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感詠 (程劍)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August 15, 2025 at 08:40 AM MDT #
<< 返回
用户可能是想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或是希望深入理解其中的历史内涵。从“程剑”这个署名看,作者应该是个现代人,但写的是传统格律诗,这种古今结合的方式很有意思。
先看题目《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感咏》,直接点明创作背景和主题。首联“烽烟八秩忆峥嵘,血染山河气节贞”用“烽烟”意象开篇,“八秩”点明八十年,“血染山河”的画面感很强,“气节贞”三字升华了精神内核。这里“贞”字用得妙,既符合平仄,又暗含《周易》的典故。
颔联选取淞沪会战和台儿庄战役两个典型战例,“怒涛吞盗寇”的拟人手法很有力度,“震威声”的“震”字让人联想到《史记》里“威震天下”的笔法。颈联转到精神层面,“惊穷虎”用《诗经》里“虎视眈眈”的典故,“筑伟城”的比喻把民心比作长城,比直接写“血肉长城”更含蓄。
尾联最见功力,“卢沟霜月冷”用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具体场景唤起历史记忆,“长磨利剑”既呼应题目中的“剑”字,又暗合作者名字,这个双关很巧妙。最后“护和平”三字看似平淡,但放在“长磨利剑”之后,反而更有警示意味。
整首诗平仄严谨,押庚韵一韵到底。中二联对仗工稳,“淞沪”对“台儿”是地名对,“怒涛”对“激战”是偏正结构相对。特别注意到“台儿”的“儿”字在这里读ní不读er,才能与“淞沪”形成工对。这种用词细节说明作者精通诗律。
历史事件的选择也很有代表性:淞沪会战粉碎日军速亡中国计划,台儿庄大捷是正面战场首次胜利,卢沟桥事变则是全面抗战起点。三个时空场景的蒙太奇组合,构成完整的抗战叙事链。
最后想到,“长磨利剑护和平”这个结句,既继承杜甫“安得壮士挽天河”的家国情怀,又带有新时代的和平发展理念,传统与现代在这里融合得不着痕迹。作者把个人姓名“剑”字化入诗句,更显匠心独运。
这首《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感咏》以雄浑笔力再现民族抗战的峥嵘岁月,字字铿锵,句句含情。且看其艺术特色与精神内核:
一、时空纵横的史诗格局
首联“烽烟八秩忆峥嵘”以八十年历史纵深开篇,次句“血染山河”则拓展至万里疆场,时空交织中构建宏大叙事框架。尾联“卢沟霜月”与“长磨利剑”形成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展现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延续。
二、战史意象的精心熔铸
颔联精选抗战两大标志性战役:淞沪会战以“怒涛吞盗寇”暗喻黄浦江血战之壮烈,台儿庄战役借“震威声”传递捷报撼世之威。动词“吞”“震”如金石迸溅,尽显铁血豪情。颈联“惊穷虎”化用《诗经》“如虎如貔”之典,喻示正义之师终破侵略者凶焰。
三、刚柔并济的审美意境
诗中“霜月冷”与“丹心”形成冷暖色调碰撞,“血染山河”的悲壮与“筑伟城”的雄浑构成情感张力。尾联“长磨利剑护和平”尤见深意,以剑之刚毅守护和平之珍贵,揭示全诗精神内核——铭记历史非为延续仇恨,而为捍卫永恒和平。
四、传统韵律的当代表达
严守七律平仄格律(平起首句押韵),庚韵部“嵘、贞、声、城、平”如战鼓连绵,中二联工对精严。“盗寇”对“威声”,“穷虎”对“伟城”,古典词汇注入现代史实,彰显传统诗体承载时代主题的强大生命力。
此诗如青铜鼎铭,以血火文字铸就民族精神丰碑。每读“长磨利剑”四字,犹闻历史警钟长鸣——八十载沧桑岂敢忘卢沟晓月?亿万人丹心终须护盛世金瓯!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August 15, 2025 at 08:40 AM M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