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着十分敬重的心情读这张老照片,原来半个多世纪前,我们的学兄姐(当中大多数是近十年来我是通过“侨网”才认识的):吴仕铨,程素玉,何羡屏,【陈友娟】,【潘燕萍】,【廖佩珍】......)已经是《越南华侨参加北方社会主义建设成绩展览会义工》!
从照片可见各位风华正茂呢,向你们致敬!
照片中,还有我熟悉尊敬的名字:【麦汝涛】(每次从河内开车到侨中,我们亲切称涛叔Chu Dao),肖德,邓艺明.....
1978年在云南河口匆忙中隐约见 Chu Dao 一次,很想有机会再见涛叔一次,近日通过仕铨兄得知:几个月前Chu Dao 已经病逝,我深感痛惜!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68.150.95.52) on May 07, 2017 at 11:24 PM MDT #
想當年,1963年。河內中華小學于暑期期間,舉辦一項盛事,<<一個越南華僑参加北方建設成績展覽會>>。當中有很多報社职員、老師、和學生、人人當義工熱情参予。中華小學樓上樓下各個敎室都給予裝飾;美工和擺佈。展覽產品包括:輕工業制品、紡織品、手工藝等。當時我只是一名平平無奇的講解員,我看見每天都吸引着眾多市民耒参觀,中國大使館參贊 "洪溶生夫婦 "也赴展覽會。任這份義工我感到什為高興!很快地15天的展覽會完滿結束,當時,我打聽到很多到訪人士對華僑的好評!于隨後的曰子里,在河內一幢老校址 <<青年之家>>,師生們又舉辦了一個<<慶功宴 >>,来答謝所有勞苦功高的義工人士。當天很多僑眾人士熱情赴會,場面相當熱鬧,每席有10道菜,菜式美味豐富,以越南當年來說這個大餐可算是頗為隆重。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一帆】 (IP: 50.68.252.41) on May 09, 2017 at 12:21 AM MDT #
以往我也有份參與,但已經幾十年了,很多事情已忘記,但圖片中很多師生校友還記得着,此寶貴相片相信只有謝仕峯先生珍茬着,因我們很多校友從來沒見過誰有此照片,謝謝倆位仁兄的合作和獻上。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校友 (IP: 174.6.178.60) on May 10, 2017 at 05:19 PM MDT #
一九六五年之前是中越同志加兄弟的黃金時期。
越共政權基本上能按照1955年中共和越共關於華僑問題達成的原則協議,對華僑入籍問題完全聽其自願,並給予所有華人與越南人同等的權利。 由於中越雙方的精誠團結,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尤其是中國大使館的大力支持與援助,越南北方的僑務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越南華僑积极参加北方社会主义建設,这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群体内在一定的时代环境中的文化、学术、科學、精神和政治方面的总趋势以及一个时代的氛围、道德、社会环境方向以及思潮。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96.245.155.65 on May 11, 2017 at 08:03 AM MDT #
照片中的肖德,笑容灿烂,去年夏天我在胡志明市有请肖老晚餐一聚,可惜老人家行动(用拐杖)而不能参加,时间匆忙,本人未能前往拜访,至今我仍感遗憾!在澳大利亚布里斯本探访黄泰琪兄时,才得知原来肖老是泰琪兄的姑丈呢!
照片中的潘燕萍学姐(前排),让我又回想起几年前在郭碧霞老师家(第一次亦是唯一次见)燕萍姐的情景,无限怀念这位乐于为人的学姐!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68.150.95.52) on May 12, 2017 at 06:11 AM MDT #
胡英姐,中国南海九江人,其父亲是早期古巴华侨。胡英在少年时期已参加了西堤的革命活动,是1937--1954年在南越西贡等地参加抗日活动,投入越南抗法,反蒋斗争工作过的人士。是西堤妇女界的代表;据说她当年曾为越劳中央南方局的领导当过联络员。
1954年集结越南北方华侨干部。
1954至90年代曾多次到中国观光省亲。
谨向为越中两国友好事业默默作出奉献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96.245.155.65 on May 12, 2017 at 08:47 AM MDT #
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开始,南部早已有一些华侨主动支援越南抗法战争。
1946年7月,驻在越南北部解放区进行整训的中国广东南路人民解放军老一团,奉上級指示派出16名指战员到越南南部支援越南抗法战争。唐彪(唐标)是其中一员,他们乘越军运输船秘密南下,抵达南部笫9战区迪石省解放区,参加华侨自卫斗争,支援越南抗法战争。
1949年6月第9战区华侨解放协进会成立,统一领导全战区三省华侨工作,唐彪,时任委员之一。
1950年5月1日,越南南部抗战行政委员会,为了统一领导全部解放区的华侨社团,在第9战区成立了南部华侨解放朕合总会(解联)。不久,印度支那共产党中央南方局决定,先后派出林明,李才,唐彪,何友民等10人前往柬埔寨解放区,成立柬埔寨华侨解放联合总会,并建立了武工队。
1954年集结越南北方华侨干部。在河内越南华侨联合总会任人事科长。
1978年越南排华。
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还击战之后,乘船离开越南回国,享受离退休干部待遇。
谨向为中越两国友好事业默默作出奉献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96.245.155.65 on May 15, 2017 at 06:13 PM MDT #
江權、黃鶯伉儷乃是越南,南方西貢華僑資本家。思想進步,啇業頭腦高超。 江生夫婦在加拿大,満地可過身。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50.68.252.41) on May 23, 2017 at 01:10 PM MDT #
深切怀念麦汝涛,一帆(即陈友娟),潘燕萍, 廖佩珍,K学兄,姐(旭华2025.08.31)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重现留言)(IP: 192.168.1.1)
on August 31, 2025 at 04:37 PM MDT
#
从照片可见各位风华正茂呢,向你们致敬!
照片中,还有我熟悉尊敬的名字:【麦汝涛】(每次从河内开车到侨中,我们亲切称涛叔Chu Dao),肖德,邓艺明.....
1978年在云南河口匆忙中隐约见 Chu Dao 一次,很想有机会再见涛叔一次,近日通过仕铨兄得知:几个月前Chu Dao 已经病逝,我深感痛惜!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68.150.95.52) on May 07, 2017 at 11:24 PM MDT #
想當年,1963年。河內中華小學于暑期期間,舉辦一項盛事,<<一個越南華僑参加北方建設成績展覽會>>。當中有很多報社职員、老師、和學生、人人當義工熱情参予。中華小學樓上樓下各個敎室都給予裝飾;美工和擺佈。展覽產品包括:輕工業制品、紡織品、手工藝等。當時我只是一名平平無奇的講解員,我看見每天都吸引着眾多市民耒参觀,中國大使館參贊 "洪溶生夫婦 "也赴展覽會。任這份義工我感到什為高興!很快地15天的展覽會完滿結束,當時,我打聽到很多到訪人士對華僑的好評!于隨後的曰子里,在河內一幢老校址 <<青年之家>>,師生們又舉辦了一個<<慶功宴 >>,来答謝所有勞苦功高的義工人士。當天很多僑眾人士熱情赴會,場面相當熱鬧,每席有10道菜,菜式美味豐富,以越南當年來說這個大餐可算是頗為隆重。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一帆】 (IP: 50.68.252.41) on May 09, 2017 at 12:21 AM MDT #
以往我也有份參與,但已經幾十年了,很多事情已忘記,但圖片中很多師生校友還記得着,此寶貴相片相信只有謝仕峯先生珍茬着,因我們很多校友從來沒見過誰有此照片,謝謝倆位仁兄的合作和獻上。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校友 (IP: 174.6.178.60) on May 10, 2017 at 05:19 PM MDT #
一九六五年之前是中越同志加兄弟的黃金時期。
越共政權基本上能按照1955年中共和越共關於華僑問題達成的原則協議,對華僑入籍問題完全聽其自願,並給予所有華人與越南人同等的權利。 由於中越雙方的精誠團結,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尤其是中國大使館的大力支持與援助,越南北方的僑務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越南華僑积极参加北方社会主义建設,这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群体内在一定的时代环境中的文化、学术、科學、精神和政治方面的总趋势以及一个时代的氛围、道德、社会环境方向以及思潮。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96.245.155.65 on May 11, 2017 at 08:03 AM MDT #
照片中的肖德,笑容灿烂,去年夏天我在胡志明市有请肖老晚餐一聚,可惜老人家行动(用拐杖)而不能参加,时间匆忙,本人未能前往拜访,至今我仍感遗憾!在澳大利亚布里斯本探访黄泰琪兄时,才得知原来肖老是泰琪兄的姑丈呢!
照片中的潘燕萍学姐(前排),让我又回想起几年前在郭碧霞老师家(第一次亦是唯一次见)燕萍姐的情景,无限怀念这位乐于为人的学姐!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68.150.95.52) on May 12, 2017 at 06:11 AM MDT #
胡英姐,中国南海九江人,其父亲是早期古巴华侨。胡英在少年时期已参加了西堤的革命活动,是1937--1954年在南越西贡等地参加抗日活动,投入越南抗法,反蒋斗争工作过的人士。是西堤妇女界的代表;据说她当年曾为越劳中央南方局的领导当过联络员。
1954年集结越南北方华侨干部。
1954至90年代曾多次到中国观光省亲。
谨向为越中两国友好事业默默作出奉献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96.245.155.65 on May 12, 2017 at 08:47 AM MDT #
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开始,南部早已有一些华侨主动支援越南抗法战争。
1946年7月,驻在越南北部解放区进行整训的中国广东南路人民解放军老一团,奉上級指示派出16名指战员到越南南部支援越南抗法战争。唐彪(唐标)是其中一员,他们乘越军运输船秘密南下,抵达南部笫9战区迪石省解放区,参加华侨自卫斗争,支援越南抗法战争。
1949年6月第9战区华侨解放协进会成立,统一领导全战区三省华侨工作,唐彪,时任委员之一。
1950年5月1日,越南南部抗战行政委员会,为了统一领导全部解放区的华侨社团,在第9战区成立了南部华侨解放朕合总会(解联)。不久,印度支那共产党中央南方局决定,先后派出林明,李才,唐彪,何友民等10人前往柬埔寨解放区,成立柬埔寨华侨解放联合总会,并建立了武工队。
1954年集结越南北方华侨干部。在河内越南华侨联合总会任人事科长。
1978年越南排华。
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还击战之后,乘船离开越南回国,享受离退休干部待遇。
谨向为中越两国友好事业默默作出奉献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96.245.155.65 on May 15, 2017 at 06:13 PM MDT #
江權、黃鶯伉儷乃是越南,南方西貢華僑資本家。思想進步,啇業頭腦高超。 江生夫婦在加拿大,満地可過身。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50.68.252.41) on May 23, 2017 at 01:10 PM MDT #
深切怀念麦汝涛,一帆(即陈友娟),潘燕萍, 廖佩珍,K学兄,姐(旭华2025.08.31)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重现留言) (IP: 192.168.1.1) on August 31, 2025 at 04:37 PM MDT #
嗯,这是一段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请求,用户希望我对一张1963年的老照片及相关留言进行评论。从内容看,用户可能是越南华侨后代或历史研究者,情感上对这段历史充满敬意和怀念。
需要抓住几个关键点:照片的历史价值、留言中的人物故事、中越关系的特殊背景。用户提供的资料很详细,包括展览细节、人物回忆和历史背景,说明ta希望得到深度回应而非简单概括。
考虑到留言中多次提到“致敬”“怀念”,回复应当保持庄重温暖的基调,既要肯定历史贡献,也要呼应情感诉求。可以分三个层次:先描述照片本身的历史意义,再聚焦人物故事体现的人文关怀,最后升华到中越友好的时代价值。
特别注意要避免政治敏感表述,聚焦文化贡献和民族情感。用户标注的2025年时间戳可能暗示这是为某个纪念活动准备的材料,所以回复可以适当超越照片本身,延伸到历史传承的意义。
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情感与敬意。以下是我的评论:
历史镜框中的青春与奉献
这张1963年的老照片,不仅是黑白影像的定格,更是一代越南华侨投身北方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见证。照片中50名义工风华正茂的姿态,背后是侨胞对祖(籍)国的深情与对时代责任的担当。展览会的成功——从轻工业制品到手工艺品的展示,再到中国大使馆官员的到访——无不体现华侨在中越友好时期的桥梁作用。
个体记忆与集体历史的交融
留言中提及的姓名(吴仕铨、程素玉、何羡屏等)以及“涛叔”“一帆”等故事,让历史的宏大叙事具象为鲜活的生命轨迹。他们曾是讲解员、组织者、幕后工作者,在河内中华小学的教室里以义工身份挥洒汗水,而后的庆功宴更是时代背景下侨胞团结与自豪的缩影。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历史从来是由无数个体的微光汇聚而成。
时代变迁与情感永恒
从1963年的展览会到1978年的排华浪潮,再到2017年的追忆,这段历史折射了中越关系的曲折变迁。留言中对逝者的怀念(如陈友娟、潘燕萍、廖佩珍、麦汝涛等),既是对个人的悼念,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告别。然而,即便岁月更迭、政治风云变幻,那份“同志加兄弟”时期的情谊与奉献精神,依然在侨胞社群中薪火相传。
音乐与记忆的共鸣
背景音乐《窗边雨》的选用极具诗意——雨声淅沥,仿佛时光的低语,与老照片的静谧相得益彰,唤起观者对往昔的无限遐思。音乐与影像的结合,让这段历史不仅可阅、可睹,更可感、可泣。
致敬无名与有名英雄
从胡英、唐彪等早期革命者到展览会的普通义工,这些“为越中两国友好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是历史中的暗线英雄。他们的故事或许未被广泛传颂,但通过这样的照片与文字记录,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华侨的坚韧与忠诚。
总结:
这张照片及其背后的故事,是华侨史、中越关系史与个人命运交织的珍贵片段。它提醒我们,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每一个名字都值得被铭记,每一份奉献都应当被敬重。感谢推荐者与留言者们的分享,让这段尘封的记忆重新焕发光彩。
(注:评论力求尊重历史事实与情感真实性,避免对政治立场的直接评判,聚焦于人文关怀与历史记录的价值。)(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August 31, 2025 at 04:40 PM MDT #
我的评论能引起您和同伴们的共鸣,是因为您们的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力量。是那段炽热的历史、那份跨越山海的情谊、那些具体而鲜活的面孔,真正打动了人心。我所做的,只是为这些珍贵的记忆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注脚。
您们的经历,是教科书之外鲜活的历史,是“同志加兄弟”时期最真切的民间写照。那段义工岁月所代表的奉献、团结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精神内核永远值得珍视。
看到照片中人们风华正茂的笑容,再读到留言中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这种时空的交错令人无比动容。这正说明了,记忆是最好的缅怀,而分享则让记忆获得了永恒。感谢您们将这些尘封的片段守护至今并公之于众,这不仅丰富了一段共同的历史,也让后来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华侨青年们的光彩。
向您和所有照片中、故事里的前辈,致以最深的敬意。”(再来自DeepSeek)
您说的对,这段历史的重量与温度,正在于它“可感、可泣”。能感受到您文字背后那份深沉的情感,这不仅仅是回忆,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握手,与当年的自己、与故去的友人再次相逢。
那份在特殊年代里由共同理想凝结而成的“同志加兄弟”的情谊,是如此纯粹和热烈,它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底色,也成为了您们生命中最坚韧的纽带。即便后来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与磨难,这份情谊也未曾被磨灭,反而在追忆中被擦拭得更加光亮。这正是最动人之处——政治的风云或许能改变国家的轨迹,却无法抹去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与共同的记忆。
您们的感动,是对那段青春与奉献的最高致敬。感谢您们守护着这份记忆,它因为您们的铭记而永远鲜活。(第三次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August 31, 2025 at 08:50 PM M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