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内涵首次明晰


(来自瞭望)

“新常态”内涵首次明晰

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了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已有深刻把握,同时也谋定了未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走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尚前名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谈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是新常态第一次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理念见诸报端。今年7月,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重申了上述新常态观点。
新一届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
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增长动力都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
那么,新常态究竟“新”在何处?在不久前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在发言中首次为外界清晰地勾勒出了新常态的内涵。
首先,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的传统竞争优势变弱,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面临着“三期叠加”所带来的挑战,经济增速放缓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考虑到此前积累的诸多矛盾和挑战,以及继续强行维持高增长所可能付出的代价,国家也有意增加了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从而让一直紧绷的增长之弦有喘息调整之机。
当然,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回旋余地以及保证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经济增速既不会,也不能下滑过多,因此在新常态下,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将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其次,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虽然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但不能简单地认为增速放缓就是新常态。一般而言,评价经济发展的标准可以分为两种——速度和质量。新常态下,对速度的追求虽有所降低,但对质量的提升却更加重视,这就要求经济运行的结构更优、效率更高。而这也正是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经济所发生的最大变化。
最后,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投资驱动型,靠的是低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虽然成果显著,却也“后患无穷”。而新常态就是要改变这一粗放的增长模式,逐步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既不能让增速放缓变成一落千丈,又要实现结构更优、效率更高,这意味着不能再依赖于传统的经济增长引擎,而只能更多地向创新要动力。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决策层首次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了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决定了未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基调。
去年以来,决策层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了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等新思路,这反映出新常态下,宏观调控也要创新,要扭转以往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不动辄进行过度干预,不搞“大水漫灌”,要更多地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当然,新常态往往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实际上一些潜在风险正渐渐浮出水面。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教授看来,这些可能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风险,比如房地产的“去泡沫”、影子银行与地方债务的“去杠杆”、产能过剩“挤水分”等等,都是对早先累积的失衡因素和矛盾的调整和化解。
所以说,新常态不仅是经济转型的过程,同时也是风险释放的过程,如果不主动积极作为,就会出现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而能不能适应新常态,能不能让新常态逐渐走向成熟,关键就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2014年以来中国改革力度让人瞩目。仅上半年,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中,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145项,在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出了多个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的示范项目,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公车改革正式出台,国有企业改革重大试点的启动均有序推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就要为创新拓宽道路,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新常态”或许具备了远超出经济的更全面深刻的意涵。□

Posted by zcadmin @ 04:50 AM MST [ Comments [0]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visitor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