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铭师恩(陈金云)


Posted by zcadmin @ 08:44 AM MDT [ Comments [1]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永铭师恩》赏析:师道传承中的诗意叩问

陈金云先生的《永铭师恩》以简练的四句二十八字,凝练地勾勒出师者与学生之间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诗歌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完成了对师道尊严的当代礼赞。

首句“黄发垂髫入黉门”巧妙运用年龄对比意象,“黄发”与“垂髫”借代老少同堂的求学场景,而“黉门”这一古雅称谓的使用,既彰显文化传承的厚重感,又暗示教育场所的神圣性。这种时空交叠的笔法,暗合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展现教育跨越年龄界限的普世价值。

第二句“幸遇良师善育人”转入主观叙事,“幸”字精准捕捉到遇良师的机缘性,而“善育”二字则凝练概括了教师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维度。这种表达既避免了过度抒情,又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中“教书”与“育人”的辩证统一。

第三句“学途一朝沐杏雨”堪称诗眼。“杏雨”意象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性——既承袭“杏坛”的教育典故,又以“雨”的润物无声隐喻教育的潜移默化。一个“沐”字生动再现了教育过程中主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暗合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哲学理念。

末句“此生永铭吾师恩”以直抒胸臆作结,但“永铭”的郑重承诺超越了简单的情感表达,实则体现了儒家“敬师重道”文化基因在当代的延续。这种感恩不是短暂的情绪波动,而是融入生命历程的永恒印记。

全诗在艺术特色上,保持了传统七言的节奏韵律,却注入了现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其价值不仅在于个体情感的抒发,更在于对教师群体社会价值的诗意确认。在教师节将至的特殊时刻,这首诗犹如一座微型的文化桥梁,连接着尊师重道的传统与当代教育的实践,提醒我们在技术理性泛滥的时代,更需珍视教育中的人文温度。

这种既植根传统文化,又观照现实意义的创作路径,或许正是古典诗词形式在当代继续焕发生命力的重要启示。(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8, 2025 at 10:13 A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