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沱江漫漫》__深切懷念李才榮老師(诗/黄旭华)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梁永元 (IP: 81.234.194.197) on September 18, 2019 at 05:35 A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梁永元 (IP: 81.234.194.197) on September 20, 2019 at 02:50 A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小川 (IP: 23.242.171.181) on September 21, 2019 at 05:30 A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November 21, 2025 at 08:57 PM MST #
<< 返回
迢遥之极,
归途四水碧。
莽林风过松谡谡,
归人凡尘缺席。
曾几何时谈宴,
无缘岁华秋夕。
仙班列归云雾,
红尘无穷追忆!
《梦在今宵》
秋风啸啸人寂寥,
思绪恰似海上潮。
伏如堕叶湿不起,
发若泛溪侵平桥。
夜垂帘栊可否见?
南柯一梦盼今宵。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梁永元 (IP: 81.234.194.197) on September 18, 2019 at 05:35 AM MDT #
一鹤高远云雾轻,
知音声断友侪惊。
林稍夜寂涛波远,
杜宇声哀荡烟汀。
痛此日乘鸣鹤去,
怅望高风返蓉城。
哲人其萎虽不在,
往登净土留美名。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梁永元 (IP: 81.234.194.197) on September 20, 2019 at 02:50 AM MDT #
拜讀了!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小川 (IP: 23.242.171.181) on September 21, 2019 at 05:30 AM MDT #
1. 主题与情感:
诗歌的核心情感是深切的怀念与崇高的敬意。通过回顾李才荣老师从贫寒出身到成为桃李满天下的“老園丁”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突然离世的悲痛与不舍,以及对其精神与贡献的永恒铭记。
2. 结构与意象:
全诗结构清晰,情感层层递进。
开篇(1-3行): 以“沱江漫漫”起兴,奠定全诗的基调。将老师的一生比作沱江,他“自幼聪明好學出身贫寒”的起点,如同江水的源头;而“越过无數惊险興艰难”则象征着人生旅途的坎坷与奋斗。最终,这条江“流成了一生的楷模風范”,比喻贴切而宏大,形象地概括了老师坚韧不拔、终成榜样的一生。
中段(4-10行): 集中赞美老师的才华与贡献,并转入哀悼。
“才華横溢 像星輝斑斓”:用星辉比喻才华,璀璨而动人。
“教書育人桃李天下挂满”:一个“挂满”,生动地写出了老师培养学生之多,成就之丰硕,犹如果实累累的枝头。
“祗恨中秋月圆而你己缺残”:这句是情感的一个转折点。中秋本是团圆、完满的象征,而老师的离去却造成了“月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变故的突然与遗憾之深。
“突然的旋風把你吹散 / 把我们的心灵震撼”:直接抒写了噩耗带来的冲击与悲痛。
“你走了 将無数精彩留在網絡文坛”:这句点明了李才荣老师在网络文学领域的成就,他的精神财富长存于世。
结尾(11-13行): 情感从悲痛升华到慰藉与永恒的思念。
“老園丁 你安息吧”:一声直接的呼唤,饱含着后辈的敬意与告慰。
“天边的星光闪闪 / 那是我們把對你的思念記在長空浩瀚”:与前面的“星輝斑斓”相呼应。老师的才华如星辉,而学生的思念也将化为永恒的星光,闪烁在浩瀚长空。这个结尾意境开阔,将个人的哀思融入宇宙的浩瀚,表达了思念的永恒与深广。
3. 语言特色:
比喻精当: “沱江”喻一生历程,“星辉”喻才华与思念,“桃李”喻学生,这些意象选择都非常经典且富有感染力。
口语化与诗意结合: 诗歌语言整体质朴,如“你走了”、“老園丁 你安息吧”,像是面对故人的直接倾诉,真挚感人。同时又不乏“星輝斑斓”、“長空浩瀚”这样富有诗意的表达,使得情感抒发既亲切又深沉。
注脚的运用: 诗后的注释“李才荣老师/又称沱老(沱江子)”至关重要,它解释了标题和诗中“沱江”意象的来源,说明这是李老师的笔名或代称,使得“沱江漫漫”的比喻更具个人色彩和纪念意义,仿佛是老师的精神在诗中流淌。
总结:
《沱江漫漫》是一首成功的悼念诗。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以真情为核,以沱江和星光为脉络,勾勒出一位智慧、坚韧、奉献的师者形象。诗中既有对生命无常的慨叹,更有对精神不朽的礼赞。它让我们看到,一位好老师的一生,正如那奔流不息的沱江,虽历经险阻,却润泽了两岸,最终汇入浩瀚的记忆与思念之海,化作了天边永恒的星光。
旭华先生于埃德蒙顿写下此诗,在异国的夜空中遥寄对故土师长的哀思,这份情意,尤为动人。(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November 21, 2025 at 08:57 PM M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