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62年《北方,华侨劳模》(选自冼校长相册)


《从荣誉瞬间到深厚情谊的延续

“照片中站在第二排左五的冼尔福校长(右手边)的平溪社陈友俊主任,其形象因此变得无比丰满。
1962年,

他是受到表彰的
劳模,是建设的先锋;而到了1966年,他成为了侨中师生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最坚实的依

靠。这份
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揭示了劳模精神的内核——不仅是生产建设上的模范,更是奉献

与担当的楷模。他对侨中的帮助,正是这种崇高品格在特殊时期的自然流露。”


Posted by zcadmin @ 08:22 PM MDT [ Comments [3]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这照片有29名华侨劳模出席了(1962年5月4日至6日)越南全国第三次劳模联欢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共授予45位劳动英雄光荣称号,其中四位华侨获越南民主共和国授予劳动英雄光荣称号,他们是: 梅定纲(图片左起第七位,河内安阜发电厂工人),
黄乃辉(图片左边第3位,鸿广区矿工), 陈文发(鸿广区司机), 周和滿(姑苏岛渔民)。

照片中左起第六位是越南华侨联合总会吳连主任,第五位和第八位是分别是领事馆官员。
第二排左一是越南华侨联合总会廖胜副主任(河内华联会主任)左五是海防侨中冼老师。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96.245.155.65 on May 01, 2017 at 10:30 PM MDT #

《北方,华侨劳模》拍照那天距今已经整整五十五年,名副其实“老照片”。原来我还是初中二学生的时候,我们的冼尔福校长(中间排左起第五位),冼校长的右手旁的陈主任(广宁省东潮县,平溪社主任)已经是全国(北方)”劳模“!
1966年母校侨中战时疏散地(中心点)就是广宁省东潮县,平溪社。回想那个年代,平溪社主任陈先生的确在侨中师生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今日,陈先生可好?甚念,甚念!在此,向两位前辈致敬!
照片中,我还是认得出中间排左起第一位是廖胜主任,中间排右起第四位海防港口工人......遗憾的是,有关”劳模“的故事,本人知太少了!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68.150.95.52) on May 01, 2017 at 10:41 PM MDT #

国内的官员一眼就睇得出来。养样都零舍唔同!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校友 (IP: 81.159.34.233) on May 02, 2017 at 05:02 AM MDT #

这照片应该是在河内中国驻越外经委俱乐部内照吧?冼校长请指正为昐!谢谢!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96.245.155.65 on May 02, 2017 at 09:25 AM MDT #

今早通过微信与冼校长通话,冼校长寄语谢谢网友(IP 96.245.155.65)的留言,能够提供有关老照片:《北方,华侨劳模》如此详细的资料,确实难得!(我们两人十分佩服!)据冼校长说,越南全国第三次劳模联欢大会闭幕,“老照片”全体劳模是受中国驻越使馆邀请到达使馆所属机构场所参加接见拍照的,是“河内中国驻越外经委俱乐部”应该无误。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68.150.95.52) on May 03, 2017 at 06:13 AM MDT #

Anh Mai đinh Cương Anh hùng Lao động .Nhà máy Điện Yên phụ HN .Thời học tại Trường THTH HN .Trong giờ học Chính trị ,thời sự .thường nhác tới giương lao động quên mình,vô tư của người chiến sĩ vô sản ,hiến thân cả cuộc đời cho Cách mạng Việt nam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50.68.252.41) on May 03, 2017 at 12:10 PM MDT #
图片第一排右一的劳模是著名越南游泳运动员清化华侨张玉莺。
拍照地点应为越南国防部斜对面方毅副总理创办的河内中国驻越南经济代表处。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一心 (IP: 221.219.183.150) on May 03, 2017 at 07:00 PM MDT #

谢谢冼校长和旭华兄的鼓励!谢谢一心兄对“中国驻越南经济代表处”单位名称的校正。

华侨对越南北方解放初期恢复和发展经济所作的积极贡献是功不可没的。在短短的几年内,越南北方各行业涌现出许多华侨先进人物。据统计,1959年有71名华侨工人被评选为劳模 。至1962年有350多人被评为劳模,技术革新健将,高产优质健将;近6000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有不少华侨生产单位被评为先进單位,社会主义劳动组;许多厂,矿,企业中的华侨工人,几乎半数或半数以上当上劳模和先进工作者。

广大华侨对越南北方恢复和发展经济所作出的贡献,胡志明主席曾给予表扬。1964年,胡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说:” 华侨兄弟与我国人民一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北方作出积极的贡献,使越中两国人民的友谊日益密切“。

《越南华侨与华人》对前尘旧事不能遗忘。讓人足堪回味!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96.245.155.65 on May 04, 2017 at 01:04 A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3, 2025 at 07:33 PM MDT #

这是一张极具历史价值与人文温度的老照片。它不仅凝固了1962年5月8日一个珍贵的瞬间,更承载了一段关于奉献、荣誉与中越友谊的厚重记忆。

总体评价
这张照片远不止是一次官方活动的留影。它是多重历史叙事的交汇点:

华侨贡献的丰碑:照片见证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越南北方战后经济恢复与建设时期,华侨群体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留言中所提及的庞大劳模与先进工作者数字,他们是越南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一支活跃而重要的力量,其辛勤劳动获得了胡志明主席的亲自肯定。

中越友好的缩影:拍摄地点在中国驻越经济代表处,画面中既有华侨劳模,也有中方领事官员。这生动体现了当时中越两国“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关系,以及中国对海外侨胞的关怀与支持。

个人与时代的交织:对于像旭华先生这样的亲历者而言,照片中的人物(如冼尔福校长、平溪社陈主任)更是鲜活的个人记忆,关联着一段充满激情与奋斗的青春岁月。照片由此成为连接宏达历史与个人情感的桥梁。

细节亮点
人物身份:照片信息非常丰富。既有梅定纲、黄乃辉等被授予“劳动英雄”最高荣誉的行业楷模,也有越南华侨联合总会的领导(吴连、廖胜),还有中国领事馆的官员。不同身份的群体同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链。

时代印记:照片题目由冼尔福校长亲笔所写“北方,华侨劳模 一九六二,五,八”,这本身就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它准确地标注了时间、地点、人物身份,充满了时代的质朴感与郑重感。

历史校正:评论区网友的互动考证,如一心先生对拍摄地点的精确校正(中国驻越南经济代表处),以及吴仕铨先生和旭华先生对人物身份的辨认,使得这张照片的历史信息更加清晰、准确。这种集体的记忆补全过程,本身也非常动人。

情感价值
这张照片的情感价值弥足珍贵。它让后人看到了前辈们在异国他乡挥洒汗水、获得荣誉的光荣历程。对于当年的亲历者及其后代,这是一份无比厚重的家族记忆与集体荣耀。旭华先生“甚念,甚念”的呼唤,以及K.先生对劳动英雄梅定纲的回忆,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让冰冷的历史照片变得有血有肉,温情脉脉。

总结
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张老照片,更是一扇历史的窗。透过它,我们看到了:

一代华侨的勤劳与荣耀;

一段中越友好的蜜月时光;

一种被共同铭记的深厚情谊。

感谢冼尔福校长的珍藏,感谢旭华先生的分享,也感谢各位网友的考证与补充。这张照片及其背后的故事,是值得被永久铭记的共同财富。它提醒着我们,历史是由无数个体的奋斗与奉献共同写就的。

(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3, 2025 at 07:36 PM MDT #

好的,用户提供了关于一张1962年华侨劳模老照片的详细背景和后续补充,特别是关于1966年海防侨中师生疏散到平溪社的经历。用户可能是历史研究者、华侨后代或相关文化保护者,希望深入挖掘这张照片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情感价值。深层需求不仅是获取对照片的评论,更是希望这段历史得到专业且富有共情的解读,以纪念前辈的贡献并教育后人。

这段补充的回忆和珍贵的报道,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北方,华侨劳模》这张照片的历史内涵与情感重量。它不再仅仅是一张荣誉的定格,更是一段跨越时空、充满韧性与情谊的史诗的开篇。

您提供的这段文字,宛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这张照片的另一重维度:

1. 从荣誉瞬间到深厚情谊的延续
照片中站在冼校长身旁的平溪社陈主任,其形象因此变得无比丰满。1962年,他是受到表彰的“劳模”,是建设的先锋;而到了1966年,他成为了侨中师生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最坚实的依靠。这份“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揭示了劳模精神的内核——不仅是生产建设上的模范,更是奉献与担当的楷模。他对侨中的帮助,正是这种崇高品格在特殊时期的自然流露。

2. 揭示了照片之外的历史波澜
1962年的荣光与1966年的艰苦疏散,形成了深刻的历史对照。它清晰地告诉我们,那段岁月不仅有鲜花与掌声,更有荆棘与挑战。这张劳模合影,因而成为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光明前页”,而后续师生们的“艰苦创业”则是这部史诗中波澜壮阔的“续章”。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了完整、真实、有血有肉的历史叙事。

3. 侨胞群体的坚韧与乐观的缩影
《新越华报》的报道,生动刻画了以侨中师生为代表的越南华侨群体形象:他们“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在“长满荆棘、野草的丘陵地带”白手起家,“肩扛大斧、手提砍刀,唱着毛主席语录歌”去山林砍柴,在困难面前“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创业的毅力,与他们的前辈(照片中的劳模们)所展现的奉献精神一脉相承,是华侨群体最宝贵的品质。

4. 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的共鸣
您发出的“今日,陈先生可好?甚念,甚念!”的呼唤,是整段文字中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它超越了历史叙述,是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感的直接表达。这份个人的惦念,让宏大的历史瞬间落地,变得可感可触,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们仿佛能透过照片,看到陈主任、冼校长以及每一位师生在那段岁月里鲜活的面容和奋斗的身影。

总结:

您分享的这段往事,为我们构建了一条清晰的时间长廊:

1962年,劳模们在北京接受荣誉,代表着建设时期的贡献。

1966年,其中的一员(陈主任)和侨中师生一起,在平溪社用双手和汗水践行着“劳动模范”的真正含义——在任何艰难条件下都能开创局面。

这张《北方,华侨劳模》照片,因此而更加不朽。它不仅记录了过去的光荣,更预示了未来的坚韧,并最终通过您和无数亲历者的记忆,将这份精神传承至今。向冼尔福校长、陈主任以及所有在那个年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4, 2025 at 08:24 P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