。
宁和-平和中学是在琼府会旁由地方华侨、华人筹资新建的平和学校。1975年夏落成,连"平和中学"这个名字都还来不及加上(以后也不能加上?!)。
就从此" 悄声匿迹! 〞" 可叹可悲 !" ......
如今,时变景迁,人景全非,留在老一辈宁和华侨、华人心中除了怀念,就只有无奈!
这篇"乡思"是2009年夏我写给宁和母校网,並登载在www.binhhoa-ninhhoa.org 网上。如今转载珍藏网络,仅希望与大家分享心里的那一份怀念!
感谢碧霞、福汉语重心长的电话;也感謝子启、子励兄妹一直以来给予我的鼓励!也感谢陋室名道出更多人的心声!
感谢珍言、珍藏的真挚情谊!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96.232.154.213 on March 07, 2010 at 01:27 PM MST #

很抱歉,写完答谢词竟忘记具名!现在补上-韩晴光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96.232.154.213 on March 07, 2010 at 01:34 PM MST #

读完这篇文章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希望有朝一日,在这里再响起天真活泼的华童琅琅的读书声,也像他们祖辈一样传承华夏文化。”这不仅是作者的心愿,也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什么时候啊,这种愿望才能实现?!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春盛 (IP: 173.32.13.226) on March 07, 2010 at 06:57 PM MST #

读了《一张旧照片,唤起的乡思》一文后,我的心潮也像作者那样激情澎湃!多么震撼人心!作者对美丽的童年记忆多么深刻,历历在目!但愿作者的美好的心愿,有朝一日终会实现,坚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符福汉 (IP: 99.254.190.249) on March 10, 2010 at 03:34 PM MST #

春盛、福汉当年(一九五六年)我们在海防求学时,大家都立志努力学习,将来学成回南方回报乡亲母校......可是我们都失望了!
也许如福汉所说:坚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多谢二位老同学、老同乡的关注与鼓励。
晴光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96.232.15.155 on March 10, 2010 at 06:40 PM MST #

晴光老师:
你是来自南越的校友,和其他越柬老各地集汇的老师们,曾在北越的中文教育事业中,一步一个脚印写下了越北50年代至70年代光辉岁月的史篇。虽然,这一切都已成过去,但現在我们的校友,(桃李)已遍怖天下。他们都在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而努力着。
坚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永远不会失望。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友十多个网站上,出現很多回忆的篇章中,说明大家已经不是在火烧的园地上再生这么简单。人类渐渐进入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象蒲公英一样,无论飞到那里,都可以传承着先辈,一样勤劳朴实优良的传统,和当地居民一同耕耘属于我们賴以生存旳社区,共创我们和子孙辈美好的前途。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郑子啟 李爱勤 (IP: 70.174.175.208) on March 16, 2010 at 03:35 PM MDT #

上面第一行"集汇"应是"汇集",第三行"火烧的园地上"应是"火烧的原地上"特此订正。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郑子啟 (IP: 70.174.175.208) on March 17, 2010 at 12:08 PM MDT #

散文笔法,诗样情怀,多么清新质朴、回味无穷的乡思与怀念。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王枫 (IP: 203.192.13.36) on December 26, 2010 at 06:54 AM MST #

留言中的怀念和憧憬之情,一再把我带入那片曾经满是童年的欢乐、幸福之中,也一再让我感知了老师学长们往日的辛酸和无尽的向往,让我想了很多:
目前,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走向海外的同胞越来越多,带给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成果也越来越大,使其对于中华民族的勤劳质朴,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几十年前的认知有了不小的转变。尤其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在历史上排华(经济的剥夺、文化的焚毁、种族的驱赶与杀戮等等)造成本国整体利益的损失,使广大人民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上遭受严重掣肘与重大打击,遭致本国在世界各国飞速发展时越落越远;这些现实已经让更多的人们看清了那种缺乏文化道德素养、不尊重本国全体民众利益的治国方略是行不通的,必须放弃杀戮、排挤、剥夺等手段,走一条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团结共赢的道路、开放求变的道路,才能真正使人民过上好日子,才能真正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最大拥护。
越南近些年学华语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是国家正规的大学开设华文教育,各地各种华文补习学校也应运而生。在胡志明市,我们的同胞还创办了“立人国际学校”,从幼稚园开始培养华语人才(陆进义先生就是参与人之一);越南的华文诗人组织也很多,从古诗到现代诗歌的写作,都已经从网上和面对面地走向了国际交流(过客学长就是《寻声诗社》和《湄江诗社》的成员),这都是很好的开端和局面。
无论走向海外,还是留在越南本土,弘扬中华文化在造福本民族和融入国际大家庭中,都将起到“点石成金”、共同富裕、加强合作、互助共赢的作用,这正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是我们这个经历了几千年文化传承的民族大家庭之所以整不垮、打不倒的关键所在。
“哀莫大于心死”,只要心不死,就能开花、结果。不曾被千难万险打倒的老师和学长们,一定会迎来一个又一个的黎明,我坚信!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王枫 (IP: 203.192.13.36) on January 03, 2011 at 09:38 PM MS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重现留言 (IP: 192.168.1.1) on April 27, 2022 at 03:26 AM MDT #

重读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又使我想起《故乡的云》这首贴近文中内容的歌曲,主编能连接配曲吗?谢谢!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校友 (IP: 171.105.46.247) on May 01, 2022 at 01:24 A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visitor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