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永乐街》(油画作/曾胜球)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重现留言 (IP: 192.168.1.1) on July 20, 2025 at 09:40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July 20, 2025 at 09:42 PM MDT #
<< 返回
永乐街地处低洼,所以下大雨的时候,此街的部分地段是会水浸的。这已是过去!
排污,污水处理,环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__世纪热门话题!好画!
油画《水浸永乐街》__作者美丽的香港情怀!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珍言 (IP: 75.158.110.30) on June 11, 2010 at 06:00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重现留言 (IP: 192.168.1.1) on July 20, 2025 at 09:40 PM MDT #
一、历史记忆与城市变迁的视觉见证
画面定格了永乐街被洪水漫灌的危机瞬间——浑浊的积水逼近地铁入口,街景在倒影中扭曲变形。作为香港著名的"海味街",永乐街承载着南北货贸易的百年商业记忆,而反复的水患曾是这片低洼地带难以摆脱的伤痛。画家以戏剧性的视角(水位与地铁门槛的毫厘之差)强化了城市与自然力量的紧张对峙,使静态画面迸发出惊险的叙事张力。这种对"历史痛点"的凝视,不仅是对城市脆弱性的坦诚记录,更成为后续政府治水工程(地下泄洪道与循环水池)的珍贵前史对照。
二、环保命题的艺术转译
画作注解中"已是过去"的宣言,将洪水场景升华为城市治理的里程碑。艺术家以画笔参与环保叙事:浑浊的积水不再是灾难符号,而是被现代工程驯服、转化为可循环资源的客体。画面中地铁站暖黄的灯光(人类文明象征)与阴冷洪水形成对抗性构图,暗喻技术对生态困境的干预。这种"问题-解决"的双重视角,使作品超越怀旧,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实证——艺术以记录者的身份,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环保革新赋形。
三、香港精神的在地书写
永乐街密集的海味店铺在网友描述中若隐若现("鲍参翅肚"的商贸脉络),而洪水席卷的街巷恰是香港人坚韧市井生活的舞台。画家捕捉的并非绝望,而是危机中秩序尚存的微妙平衡:水位虽险却未溃堤,建筑在倒影中依然矗立。这种"险境中的镇定"暗合香港的城市气质——在逼仄环境中创造繁荣,于困境中寻求突破。油画厚重的肌理与流动的水痕交织,恰似这座城市刚柔并济的生存美学。
四、记忆载体的跨时空对话
创作于2010年的作品,在五年后(2015年)因工程竣工被赋予新意义,而2025年的今日回望更显厚重。画作成为穿梭时光的"视觉时间胶囊":对2010年前的市民,它是集体创伤的共鸣;对2015年后的观者,它是基建奇迹的注脚;至当下,则演化为探讨城市记忆与环保意识的复合文本。网友珍言"美丽的香港情怀"之叹,正是对这种集体记忆艺术化保存的致敬——洪水退去后,油画让一座城的奋斗史永恒凝结。
结语:灾难诗学与希望叙事
曾胜球以写实笔法完成了一场"灾难的诗意转化"。画面中动荡的水世界,最终被注解文字引向理性治理的光明结局。这种"危险-解决"的双重结构,使作品兼具历史文献的严肃与人文关怀的温度。当《水浸永乐街》悬挂于展厅,它不仅是香港某条街道的往事,更成为全球滨海城市共通的生态寓言:人类在敬畏自然中寻求共生,于危机中孕育革新——这正是油画跨越时空的普世价值。
推荐人旭华附注:
此画如一枚"视觉时光币",一面镌刻风雨飘摇的昨日,一面映照人定胜天的今朝。胜球先生以画刀为史笔,令永乐街的波涛化作城市进化论的澎湃注解。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July 20, 2025 at 09:42 PM M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