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忆母亲__何碧云》(黄育智 黄育仪 黄育德 黄育媄)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192.168.1.1) on July 29, 2025 at 03:53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July 30, 2025 at 11:59 AM MDT #
<< 返回
确实是一篇图文并茂的靓文!
永远怀念何碧云校长!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192.168.1.1) on July 29, 2025 at 03:53 PM MDT #
子女:黄育智、黄育仪、黄育德、黄育媄 敬撰
母亲何碧云(1904.12.27 - 1997),祖籍广东省南海县,后迁居广州。她早年就读于广州市白鹤洞真光女子中学,1929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家政专业。怀抱求知报国之志,母亲于1930年远赴美国俄勒冈大学深造,并于1933年以优异成绩获得营养学硕士学位。
学成报国,烽火阻途:
回国后,母亲在岭南大学主持家政系并教授营养学课程,立志通过改善国民饮食营养提升健康水平。然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理想被迫中断。父亲黄崑崙随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昆明西南联大。1939年,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四人(最小的妹妹育媄仅几个月大)试图取道越南海防转赴昆明。不幸,越滇交通中断,我们一家被迫滞留越南海防市,长达八年之久(1939-1947)。
海防岁月,东安情深:
在异乡谋生,母亲历尽艰辛。幸得当地华侨、海防东安小学校长陈善之先生及侨胞郑云翰先生等热心人士鼎力相助。承蒙陈善之校长鼎力推荐和校董事会诚意邀请,母亲得以在东安小学任教并兼任代理校长。她尽职尽责,爱校如家,凡事向陈校长请示汇报,密切协作,使学校在抗战困难时期得以维持,师资稳定,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母亲视学生如己出,晚上常去学生家中辅导补课。
(珍贵的记忆:我们随母亲居住在校内,就读东安小学,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学校管理严格,纪律严明。战火阴影下,频繁的警报和空袭是常态,学校总能迅速组织师生躲入防空洞。一次炸弹将操场炸出大坑,幸无人伤亡。为避空袭,我们曾逃往乡下,清晨由母亲牵一个、大姐背一个,我们余下两人手牵手,在惊恐中奔走,傍晚方归。学校也心系祖国,当汉奸来检查时,老师会迅速将抗日传单杂志藏于黑板后。校旁大戏院常有粤剧名角如红线女、马师曾演出,我们这些“穷孩子”只能在学校二楼天台斜望戏院窗户一窥究竟。海防东安小学,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无法磨灭的伤痕:一次,母亲带我(育智)出门,过马路时被横冲直撞的日本兵骑车撞倒,头破血流,眉间至今留有深疤。此等耻辱,永世难忘!)
1945年,母亲在盛情难却下正式接任东安小学校长,直至1947年归国。
重返故土,初心终偿:
1947年春,我们终于回到祖国。为安排子女读书,母亲重返母校真光女子中学任教,后转入离家较近的真光中学(注:原文“真中中学”疑为笔误,根据后文校友会活动推断应为真光中学)担任教员及教导主任。
儿女成长,报效家国:
在母亲的辛勤养育和言传身教下,我们姐弟四人逐渐长大。1951年,育仪、育智、育德三人先后报名参军,保卫祖国。母亲虽有不舍,仍深明大义,为我们送行,被广州报纸誉为“光荣之母”。在家长接见会上,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得知母亲学有专长却未能施展,便建议相关部门予以考虑。1953年,母亲终于调入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营养室工作,夙愿得偿。
专业深耕,惠泽病患:
母亲全身心投入营养专业。在她的努力下,医院营养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了完善的工作准则和严谨科学的治疗饮食规程。她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和经济条件(尤其关注农村患者)制定饮食方案,显著配合了医疗效果,事半功倍。对侨胞和外籍人士,也尽力按其习惯制作“病号餐”。为普及营养知识,她总结数十年经验,与人合著出版约60万字的《营养疗法》(1988年),并编写了大量营养饮食科普小册子。
学术交流: 1983年,应全国生理学会、营养学会邀请,在昆明临床营养学术会议上发表《临床营养培训班计划草案》,获大会表扬。1984年,代表广州营养学顾问小组赴香港营养学会作《营养与优生优育》主题报告,广受欢迎。
浩劫不屈,晚霞生辉:
十年动乱期间,母亲辛苦建立的营养室和制度被污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基地”,惨遭批判封杀,她本人也被下放农村劳动。母亲坚韧不屈,坚持下来。1973年重返广州时已年届七十,无奈退休。
退而不休,无私奉献:
退休后,母亲不甘清闲:
心系本职: 常回营养室帮忙。一次傍晚,得知医院收治外籍病患而营养室已下班,她立即将家中牛奶、面包、奶油果酱送至病房应急。
联络三胞: 在改革开放政策感召下,加入农工民主党,负责“三胞”联络工作。
回馈母校: 出任真光中学校友会常务理事及基金委员会委员,积极联系海内外校友,引进资金建设校友楼、科学馆,添置教具,并参与接待美、加校友及国际友人。
关爱老人: 与岭南大学、中山医大及社会各界退休人士共同发起成立“广州康老会”,为维护老人权益、保障福利、发挥余热、关爱老人营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
养生之道: 讲究饮食营养均衡,坚持运动(多走动)、勤用脑(每日阅读写作),高龄仍活跃于社会活动。
家庭和睦: 儿女媳婿皆孝顺,定期团聚。同住儿媳杜次鸣照料无微不至,家庭曾获评“五好家庭”,母亲得以安享晚年。
荣誉加身:
因贡献卓著,母亲晚年荣获:
1987年:中山医科大学推荐,获“广东省健康老人奖”。
1989年:广州康老会推荐,获“广州市老有所为精英奖”。
1989年:获“全国健康老人奖”。
溘然长逝,风范长存:
1992年,母亲因年高不慎跌倒,致股骨粉碎性骨折,手术后卧床不起,于1997年辞世,走完了勤劳奉献的一生。
永恒的怀念:
母亲何碧云女士,是我们至亲至敬的好母亲;是祖国值得尊敬的好归侨;是人民心中值得铭记的优秀营养师。她的一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真实写照。她的坚韧、智慧、无私与大爱,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值此母亲逝世二十周年之际,我们——您的四个子女,谨以此文表达最深切的追思与怀念。
我们永远永远怀念您!
(纪念母亲逝世二十周年 · 四子女敬上)
主要优化说明:
结构清晰化: 将原文按时间线和主题划分为明确的段落(早年求学、滞留海防、东安岁月、归国初期、子女参军、专业圆梦、文革遭遇、退而不休、荣誉成就、逝世与怀念),并添加了小标题,逻辑更清晰。
语言精炼与润色: 去除部分重复和口语化表达,使语言更精炼、书面化,同时保留原文的深情与细节。例如将“渡过了艰苦岁月”改为“在异乡谋生,母亲历尽艰辛”;将“退而不休 不求索取 只求奉献”整合到具体事迹中体现。
细节整合与突出: 将童年回忆(空袭、偷看粤剧、汉奸检查、被日军撞伤)整合到“海防岁月,东安情深”部分,并用“>”符号标注为珍贵记忆片段,既清晰又有代入感。重点突出了母亲在营养学上的专业贡献(建立制度、惠泽病患、著书立说)和退休后的社会活动(校友会、康老会)。
时间线与逻辑理顺: 明确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如回国后先安排子女读书再重返真光任教;市长关心发生在送子女参军后的家长会上;营养专业工作在调入中山医后才真正开展)。
关键信息保留与强化: 保留了所有重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机构名称、书名、奖项名称及引用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特别强调了母亲作为“归侨”、“营养师”、“教育家(校长)”的多重身份和贡献。
情感升华: 结尾段落“永恒的怀念”对母亲的一生进行了总结性评价,并再次点明撰文缘由和子女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而庄重。
格式规范: 明确了标题、署名、正文的格式。对疑似笔误(“真中中学”)根据上下文逻辑(后文提到真光校友会)进行了标注说明。
这份整理稿力图在保持原文史实和情感内核的基础上,使其更具可读性和纪念价值。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July 30, 2025 at 11:59 AM M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