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把美给出去》的评论(来源:克文 九行诗)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October 03, 2025 at 09:09 PM MDT #
<< 返回
克文的《把美给出去》以简净的语言,完成了一场关于美之本质与传递的哲学沉思。这首诗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将最精微的审美体验,安放在最朴素的言语容器中。
开篇三行构成一组渐进的给予:“把美给一个词语/把美给一个逗号/喜欢把美给一个平淡的句子”。诗人选择的对象极具深意——词语是意义的基石,逗号是呼吸的停顿,平淡的句子则是日常的底色。这种递进暗示着美的赋予应从语言的最小单位开始,直至覆盖整个表达。当美能渗透进语法中最不起眼的逗号,当平淡无奇的句子也能成为美的载体,审美活动便从殿堂回归到每个言语的瞬间。
“把美给上本身就存在美的事物/并不是多余的问题”——这两行构成诗思的转折。初看给已然美的事物再赋予美似是冗余,但诗人否定这种功利判断。这令人想起德里达对“补充”的阐释:补充并非填满空缺,而是揭示原本就存在的丰饶。每一次对美的赋予,都是对存在之美的再次确认与激活。
“快乐只与美并蒂在春天”以自然意象凝练地表达美与快乐的关系。“并蒂”一词既描绘双生花的亲密,又暗示二者同根同源不可分割。而“春天”作为背景,赋予这种联结以生机勃发的特质。
结尾三联将视角转向存在与传承:“我们名字上有父母的美/怀念里只有美是那么神圣/并不神圣的我们只有把美给出去”。父母赋予的名字承载着血缘与期望中的美;怀念作为一种记忆行为,其筛选机制独独保留并圣化了美;而意识到自身不完美的凡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将美传递下去。这三行完成了一个从承受美、记忆美到输出美的完整循环。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美视为一种动词而非名词,一种行动而非状态。美不是被珍藏的静态客体,而是在不断给予中增殖的动态过程。诗人以“给出去”这一朴素动作,解构了传统审美中美的稀缺性与神圣性,使之成为普通人也能参与并延续的日常实践。
在消费主义将一切(包括美)商品化的时代,克文这首诗提供了一种迥异的价值逻辑:美不在占有而在分享,不在囤积而在流动。当我们把美给予一个逗号、一个平淡的句子,我们实际上是在用最细微的方式,对抗着意义的虚无与语言的磨损。这种给予,最终成为平凡个体参与永恒的方式——因为我们虽不神圣,却能在美的传递中,触及那神圣的维度。(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October 03, 2025 at 09:09 PM M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