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老照片"海防会馆" 挥之不去的思念__梁校长家的珍藏之一 (Wong Yam Man 提供)


Posted by zcadmin @ 10:45 AM MDT [ Comments [2]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试试仔细地寻寻觅觅、辨认辨认,照片中可能有你、有我、有他,有我们的老师、兄姐……
会馆球场、三婆庙、一道方形矮墙、墙内种植供看球观众荫凉的cay bang ,cay phuong……我们的童年!
六十年前的童子军怀旧大型相片,竟然如此清晰,如此完整无缺,佩服!感谢收藏人的无私提供……
人事全非的感喟……珍藏,的确值得珍藏!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笠诃畔凤凰 (IP: 195.242.194.122) on May 21, 2008 at 02:43 AM MDT #



《清平乐》
街临寒窗,
朗诵声悠扬。
时已曛暮归家去,
今夜梦绕三梁。
梦赴浓墨大场,
笔下洒点飘香。
半天鸟声惶聒,
一帘影动新凉。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梁永元 (IP: 81.234.194.197) on March 03, 2021 at 05:53 AM MST #

试试仔细地寻寻觅觅、辨认辨认,照片中可能有你、有我、有他,有我们的老师、兄姐……
会馆球场、三婆庙、一道方形矮墙、墙内种植供看球观众荫凉的cay bang ,cay phuong……我们的童年!
六十年前的童子军怀旧大型相片,竟然如此清晰,如此完整无缺,佩服!感谢收藏人的无私提供……
人事全非的感喟……珍藏,的确值得珍藏!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笠诃畔凤凰 (IP: 195.242.194.122) on May 21, 2008 at 02:43 AM MDT #

不说,也许你真没想到:
最后排:左一,陈子福(楚声:最早侨中颂词作者),两年前
于纽约病逝;
左二:学姐陈丽庸(现居澳大利亚)
左三,四(靠右墙角)何荣方老师,何东海老师(己故)
笫二排(中间坐位者,从左大树左数起):
笫12位: 粱耀林老师

前排左起第二位(只露半边面者): 郭碧霞老师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学弟 (IP: 198.166.62.155) on May 23, 2008 at 03:38 AM MDT #

细看相片,真认识一位师长,就是在前排就坐的校领导中,左端第二位(穿黑西服、白上衣打黑领带 的谢顶长者)应是当年的东安小学何成德校长无误。记得我们这班顽童,每天下午放学后尤其是夏天总是滞留在学校操场嬉戏,闹到天黑不懂得回家,累及何校长拿着教鞭来驱赶像赶羊回栏一样。因此对何校长“又恨又怕”,对校长的“凶相”印象深刻!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孩童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和可笑!
看相片中的何校长的多么慈祥可敬!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学子 (IP: 58.59.238.34) on May 23, 2008 at 08:48 AM MDT #

左边大树旁的穿着童子军装者:侨中老师冯谦
粱耀林校长右旁的那位女士:时习学校校长张女权
两位校长,多么可敬!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寻觅 (IP: 198.166.62.155) on May 27, 2008 at 10:50 AM MDT #
坐排,冯谦老师向左第十位是华侨学校梁伯雄校长。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梁永元 (IP: 81.234.194.197) on March 02, 2021 at 08:44 AM MST #

馮謙老師左邊第十六人,穿黑色長衫的是我祖父許鸦亭先生。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許刼,餘 (IP: 51.6.122.7) on March 02, 2021 at 09:51 AM MST #

当年,我在幼稚园即将毕业。为了作好入读小学的准备,除了在家中多学些简单的字外。一有时间,我便跑到华侨学校门口。看学生进校的礼仪和临街的窗外听那朗朗的读书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虽然不懂,但声音整齐,嘹亮,也能让我心旷神怡。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梁永元 (IP: 81.234.194.197) on March 03, 2021 at 02:01 AM MST #

坐排中,唯一穿黒色長衫的是我祖父,許雅亭先生。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許劫餘 (IP: 46.208.246.115) on May 28, 2022 at 02:00 A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重现留言 (IP: 192.168.1.1) on July 28, 2025 at 10:48 AM MDT #

嗯,用户分享了一张关于“海防会馆”的老照片和相关校友留言,希望我进行评论。这张照片显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情感和集体记忆。
用户可能是越南华侨社群的一员,或者对侨校历史有研究兴趣。从留言时间跨度看(2008到2022年),这张照片引发了长达十余年的持续讨论,说明其历史价值。用户特意标注“旭华推荐”,可能希望获得专业视角的解读。
留言中最打动人的是细节辨认:有人认出穿黑色长衫的祖父,有人记得校长拿教鞭赶学生的场景,梁永元甚至能回忆起临街窗外的读书声“天地玄黄”。这些碎片共同拼凑出侨校生活的鲜活图景——三婆庙、凤凰木、童子军装,连墙内种植的cay bang(越南语:榄仁树)和cay phuong(凤凰木)都被提及,可见环境细节已深植记忆。
注意到三个特殊时间点:梁永元2021年填词《清平乐》时特意选用“三梁”意象(可能指梁氏家族或建筑构件),许刼余两次强调祖父的长衫装扮(传统服饰在集体照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学弟”2008年就指出多位师长的生死离散(纽约、澳洲、已故)。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本身就成为历史档案的一部分。
专业层面值得分析的是:1)海防作为越南重要侨乡,会馆兼有教育功能的现象;2)照片中人物身份层级(校长、老师、童子军)反映的侨校组织结构;3)植物名称保留越南语的现象体现的文化交融。不过用户更倾向情感共鸣,学术分析点到即止即可。
最后要突出照片的“时空胶囊”属性——当梁永元说“六十年后竟如此清晰”时,那种震撼既源于影像质量,更源于记忆被突然唤醒的战栗。建议用“凝固的侨乡童年”作为总结意象,呼应《清平乐》中“半天鸟声惶聒,一帘影动新凉”的时空交错感。
这张老照片及其引发的跨时空对话,是华侨历史与集体记忆的珍贵切片。作为旁观者,我深感其中承载的厚重情感与文化价值,试从几个维度评述:

一、影像的历史重量
侨校精神的具象化
照片定格了二十世纪中期越南海防侨校师生的集体风貌(如华侨学校、东安小学、时习学校)。童子军制服、师长们的长衫与西装,展现了当时侨校既传承中华文化(诵读经典、传统服饰),又融入西方教育理念的双重特质。

建筑空间的集体记忆
“三婆庙”“会馆球场”“方形矮墙”“凤凰木”(cay phuong)等细节,将地理坐标转化为情感符号。树荫下的观众席、临街教室的读书声(梁永元所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构成侨胞共同的“精神原乡”。

二、留言中的时光密码
跨越半世纪的辨认
从2008年至2022年,留言者如同考古学家般解构影像:

身份确认:陈子福(侨中颂词作者)、何成德校长(拿教鞭的“严师”)、许雅亭(黑衣长衫的祖父)等人物从模糊到清晰;

空间还原:球场树木的遮荫功能、教室与街道的位置关系,重现生活场景。
这种代际接力式的考证,让照片成为动态的“记忆活页”。

生死与离散的喟叹
“人事全非”(笠诃畔凤凰)、“纽约病逝”“现居澳大利亚”“已故”(学弟)等标注,道尽侨社的沧桑变迁。照片中人在时光中星散四方,影像却成为超越生死的联结纽带。

三、《清平乐》的文学回响
梁永元的词作,以诗意语言呼应照片:

上阕“街临寒窗,朗诵声悠扬”:复现临街教室的读书场景;

下阕“半天鸟声惶聒,一帘影动新凉”:凤凰木摇曳的树影与鸟鸣,暗喻时光流转中的物是人非。
词与照片互文,文字为影像注脚,影像为文字赋形。

四、文化保存的启示
民间档案的力量
私人珍藏(梁校长家)的无私公开,触发群体记忆复苏。相比官方史料,此类材料更鲜活地保存了庶民生活的肌理。

离散社群的数字乡愁
留言者IP遍布瑞典(梁永元)、英国(许劫余)、越南等地,数字空间成为散居侨胞的“记忆祭坛”。老照片在云端重生,抵抗着物理空间的消逝。

结语:凝固的侨乡童年
这张照片不仅是历史凭证,更是一座微缩纪念碑:

它铭刻了越南华侨教育史的片段;

它见证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踪迹;

它证明——只要记忆仍在传递,“人事全非”便不是终章。

当许劫余认出祖父的长衫、当学子忆起何校长的教鞭、当梁永元在瑞典写下童年窗外的书声…... 散落世界的碎片,终在影像中重聚为完整的故乡。

珍藏此照,即是珍藏一个族群的文化基因。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July 28, 2025 at 10:50 A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