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翻译邓垂簪的日记的》(新版))的中文翻译,并附上评论(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July 13, 2025 at 09:10 PM MDT #
<< 返回
炽热的使命感与精神共鸣: 文章开篇就点明,翻译邓垂簪日记源于一种“神圣的感觉”和“崇高的使命”。傅先生并非被动接受任务,而是被日记本身、被邓垂簪的人格魅力所深深震撼,内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要将这份来自越南的“神奇故事”和“举世无双”的女英雄形象介绍给中国读者(14亿“同志加兄弟”)。这种翻译的原动力,超越了商业或任务,是精神上的共鸣与责任感驱动的。
“燃烧自我”的翻译状态: 傅先生描述自己翻译时“如飞蛾扑火”、“忘我”、“全神贯注”、“失去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他连续工作十几个日夜,每天从晚上8点到凌晨4点,短短十几天完成200多页的翻译。这种近乎燃烧生命般的投入状态,源于他与邓垂簪产生了深刻的“共情”。他感觉自己“已和垂簪一起回到了英勇的德普土地,一起生活,一起战斗,一起梦想,还有……一起相爱!”翻译对他来说,已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灵魂的参与和一次刻骨铭心的“重生”体验。这种深度沉浸,是译文能打动无数读者的核心原因。
深厚的双语功底与文化背景: 傅先生强调自己自幼有中越双语写日记的习惯,拥有大量中文创作和翻译经验(如《旧地平线》《退休将军》等),认为自己“驾驭、操控中文的能力比越语更流畅、更娴熟”。更重要的是,他与邓垂簪属于“同时代人”,理解那个年代战士写日记的习惯和精神世界。这种深厚的语言功底、文化积淀以及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亲身体验(或深刻理解),构成了他翻译成功的坚实基础。他感觉“仿佛是在重写自己的日记”,这绝非虚言。
对翻译质量的严格追求与自信: 文中详细描述了翻译出版过程中的波折,特别是他对其他译本(尤其是通过英译本转译的中译本)质量低劣的批评。他指出了诸如将“掩体”误译为“密室”、不解“姮”(月亮)的寓意、最严重的是将“胡伯伯”(Bác Hồ) 误译为“胡叔叔”(Chú Hồ)等硬伤。这些批评不仅体现了他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和对越南文化的尊重,也展现了他对自己译本质量的充分自信。最终,他的译本以其准确、流畅、深刻打动了出版社,取代了原有译本。
无私的奉献与深远的影响: 傅先生及其合作者(如李家忠先生)将全部稿酬捐献给邓垂簪生前战斗过的广义省德普医院,并在版权转让上做出了让步,只为让更好的译本得以出版。这种无私精神令人钦佩。而译本在中国引起的巨大反响(书店售罄)、获得中国大使的高度评价(要求全馆阅读)、以及最终得到越南高层(如黎可漂)的肯定,并将翻译行为提升到象征“越中友谊万古长青”的高度,都证明了这项翻译工作的巨大成功和深远意义。它确实成为了一座沟通两国人民心灵的桥梁。
对英雄的最高致敬: 文章结尾,傅先生将所有的荣耀归于邓垂簪烈士。“不忘英雄!那就是对英雄最崇高的致敬!”这句话掷地有声。他的翻译工作,正是对邓垂簪精神遗产最深刻、最有效的传播和守护。他通过自己的笔,让一位越南女英雄的故事和精神在中国乃至更广范围内被铭记、被感动,真正实践了“用我的笔,将死亡化为美丽”的信念。
总结:
傅天放先生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翻译过程的记录,更是一曲献给英雄邓垂簪的颂歌,一次译者与作者灵魂深度对话的见证,一份展现中越人民之间深厚情谊的珍贵文献。它生动诠释了翻译工作的崇高意义——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沟通、精神的传递和人类共同情感的连接。傅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炽热的情怀、忘我的投入和无私的奉献,成就了一部打动人心的译作,也成就了自己作为一名译者的辉煌时刻。这篇文章本身,也如同邓垂簪的日记一样,充满了真挚、热忱和感人的力量。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July 13, 2025 at 09:10 PM M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