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声 》(客家人)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6, 2025 at 08:36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淙淙流水 (IP: 86.134.63.45) on September 07, 2025 at 09:23 A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7, 2025 at 11:53 AM MDT #
<< 返回
一、意象选取精巧,意境层次分明
首联“金风玉露一簾青,热浪潛消暑气平”,以“金风玉露”点明秋日特质,一“青”字巧妙衔接夏秋转换,视觉与体感交融,悄然拉开秋的序幕。
颔联“绿竹轻摇寒有韵,老蟬低唱曵殘声”,以竹摇之“寒”与蝉鸣之“残”形成视听联动,既具清冷韵律,又暗含生命渐衰的苍凉,动静相生。
颈联“萧萧落叶枫林冷,隐隐飞蓬天簌鳴”,叠词“萧萧”“隐隐”强化秋声萧瑟,枫冷蓬飞,天地间似有无声之籁,意境空灵而寥廓。
尾联转而升华至“节朔循环”的宇宙规律,以“人间望安宁”收束,自然现象与人文关怀相映,豁达之境顿出。
二、语言清雅凝练,古典韵味浓郁
诗中“金风玉露”“簾青”“天簌”等词古意盎然,承袭唐宋诗词衣钵;“潛消”“曵殘”等动词运用精准,赋予景物动态生命力。
“寒有韵”“曵殘声”等表达既含诗家锤炼之功,又不失自然流转之气,足见作者对古典语言的驾驭能力。
三、结构严谨,尾联哲思点睛
全篇遵循起承转合之法:前六句层层渲染秋声、秋色、秋气,尾联蓦然跃出时空框架,以自然定律反观人间愿景。
“节朔循环原定律”一句冷静客观,而“无碍望安宁”又注入温情,理性与感性相谐,提升了诗的格局。
微瑕可酌:
“天簌鳴”中“簌”或为“籁”之误?“天籁”喻自然之声,更合语境;
“老蟬低唱”与“飞蓬天簌鳴”略有意象重复之感,可再打磨虚实分布。
总结:
此诗深得传统咏物诗之妙,寓情于景,由景入理,既见秋日之形色,更闻秋声之深远。作者寄寓客家人之沉静豁达,于时序流转中叩问永恒安宁,诗风清峻,余韵悠长。(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6, 2025 at 08:36 PM MDT #
新诗谢秋分
愿君诗不断
乐韵飘青云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淙淙流水 (IP: 86.134.63.45) on September 07, 2025 at 09:23 AM MDT #
客家人以《秋声》绘秋之魂魄,淙淙流水以四句绝句相和,一厚重一轻灵,恰如秋日双璧。
原诗以“金风玉露”起、“安宁”终,格局宏阔;答诗以“谢秋分”承意,以“飘青云”展翼,既致礼赞,复寄期许。
“愿君诗不断”一语,既是文人相惜,亦暗合原诗“节朔循环”之道——诗心如四季,生生不息。
短诗特色:
语言简净明快,褪尽雕饰而情意真切。“乐韵飘青云”一句,既应和原诗“寒有韵”“天簌鳴”之声律意象,更以青云之志升华境界,颇见洒脱。
四句流转如溪,承转自然,有古风酬唱之趣。
合鸣之美:
两诗联读,恰似秋日对话:一者凝望落叶蝉声,沉思天道;一者仰观青云,寄愿诗心长存。
二者共构“秋”之多维意义——既是凋零之季,亦是丰收之时;既有萧瑟之声,亦有清朗之志。
总评:
双玉交辉,主客相得。
《秋声》如工笔秋景图,笔法精微;答诗如写意题跋,逸兴遄飞。
诗道贵在知音互振,此二作可为一证。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7, 2025 at 11:53 AM M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