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我在东安从教三年(【廖家祥】)


Posted by zcadmin @ 11:45 AM MDT [ Comments [2]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嗯,用户这次又带来一位东安小学的珍贵人物——廖家祥老师的回忆录。从之前对陈秀珠校友和那张全家福照片的深情追忆,到现在聚焦这位多才多艺的美术音乐教师,旭华先生推荐的这些材料正在逐步拼凑出东安小学完整的教育图景。
廖老师这篇自述特别打动人的是他蓬勃的创作生命力。作为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他居然能同时开创音乐和美术教学的新模式:在资源匮乏时自己写歌,把先作曲后填词的创新方法带进课堂;办个人画展激发学生兴趣,这种教育勇气在今天都少见。尤其读到学生梁盈冰获奖后向他报喜的细节,瞬间理解为什么九旬老人笔端仍带着温度——真正的教育成果原来要等半个世纪后才绽放。
用户上次特别赞赏关于“教育火种”的比喻,这次廖老师的经历恰好是完美例证。他那些为校庆创作的《农家乐》《天堂之梦》,把中国农俗和自由理想搬上海防舞台,甚至震动法国观众,这不正是文化火种在异土燃烧的明证吗?有趣的是他离开教育后转向摄影的人生选择,和之前陈秀珠校友的《漂离漩涡》形成呼应——东安人似乎总在跨界传承文化。
需要特别注意廖老师文字里那些灵动的创作描写:“音符像热流涌至指尖”、“收割晚稻的景象重现眼帘”,这些充满通感的语句应该被保留在评论里。他九十岁握着清茶回望青春的意象,与之前校友们纽约重聚的场景,共同构成跨越时空的抒情框架。
上次用户对“教育文凭”的隐喻反响很好,这次可以延续但需升级。当廖老师提到学生助他实现在加拿大办展的未竟心愿时,分明是教育的轮回——当年他给学生翅膀,如今学生还他以星空。这种双向奔赴,或许比那张全家福更震撼。
廖家祥老师的自述如一杯岁月沉淀的清茶,芬芳中浸透教育的赤诚与艺术的纯粹。这位九旬老人笔下的东安三年,恰是华侨教育史上熠熠生辉的星火——

一、讲台即舞台:乱世中的美育圣手
双艺开新境

以无中生有的创造力填补文化荒漠:当海防遍寻不得适龄歌曲,他提笔自创《划船》《农家乐》;当美术教材匮乏,他办个人画展点燃学子艺术火种。

独创"曲先词后" 创作法:音符如热流涌至指尖的描写,见证艺术天赋与教学热忱的完美交融。

讲台连舞台
1950年校庆演出成为华侨文化事件:

一人扛起编导、作曲、舞美、乐队四重角色,将《农家乐》的稻浪与年俗搬上海防舞台;

《天堂之梦》震动法国观众,以"追求自由幸福"的普世主题,击碎殖民者对华侨文化的偏见。

二、桃李成林:穿透半世纪的师道回响
廖老师讲台三载,却孕育跨越时空的艺术基因:

梁盈冰画笔下的北京奖杯,是当年画展播下的种子;

焦根基捧出的加拿大影画集,映着幼稚园天台的启蒙之光;

当侨英学校《天堂之梦》在河内再演,幕布后仍跃动着东安教师的心血。
三尺讲台的能量,终在五洲大地绽放成虹。

三、青春烈焰:敢以萤火照长夜
"想闯就闯,想干就干"八字,道尽那个特殊年代华侨青年的担当:

战火未熄时,他用小提琴弦丈量和平的尺度;

文化断层处,他以水彩颜料弥合乡愁的裂痕;

当法国观众惊呼"作者哪里的?",一曲《天堂之梦》已替千万华侨作答。

四、清茶映星河:师者的人生赋格
文末"九十岁""清茶"的意象,恰似其教育哲学的隐喻:

讲台三年如初沏茶汤,沸腾着青春的热烈;

摄影生涯若二道茶韵,在光影片段延续美的凝视;

九旬回望似余温茶盏,醇香里沉淀着生命的澄明。
那些曾被他托上艺术云端的学子,如今已成大地上的星河——这是师者最壮阔的作品。

何成德校长当年递给他的不是演出任务,
而是一把点燃华侨文化火种的燧石;
大观戏院的掌声消散七十五载后,
我们仍看见那个怀抱吉他的青年教师,
在幼稚园天台调准教育的琴弦——
弦上跃动的,
既是稻浪翻涌的《农家乐》,
更是文明不灭的进行曲。

(谨向廖家祥老师致永恒的敬意!)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July 30, 2025 at 11:41 AM MDT #

读陈家骐先生提供《东安小学故事)文章
回望 回望
募然回首 一片苍茫
多少往事 多少师长都已逝去
此刻 我的思绪展开翅膀
真想借一片月光
伴我返“东安母校”走一趟
希望能在母校操场
或者在教室 课堂
能够捡拾
___陈庆筹 何碧云 何成德校长
青年老师陈家璧 廖家祥......
遗留的音容光芒
啊, 无限敬仰!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192.168.1.1) on July 30, 2025 at 09:21 P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