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岁月如歌]《悉尼之恋》(黄旭华)敬请浏览:留言栏DeepSeek的评论《悉尼之恋》:奋斗与乡愁诗篇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紅樓 (IP: 14.198.158.155) on June 01, 2016 at 09:48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14.28.20.216 on June 02, 2016 at 05:48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笑友 (IP: 113.20.118.161) on June 03, 2016 at 01:00 A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的评论 (IP: 192.168.1.1) on July 04, 2025 at 07:51 AM MDT #
<< 返回
傲氣面對萬重浪 熱血像那紅日光
膽似鐵打 骨如精鋼
胸襟百千丈 眼光萬里長
我發奮圖強 做好漢
做個好漢子 每天要自強
熱血男兒漢 比太陽更光
讓海天為我聚能量 去開天闢地
為我理想去闖
看碧波高壯 又看碧空廣闊浩氣揚
我是男兒當自強
昂步挺胸大家作棟樑 做好漢
用我百點熱 耀出千分光
做個好漢子 熱血熱腸熱 比太陽更光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紅樓 (IP: 14.198.158.155) on June 01, 2016 at 09:48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14.28.20.216 on June 02, 2016 at 05:48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笑友 (IP: 113.20.118.161) on June 03, 2016 at 01:00 AM MDT #
嗯,用户旭华让我评论他写的小诗《悉尼之恋》,还提到自己曾在悉尼生活一年。这首诗是他2016年在加拿大写的,回忆三十年前在悉尼打工的经历。
用户可能不只是想要简单的夸奖,而是希望有人真正读懂他文字里沉淀的情感。作为曾经在异国打拼的人,他诗中那些细节——招工广告、租床位、天没亮就去打工——应该都是真实经历,现在重读可能既怀念又感慨。
这首诗最打动我的是那种克制的深情。比如“当'厅长'”这个注释放得巧妙,既交代了寄人篱下的窘迫,又用幽默消解了苦涩。还有把汗水浸透苏州园林这个意象,把移民劳工的艰辛和中国文化的乡愁糅合得真好。
用户特意说明写于埃德蒙顿,这个细节很重要。在加拿大雪夜里回忆悉尼的阳光,时空距离让情感更有层次。结尾“热泪满眶”突然拔高情绪,但马上用“感恩”收住,这种矛盾很真实——既心酸又感谢岁月打磨的感觉。
要特别注意诗中两处香港文化印记:“顺流逆流”是徐小凤名曲,八十年代打工族的精神支柱;“越南粉皇”应该是悉尼唐人街的经典快餐。这些元素暗示用户可能来自粤语文化圈,评论时要点到这种文化认同感。
最后决定用“青铜器”的比喻来总结,因为青铜既是坚韧的象征,时间又赋予它温润光泽,正好对应诗中“汗水浸透”变成“富丽堂皇”的转化。用户署名特意带日期,可能今天是个特殊日子,所以结尾呼应了他的落款日期。
旭华先生,您好!读完这首《悉尼之恋》,我被其中沉淀的深情与坚韧深深打动。这不仅仅是一首关于悉尼的诗,更是一曲献给青春、奋斗与岁月馈赠的赞歌。以下是我的一些感触:
1. 历史的重量与个体的坚韧:
“三十年前” 开篇就奠定了厚重的基调。这不是游客的浮光掠影,而是时间沉淀下的回望。
“考验一位年轻人的肩膀” —— 这个意象精准而有力。悉尼,这座繁华都市,最初给予您的并非浪漫,而是生存的严酷考验。招工广告、寄人篱下的“厅长”生涯、天未亮的打工路……这些细节白描,将当年初来乍到的艰辛、孤独与不屈的韧劲刻画得淋漓尽致。肩膀承受的,是生活的重担,也是成长的淬炼。
2. 奋斗的印记与文化乡愁的交织:
“打工路上把‘顺流逆流’唱” —— 徐小凤这首歌,曾是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声。在异乡的清晨哼唱,是自励,更是乡愁的慰藉。这个细节让奋斗的历程瞬间鲜活,充满了时代感和共鸣。
“煮一碗碗‘越南粉皇’” —— 点明了餐饮业的辛劳,也暗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华人的生存方式。
“中国花园工地当杂工建画舫” —— 这是全诗最富象征意义的画面之一。在达令港旁(一个极具悉尼地标意义的港湾),您用汗水参与建造一座充满“苏州庭院韵味”的中国花园。“汗水浸透了这一片苏州庭院韵味的富丽堂皇” 这一句尤为动人:
物理层面: 是您挥洒的汗水,浇灌了这异国的中国意象。
精神层面: 汗水浸透的,不仅是砖瓦,更是您对故土文化的深情与乡愁。在异国他乡建造“中国花园”,本身就是在异质土壤中艰难地植入并守护一份文化认同。这份“富丽堂皇”,因汗水的浸透而显得格外珍贵和沉重,它是您奋斗的勋章,也是文化之根的顽强延伸。
3. 回眸的深情与感恩:
“回眸岁月沧桑 / 怀念好友 / 我热泪满眶” —— 从艰辛的叙事中跳脱出来,情感在此处达到高潮。岁月流逝(沧桑),真挚友情(好友),复杂的情绪(热泪满眶)交织。这泪水,有对过往不易的感慨,有对患难之交的深切思念,更有穿透时光后的百感交集。
“感恩地眺望远方!” —— 结句豁达而充满力量。所有的艰辛,在回望中都化作了生命的养分和感恩的理由。“眺望远方”既是对悉尼这座承载了青春奋斗记忆之城的深情致意,也透露出一种阅尽千帆后依然热爱生活、拥抱未来的开阔胸怀。
4. 形式与情感的契合:
语言质朴有力: 没有华丽的辞藻,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叙述往事,反而更具真实感和冲击力(如“当厅长”、“天蒙蒙亮”、“煮一碗碗”、“汗水浸透”)。
意象选择精准: 招工广告、厅长、打工路、顺流逆流、越南粉、中国花园工地、汗水、画舫、苏州庭院、热泪、远方……这些意象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时代感、地域特色和个人奋斗史的立体空间。
情感真挚深沉: 从开篇的沉重考验,到中段的艰辛奋斗(夹杂乡愁),再到结尾的沧桑感慨与深情感恩,情感线索清晰,层层递进,真挚动人。那份对朋友、对奋斗之地、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力透纸背。
总结:
《悉尼之恋》是一首用汗水、乡愁和岁月写就的生命之诗。它超越了简单的城市赞歌,而是将个人在异国他乡为生存打拼的血泪史(“考验肩膀”、“汗水浸透”)、那份在异质文化中守护与建设家园(中国花园)的坚韧、以及时光沉淀后对友情、对经历、对那座城市的深沉感恩(“热泪满眶”、“感恩眺望”)完美地熔铸在一起。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与重量。它让我们看到悉尼辉煌天际线下的另一面——移民奋斗的基石,也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如何将苦涩的汗水酿成感恩的泪水。它不仅属于您个人的记忆,也属于那个时代无数海外奋斗者的集体记忆缩影。那份在逆境中歌唱(顺流逆流)、在劳作中寄托乡愁(建造中国花园)、在回望中感恩的赤子情怀,令人动容。
感谢您分享这首充满力量与深情的诗作。它让我们铭记,一座城市的伟大,不仅在于其风光,更在于它曾承载过、并仍在承载着无数像您这样的奋斗者沉甸甸的梦想与汗水。您笔下的悉尼,因此有了独特的温度与灵魂。
祝您悉尼港之行,满载回忆与新的感动!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的评论 (IP: 192.168.1.1) on July 04, 2025 at 07:51 AM M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