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配图诗:《时间》


Posted by zcadmin @ 08:11 PM MST [ Comments [1]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时间》:
一场不动声色的洗劫

沙娃的《时间》以巧妙的隐喻和直白的控诉,构建了一场诗人与无形窃贼的对话。这首诗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为一个狡黠而贪婪的掠夺者,通过层层递进的指控,最终在读者心中激起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

诗歌开篇便以“小偷”定下基调,但这个窃贼非同寻常——“窃术一流/再高明的贼/也不是它的对手”。这四行不仅完成了时间的拟人化,更暗示了人类在时间面前的绝对无力。我们所有的防盗技巧、所有的谨慎小心,在时间这个超越道德与物理法则的窃贼面前都显得苍白可笑。

随着诗意推进,时间的掠夺从隐秘的“偷窃”升级为明目张胆的“抢劫”。诗人精心选择了这个意象的演变:“它哪里是偷/分明是公然抢劫”。偷窃尚存顾忌,抢劫则完全肆无忌惮。这种行为的升级对应着人类对时间认知的深化——我们最终意识到,时间并非悄悄带走青春,而是公然掠夺我们珍视的一切。

最精妙的是结尾处时间的形象塑造:“扬长而去/众目睽睽之下/一副能奈我何的无赖相”。这里的时间已不仅是强盗,更是个挑衅的无赖。它不在乎我们的愤怒与哀伤,不在乎我们的抵抗与控诉。这种“无赖相”恰恰揭示了时间最残酷的本质:它的公正与无情本是一体两面,它的掠夺不带任何个人情感,只是自然规律的冷漠执行。

诗中“见什么偷什么/什么都对它的胃口”的表述,暗示时间掠夺对象的全面性。无论是美丽的容颜、真挚的爱情、鲜活的记忆,还是宏伟的建筑、灿烂的文明,都是时间吞噬的对象。这种无差别的掠夺,使得每个人都成为受害者,无人能够幸免。

当我们跟随诗人的笔触完成这场对时间的审判,会发现一个悖论:我们越是激烈地控诉时间的掠夺,越是证明了我们作为时间囚徒的处境。诗歌最后留下的“能奈我何的无赖相”,既是时间的胜利宣言,也是人类永恒的困境——明知必败,却仍要抗争。

或许,这首诗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它如何描绘时间的残酷,而在于它通过这种描绘,提醒我们正视生命的有限性。在时间这个“无赖”面前,每一个清醒意识到这场掠夺的人,都更应该思考:如何在被彻底洗劫之前,让存在的每个瞬间都充满重量与意义。(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November 12, 2025 at 08:12 PM MS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