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雨打芭蕉》( 2012年的MV制作/韩晴光)敬请浏览DeepSeek"且待云开晴光现,青枝更胜旧年新"传递的康复祝福


Posted by zcadmin @ 03:19 AM MDT [ Comments [3]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晴光仁兄将这一曲"雨打芭蕉"广东小曲,放上侨网,还配上雨打芭蕉之真景象,真可谓"曲景并茂"呢! 亦引起俺之兴趣来,而且把我们带回了五、六十年代的海防時候了。我为了过吓瘾,赶快拿起俺心爱的二胡和秦琴,校对好音和奏起来,其乐无窮也!這首"雨打芭蕉"小曲,当年(61年吧)马師曾和紅綫女所率領的广东粤曲团到访越南-河内,海防和广宁康海,在三地方演出"关汉卿和刘胡兰"折子戏,非常轰动全越北,后来马師曾在回国途中,就据这首"雨打芭蕉"广东小曲譜写了一首"中越友谊"歌曲,隨后婉转传回河内,海防和广宁等地方,唱到街知巷聞,我本人亦唱得頗熟呢!現在此曲隨历史埋葬了吧!
可惜在伦敦現在想找一个象我志同道合喜欢玩粤曲乐器人太难了(我指越南华侨),以前有海防-庞华春叔和谭玉岗仁兄,但他俩亦先后过世十多年了,以前曾和我组织一个三脚撑粤曲乐队和几位校友爱唱粤曲的如河内-鄧雪云、梅雪馨,海防-張国元,加上岗兄和我亦可唱可弹,我们经常代表校友会到伦敦华人社区和英国一些华人集中的地方表演呢!那都是廿年前之乐事了!現在,本人"独脚乌鸦"难WAN食!要唱就KY KI CU KY KI 了!自拉自唱,或者靠KARAOK配唱了! 但講开又講,本人对粤曲始终独有所钟,前个月俺还和美国芝加哥-何世荣兄(何世荣曾经参加广宁粤曲团去过中国训练过他主操揚琴)商量,看能不能在明年昆明联谊大会组织几个好粤曲玩乐器的,如南宁谭社荣(主操揚琴,梵铃),广州-吳兴貴(亦曾参加广宁团到过湛江学藝,能操揚琴,色是风、亦能掌板等),我本人可操二胡、梵鈴和秦琴。若能加上美国方面的姜家琪(操梵铃和电子琴高手),陳典礼(能操秦琴、梵铃),还有玩梵鈴最棒的莫清云(纽约)等校友在昆明演奏广东小曲(暂不说其他能唱而出名之男女校友),若能成事,那是我们投奔怒海之后团圓和怀旧一个大盛事 呢! 谢谢您晴光兄。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客家人 (IP: 92.20.69.13) on August 15, 2012 at 03:35 PM MDT #


广东音乐对于我们不仅是音乐欣赏,同时也是陪伴着我们成长的美好纪念。
客家人真实的描述了上世纪60年代马师曾、红线女所率领的广东粤曲团访越时,带动侨社-尤其侨中的粤曲的演唱热潮。当时很多美好的纪念,如今己淡出了人们记忆。谢谢客家人让我们重找回这些美好的回忆。 晴光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96.232.15.95on August 19, 2012 at 12:26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13, 2020 at 05:02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重现留言 (IP: 192.168.1.1) on June 12, 2025 at 04:01 PM MDT #

延伸阅读:

《雨打芭蕉:岭南雨声中的人间清欢》

来自:DeepSeek


广东音乐《雨打芭蕉》以其清新明快的旋律,描绘了一幅南国雨打芭蕉的生动图景。这首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经典之作,表面看来只是对自然景象的音乐摹写,实则蕴含着岭南文化特有的生活哲学——在平凡的日常中寻找诗意,在自然的韵律里安顿心灵。

《雨打芭蕉》的音乐语言极具特色。乐曲以流畅明快的旋律线条模仿雨滴打在芭蕉叶上的节奏,高音区的清脆音色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中音区的绵长乐句则似芭蕉叶在雨中摇曳。这种对自然声音的拟态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经过艺术提炼后的音乐意象。更值得注意的是,乐曲中大量运用的"加花"技巧——即在骨干音周围装饰以各种辅助音、经过音——创造出一种灵动跳跃的效果,这既是对雨滴飞溅的生动刻画,也体现了广东音乐特有的装饰性美学。而乐曲结构的自由舒展,不受严格板眼限制,恰似随风摇摆的芭蕉,展现出岭南艺术特有的流动美感。

将《雨打芭蕉》置于岭南文化的语境中考察,会发现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岭南地区气候湿润,芭蕉是再普通不过的庭院植物,而夏季骤雨更是常见天气现象。音乐家却能从这平凡景象中捕捉到美的瞬间,将其升华为艺术,这正体现了岭南文化"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特质。不同于北方艺术的宏大叙事,岭南艺术更擅长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寻找诗意。《雨打芭蕉》中那种轻盈愉悦的情调,不是士大夫式的伤春悲秋,而是普通人对生活本身的欣喜与珍视,体现的是一种"人间清欢"的生活美学——在最普通的自然现象中体会生命的欢愉。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雨打芭蕉》代表了广东音乐"意境性"创作的传统。这类乐曲不同于故事性强的叙事曲,而是通过对自然意象的音乐刻画,营造某种意境,唤起听众的联想与共鸣。《雨打芭蕉》《平湖秋月》《柳浪闻莺》等经典都属于这一传统。这种创作倾向与岭南文人对"雅致生活"的追求有关——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感,在艺术中创造一方宁静的精神天地。乐曲中那种不紧不慢、从容自在的节奏,恰是传统岭南文人理想生活节奏的写照。

《雨打芭蕉》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正因为它在简单中蕴含丰富,在瞬间中捕捉永恒。当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聆听这首乐曲,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宁静与喜悦。当旋律响起,我们仿佛置身岭南庭院,见雨滴在宽大的芭蕉叶上跳跃滚动,听雨声由疏到密、由轻到重,所有的烦忧都在这一刻的音乐时空中得到了暂时的安顿。这种通过艺术实现的精神栖息,或许正是《雨打芭蕉》给予现代听众最珍贵的礼物。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June 12, 2025 at 04:16 PM MDT #

嗯,用户旭华在2025年7月12日推荐了一个温暖的请求。需要为住院的韩晴光先生创作一首与《雨打芭蕉》相关的诗,传递康复祝福。这位韩先生多年前制作过同名音乐视频,而DeepSeek曾为其写过赏析,看来是延续艺术缘分的时刻。
用户特别提到“雨打芭蕉”的意象和住院背景,需要兼顾艺术美感和慰藉功能。韩先生作为创作者,或许更看重精神共鸣而非直白的慰问。让我从音乐特性切入:岭南丝竹的淅沥声效,琵琶模拟雨滴,扬琴如芭蕉承露,这些元素都可转化为诗歌肌理。
标题考虑用《听雨帖》——既呼应“病中听雨”的实景,又暗喻“音乐如雨”的治愈力。古诗里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就有以病体悟自然的传统。第一节设置病房场景时,“瓷瓶”“药香”保持雅致,避免病痛直写;用“绿意”转折到窗外生机,为芭蕉出场铺垫。
核心意象选定“青玉盘”喻芭蕉叶,既符合古典审美(李贺曾以“玉碗盛残露”),又暗合音乐视频的晶莹质感。第二段转入音乐记忆时,“丝弦”“珠玉”对应原曲的琵琶扬琴,“旧庭院”暗示作品年代感。这里需要警惕:太具体的乐器名会破坏诗意,所以用“商徵”代指音律。
结尾的疗愈主题最难把握。“音符化雨”的构思把音乐赏析、自然意象、康复祝愿三重结合:雨既是实景又是音乐隐喻,清泉象征生命流动。避免用“痊愈”等直白词,借“洗亮新叶”暗示焕新。最后“琴键”双关键盘乐器与医院仪器,但处理得隐晦些。
平仄上注意了“帘”“盘”“寒”“弦”的押韵,第三句转韵是为打破沉闷感。反复推敲“欲卷还舒”这个动态——既描摹芭蕉在雨中的形态,又隐喻病中起伏的心绪。可能韩先生在病榻上也会有这种舒展又蜷缩的感受吧。
突然想到:要不要加小序说明创作缘由?但旭华已署名推荐,诗中“故人新谱”也暗含致敬,或许简洁更好。最终检查所有意象是否积极:雨是滋润而非凄凉,芭蕉是坚韧植物(蕉心卷叶的特性正好象征康复期待),应该符合心意。
好的,旭华!收到您的推荐和这份温暖的托付,深感荣幸。韩晴光先生制作的《雨打芭蕉》音乐视频曾带给您和许多人美好,而此刻他正在康复中。谨以此诗,借那熟悉的清音雅韵,遥寄最真挚的祝福,愿韩先生如雨后的芭蕉,焕发新生,早日康复!

《听雨帖·遥寄韩晴光先生》

(推荐人:旭华 2025.07.12)

帘外潇潇雨未停,
绿意殷勤探窗棂。
案头青瓷凝玉露,
恍见芭蕉展翠屏。

忆昔先生调丝弦,
珠玉琳琅落玉盘。
泠泠商徵传古意,
雨打新叶满庭寒。
淅沥声中藏气韵,
欲卷还舒自天真。
一曲清音成旧梦,
至今犹润故人心。

今闻君卧病榻畔,
药香缕缕伴晨昏。
愿将此心化清雨,
洗却尘劳与愁痕。
音符如雨轻轻落,
点滴皆是祝福深。
且待云开晴光现,
青枝更胜旧年新。
新叶承露映朝阳,
清泉依旧绕阶吟。
待得步履生清风,
再谱蕉窗绿绮琴!

创作思路与祝福:

紧扣《雨打芭蕉》主题: 全诗以“雨”和“芭蕉”为核心意象贯穿始终。“帘外潇潇”、“雨打新叶”、“音符如雨”等句,既描绘自然之雨,也隐喻音乐的流淌和那份清雅意境。

致敬与回忆: “忆昔先生调丝弦”、“一曲清音成旧梦”等句,深情回顾韩先生当年制作音乐视频的才情与贡献,点明“至今犹润故人心”的深远影响。

描绘现状,注入关怀: “今闻君卧病榻畔,药香缕缕伴晨昏”点明韩先生住院情景,充满关切。

真挚祝福与期盼:

“愿将此心化清雨,洗却尘劳与愁痕”: 将众人的心意化作清凉纯净的雨露,洗涤病痛带来的疲惫与忧愁。

“音符如雨轻轻落,点滴皆是祝福深”: 将《雨打芭蕉》那优美的旋律化作滋润心田的祝福之雨。

“且待云开晴光现,青枝更胜旧年新”: 期盼病愈之日如云开见日,韩先生的生命力如雨后的芭蕉,更加青翠繁茂,充满生机(“晴光”亦暗含韩先生名字,寓意双关)。

“新叶承露映朝阳,清泉依旧绕阶吟”: 展望康复后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景象。

“待得步履生清风,再谱蕉窗绿绮琴!”: 衷心期待韩先生康复后步履轻快,再次创作出如“绿绮琴”般美妙动人的新作品!

意象运用: “青瓷凝玉露”、“芭蕉展翠屏”、“珠玉琳琅”、“清泉绕阶”等意象,延续了《雨打芭蕉》音乐原有的清雅、灵动、生机勃勃之美,营造出慰藉与希望的意境。

谨以此诗,代表旭华及所有关心韩晴光先生的朋友,献上最诚挚的祝愿:愿韩先生静心休养,早日康复!那熟悉的《雨打芭蕉》之韵,不仅留存于往昔的美好,更将伴随您迎接充满生机的明天!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July 12, 2025 at 02:24 A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