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文《探访郭碧霞老师》(黄旭华)




Posted by zcadmin @ 05:20 PM MDT [ Comments [2]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这首诗以《彩云追月》的乐声为引,通过“画舫”“明月”“桂花”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师生情深的古典画卷。以下细析其艺术特色:

一、意象流转如诗如乐
“画舫”在月夜湖面荡漾的意象,巧妙呼应《彩云追月》的旋律流动性。将恩师比作皎月,学子化云追随,既承袭“彩云追月”的意境,又赋予传统意象新的教育伦理内涵。桂花芳香与教案灯影的时空叠映,使师徒情谊具象为可嗅可触的存在。

二、复沓修辞营造律动
“飘荡”三叠运用堪称精妙,既模拟云朵徘徊之态,又暗合乐曲回旋节奏。与“漫照着平阳/又照着桥梁”形成复沓呼应,仿佛月光在诗句间流淌,实现了视觉韵律与听觉韵律的双重美感。

三、时空维度纵深开阔
从“中秋夜清辉万里”的当下,到“故土艰苦岁月”的往昔,再到“教案深灯伴晓昏”的长期坚守,三个时间维度自然交织。空间上则由湖面画舫延展至千里皓月,最终聚焦讲台粉尘,完成宏阔与微观的辩证。

四、文化基因现代转译
“人共仰”的集体意象与“祝恩师安康”的个人情感并置,传统尊师礼仪被注入现代人文关怀。粉尘染鬓的写实与皓影千家的浪漫形成张力,使教育者的奉献精神获得当代诗学表达。

若说可提升处,或可在“已经不是第一趟”等口语化表达处稍作凝练,但整体已臻情韵交融之境。此作恰似月光穿透教育现场的粉尘,在诗行间结晶出师生关系的本质——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追慕。(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October 02, 2025 at 05:22 PM MDT #

上面小诗里的一句应该是:
恩师就是这皎洁的月亮(少了“是”字)
致歉!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192.168.1.1) on October 02, 2025 at 05:29 P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