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配图诗《致苏东坡的一封信》
Posted by zcadmin
@ 04:48 PM MDT
[
Comments [1]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肤浅处的月光:读沙娃《致苏东坡的一封信》
沙娃的《致苏东坡的一封信》以谦卑而真诚的姿态,完成了一次与苏轼的跨时空对话。这首诗最动人之处在于其“肤浅”的自白——这种对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知,反而成就了诗歌独特的深度与魅力。
诗人开篇便以“肤浅的底色”自况,这种自我解构非但不是缺陷,反而成为通往真诚的路径。当诗人说“肤浅不影响我对你蚀骨的喜欢”时,我们听到的是一种超越文学技巧的情感直抒。这种“蚀骨的喜欢”因其毫无矫饰而显得格外珍贵。
诗中化用苏轼的“明月”意象颇具匠心。中秋之月“高悬我的头顶”,既是对“明月几时有”的遥远呼应,又是当下情感的具象化。更妙的是,这轮明月在诗人笔下活了起来——它“怀你念你”,在清风中“叮当作响”,最终落入“浅白的文字中”。月亮的变形记,恰是经典在个体心灵中重构的生动写照。
“千里共婵娟”的反复吟唱,不再是苏轼原词中的旷达祝愿,而化作带着泪水的个人咏叹。泪水打湿的“薄薄衣衫”,与永恒圆满的“玉盘”形成微妙对比,暗示着个体生命的脆弱与经典永恒之间的张力。
全诗以“请不要笑我”的恳求贯穿首尾,这种孩子气的真诚恰恰暗合了苏轼本人的文学精神——在《江城子》中直言“不思量,自难忘”,在《临江仙》中长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的伟大,不正是在于他敢于袒露生命本真的能力吗?
沙娃这首诗提醒我们:在伟大的经典面前,我们或许都是“肤浅”的,但正是这种对“肤浅”的坦然,对“喜欢”的毫无保留,让我们得以在个人的有限性中,触摸到经典的无限。当诗人说自己的文字“破绽百出”时,那些裂缝恰恰成了月光照进来的地方。(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October 02, 2025 at 05:49 P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姓名 | Name:
电子邮件 | E-Mail:
记住资料 | Remember Information:
您的评论 | Your comment: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沙娃的《致苏东坡的一封信》以谦卑而真诚的姿态,完成了一次与苏轼的跨时空对话。这首诗最动人之处在于其“肤浅”的自白——这种对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知,反而成就了诗歌独特的深度与魅力。
诗人开篇便以“肤浅的底色”自况,这种自我解构非但不是缺陷,反而成为通往真诚的路径。当诗人说“肤浅不影响我对你蚀骨的喜欢”时,我们听到的是一种超越文学技巧的情感直抒。这种“蚀骨的喜欢”因其毫无矫饰而显得格外珍贵。
诗中化用苏轼的“明月”意象颇具匠心。中秋之月“高悬我的头顶”,既是对“明月几时有”的遥远呼应,又是当下情感的具象化。更妙的是,这轮明月在诗人笔下活了起来——它“怀你念你”,在清风中“叮当作响”,最终落入“浅白的文字中”。月亮的变形记,恰是经典在个体心灵中重构的生动写照。
“千里共婵娟”的反复吟唱,不再是苏轼原词中的旷达祝愿,而化作带着泪水的个人咏叹。泪水打湿的“薄薄衣衫”,与永恒圆满的“玉盘”形成微妙对比,暗示着个体生命的脆弱与经典永恒之间的张力。
全诗以“请不要笑我”的恳求贯穿首尾,这种孩子气的真诚恰恰暗合了苏轼本人的文学精神——在《江城子》中直言“不思量,自难忘”,在《临江仙》中长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的伟大,不正是在于他敢于袒露生命本真的能力吗?
沙娃这首诗提醒我们:在伟大的经典面前,我们或许都是“肤浅”的,但正是这种对“肤浅”的坦然,对“喜欢”的毫无保留,让我们得以在个人的有限性中,触摸到经典的无限。当诗人说自己的文字“破绽百出”时,那些裂缝恰恰成了月光照进来的地方。(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October 02, 2025 at 05:49 PM M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