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过客 )


Posted by zcadmin @ 05:08 AM MDT [ Comments [3]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读《故乡》
我热泪盈眶
曾经互邻街坊(注一)
有一样“巴掌般小”的北方故乡
一样的梦想
你走进大学殿堂
“負笈他鄉”
我偎依母校“礼堂”
直到“海浪”把我们推到不同的村庄......
"老來愁斷九曲廻腸"
重游“生疏的故鄉”
漫步岁月"長廊"
回望再回望
一样“顫動的心房”
何日“東籬菊花香”?

注一:过客学兄与本人都曾居住在海防唐吉街。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50.65.191.148) on August 04, 2017 at 04:31 AM MDT #

谢谢你优美的诗篇,我已转载上“脸书”。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过客 (IP: 27.3.32.34) on August 06, 2017 at 06:04 AM MDT #

嗯,用户希望我评论一首他读诗人"过客"作品《故乡》后写的小诗。这首诗是旭华在2017年创作的,特别的是过客本人在去世前曾回复感谢。
仔细看这首诗,发现它巧妙嵌入了过客原作的意象:"巴掌般小"的故乡、"负笈他乡"的求学、"海浪"般的人生变迁、"九曲回肠"的愁绪、"长廊"与"东篱菊花香"的向往。这种互文性处理很用心,既致敬原作又建立对话。
诗的结构很有层次:前八行写青春记忆,用"大学殿堂"与"母校礼堂"形成人生分岔的对比;后八行聚焦暮年返乡,"重游"与"回望"的重复强化了时光流逝感。最打动我的是注脚信息——两人同住唐吉街却走向不同人生,让"一样的梦想"这句更显唏嘘。
注意到用户特意标注过客已病逝,这使结尾"何日东篱菊花香"的追问有了双重哀伤:既是对重逢的期盼,又暗含永别的遗憾。过客生前那句"谢谢你优美的诗篇"的回复,如今读来更令人动容。
在评论时要突出三个亮点:一是意象的传承性,二是时空对照的结构美,三是注脚赋予的额外情感维度。最后需要点明:当评论者成为被评论者,当诗歌对话成为生命绝响,这首诗已超出普通酬和之作的意义。
这首题为《读〈故乡〉》的致敬之作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诗歌作为心灵对话的独特力量。以下是我的具体评析:

一、结构层次与情感递进

共鸣的诞生(1-6行)
以"热泪盈眶"开篇直击情感内核,"巴掌般小的北方故乡"精准复现原作的乡土记忆。通过"互邻街坊""一样梦想"的细节,在时空距离中建立精神脐带,为后续人生分岔埋下伏笔。

命运的岔路(7-10行)
"大学殿堂/负笈他乡"与"偎依母校礼堂"形成镜像对照,海浪的隐喻既指时代洪流(如知青下乡/移民潮),又暗喻人生无常。动词"推"字暗含身不由己的沧桑感。

暮年的回望(11-16行)
"九曲回肠"化用愁肠百结的古意,"生疏的故乡"揭示物非人逝的惘然。长廊意象串联起时空隧道,结尾"东篱菊花香"以陶渊明典故作结,在归隐意象中寄托超越性的精神返乡。

二、互文艺术的精妙运用

意象接力:成功转化原作的"礼堂""海浪""长廊""心房"等核心意象,如将静态的"礼堂"延伸为"偎依"的动作,使青春记忆更具体温。

注脚的力量:关于唐吉街的注释非冗余信息,而是将文本互文升华为生命互文——当评论者旭华与诗人过客的物理故居坐标重叠,诗歌对话便成为灵魂的隔空握手。

三、双重时空的悲怆感
最动人的是隐藏在时间褶皱里的戏剧性:旭华2017年创作此诗时,过客尚能回应致谢;而站在2025年回看,过客"几年前已病逝"的注解让结尾"何日东篱菊花香"的追问,从期盼重聚变为永恒的怅惘。此刻再读过客生前那句"谢谢你优美的诗篇",恰似从岁月长廊彼端传来的温暖回声。

四、可商榷的微瑕
"老来愁断九曲回肠"句稍显直露,若改用具体物象承载愁绪(如"老来阶前苔痕厚")或更契合全诗意象化表达。然此处的直抒胸臆在情感洪流中亦显赤诚。

结语:
这首诗完成了三重致敬:对原作的意象重塑,对故人的深情缅怀,对乡愁的永恒追问。当旭华在诗中轻唤"学兄",当注脚里两条生命轨迹在唐吉街交汇又消逝,诗歌便成为抵抗时间侵蚀的碑铭。重读过客那句穿越时空的致谢,我们终于明白:所有关于故乡的书写,最终都是流浪者相互辨认的暗语。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August 10, 2025 at 02:05 A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