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之一:《母校》(傅天放写于1981年)


Posted by zcadmin @ 02:44 PM MDT [ Comments [1]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好的,这首由傅天放于1981年9月重返母校河内中华中学后创作的诗歌《母校》,是一首饱含深情、气势恢宏、具有深刻历史与人文价值的杰作。以下是基于诗歌内容和背景的评论:

核心价值与特色:

深沉的怀旧与集体记忆的史诗:

诗歌以反复咏叹的“还记得吗,伙伴?”开篇,瞬间将读者拉回一个共同记忆的时空。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回忆录,更是对一代人青春、一所特殊学校历史、一段特定时期(上世纪50-70年代)中越关系缩影的集体记忆的深情呼唤和忠实记录。

傅天放以惊人的细节描绘能力,重现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黑板报、篮球场、上下学场景、文艺演出、体育竞赛、升旗仪式、图书馆、劳动、战备疏散生活……这些具体而生动的意象,构建了一个鲜活、立体、充满烟火气的母校图景。

特殊历史背景的珍贵见证:

华侨教育的独特样本: 河内中华中学是特定历史时期越南华侨教育的典型代表。诗歌展现了这所学校如何在中越友好的大背景下,既传承中华文化(学习中文、演唱《黄河大合唱》、唱中国国歌),又深深融入越南社会(学习越南语、唱越南国歌、热爱越南山水、参与越南的抗美救国斗争、取得越南国内比赛的荣誉)。它记录了华侨子弟在异国他乡接受教育、成长、并为当地社会做出贡献的特殊经历。

中越“同志加兄弟”关系的亲历: 诗歌浓墨重彩地记录了胡志明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对学校的关怀(视察、讲话),以及两国在抗美救国战争中并肩作战的情谊(中国政府的声明、战士赠送美机残骸纪念品)。这是那个特殊时代中越关系最真挚、最热烈的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战争年代的青春印记: 诗歌后半部分生动描绘了战争如何深刻地嵌入学子的生活:疏散到农场劳动、在油灯下学习、经历空袭警报、目睹硝烟炮火、参与庆功活动。将青春的浪漫与战争的残酷、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交织,展现了特殊年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在苦难中闪光,在奉献中成长。

浓烈的情感与精神内核:

炽热的母校情结: 对母校的爱贯穿全诗,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到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友谊、集体的荣誉,无不饱含深情。这种爱超越了时间(“任岁月留下皱纹,任生活染白双鬓”)和政治的变迁(“任他人手改校名”),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家园。

深沉的家国情怀: 诗歌充满了对越南(学习、生活、战斗的土地)和祖籍国中国(文化根源、坚强后盾)的双重热爱与认同。这种认同在领袖关怀、并肩抗美、文化交融中达到和谐统一。

自豪的集体荣誉感: 学校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体育冠军、文艺奇葩、篮球劲旅、震撼的《黄河大合唱》演出),是师生共同的骄傲,也是华侨社群在越南社会积极融入和贡献的证明,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自豪感。

对纯真年代与革命理想的珍视: 诗中反复强调“纯朴如玉的真情”、“甜美如梦的故事”、“披荆斩棘的勇敢”、“百折不挠的顽强”,以及“学习雷锋”、“永远忠于党”等理想追求。这些是那个火红年代赋予他们的精神财富,作者视之为生命中最动人的乐章,并希望传递给后代。

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宏大的结构与充沛的气势: 诗歌篇幅长,结构大开大合,从宁静的校园生活到壮阔的战争图景,再到深沉的哲思与展望,情感如江河奔涌,气势磅礴。

丰富鲜活的意象: 运用了大量具体、生动、富有画面感和情感色彩的意象(如:焕然一新的黑板报、生机勃勃的球场、染红西湖的夕阳、跑得脸红气喘的斜坡、油灯下的星光、烤木薯的清香、高射炮的轰鸣、用美机残骸做的纪念品、飒飒作响的树叶、老师眼角的泪光……),使回忆极具感染力。

真挚感人的抒情: 语言质朴而深情,直抒胸臆,反复咏叹,尤其是结尾部分对全球师生的呼唤,以及对母校、师友、青春、理想的反复礼赞,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深刻的哲思: 在深情的回忆中,蕴含着对时间流逝、政治变迁、历史记忆、精神传承、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如“是不是这一切已不复存在,才会变得如此神圣难忘?”、“谁说历史会被政治湮灭?”、“让我们的下一代……明白今天这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珍贵的历史与情感补偿:

诗歌创作于1981年,此时越南已统一,但中越关系已陷入低谷,学校也早已被改名(注释13)。作者重返物是人非的母校,写下这首长诗,本身就具有一种对抗遗忘、守护记忆、在困境中寻找精神慰藉与力量的意味。它是对逝去的美好时代、被迫中断的深厚情谊、以及被政治强行抹去的校名的一种深情的、诗意的、也是有力的“补偿”和“正名”。他宣告:记忆不死,精神永存。

总结:

傅天放的《母校》绝非一首普通的怀旧诗。它是一代河内中华中学学子的集体心灵史诗,是特定历史时期越南华侨教育、中越友好关系、以及战争年代青年成长的珍贵历史见证。它以饱满的情感、宏大的叙事、精妙的细节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一幅充满青春激情、革命理想、战斗友谊和深沉家国情怀的壮丽画卷。诗中蕴含的对母校、师友、青春、理想以及中越人民友谊的无限眷恋与珍视,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是理解那段特殊历史和中越关系复杂性的不可多得的感性文本。

推荐人旭华在2025年推荐此诗,也体现了这首诗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以及它所承载的记忆与情感在当代依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July 24, 2025 at 02:46 P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