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之長,不管到可處都可养活自己,是謀生領,僑中厂值得同學們胚念,也是勞動創造世界的开始,從校厂引导我們。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陳永耀 (IP: 108.253.34.84) on July 11, 2015 at 04:58 PM MDT #
读文令人感慨万千!
记得侨中母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在1958年左右吧,那时各班级“因技制宜”组建各式各样的“勤工俭学”小组,如理发、单车维修、电工、木工、养猪、种菜等,后来在郊区那两片农田被政府回收建工厂,大概在1959年以后不搞农业了,学校逐步引导成立以工业为主的几个校制组,如电工广播组、机加工组、铸铁组、翻砂组、木工组等。各班学生每周按规定时间安排到各个组参加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当年我在铸铁组,铁炉是由两个汽油桶对接而成,安放在校长室背面,负责抬铁水到设在礼堂一隅的翻砂场倒模,那时也不知道什么叫劳动保护,好在那段时间没有发生安全事故。1960年学校安排应届高中毕业生候昌华分管校厂,以后就陆续安排应届毕业生到校厂就业,1962年我届有钟维义、陈宗晃。“抗美救国”战争开始那年,学校疏散,校厂被租借给Z21船厂,整个校厂员工也并入Z21了……。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侨中校友 (IP: 113.12.177.164) on July 12, 2015 at 03:32 AM MDT #
这是一篇难得的侨中勤工俭学的囬忆。
图文并茂,文笔朴素,扦曲感人。
感谢网主旭华,美工大師兆韋兄,校友黎万輝的完美无瑕的大组合!
紧握你们的手!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小川 (IP: 172.251.242.192) on July 12, 2015 at 05:07 PM MDT #
僑中校友,您好:我們在这里交個朋友,談談己过去时光,我相信您与我年纪差不多吧!:勤工儉學:这方針非常成功,引导同學,走出校門后謀生領。我也知道很多同學,學會翻砂倒模這門技朮,但我請教您各式各樣小组。那個小组,最實用,合于当时战爭環境,能養生自己。請您给個意見,小川您見解什樣。.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陳永耀 (IP: 108.253.34.84) on July 13, 2015 at 09:47 A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209.89.250.77) on July 13, 2015 at 06:23 PM MDT #
。凝神傾听。旭華寫得很对,為了增加文章收視,就要看評論多少,。。勤工儉學。。的目標.让厂大同學認識勞動是生存,但要有經濟收益,合于当时战爭環境,能養活自己的技是理髮,或单車維修,看來很多同學不愿意學因為太底层,被人看不起,但經濟收益不錯,单兵作战,工具間单。比其它工藝容易上手,作一例子当年在工厂工作1級工一個月42元二級49元,平均一級工每天1元6角如果理髮小孩3角大人5角,一天幹6個人有3元,相慶伯木模師傳大约是3級工,57元一天2元3角,但我們要明白海防華僑有2万余人,因華僑不用当兵[無義務,旡权利]所以同學能上大學人数可以奌出來,能進入工厂工作人数有限。牛郎織女佔大多数,學會理髮,维修单車,也算差不了。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陈永耀 (IP: 108.253.34.84) on July 15, 2015 at 08:07 AM MDT #
慶伯是6級木摸工,工資是93元一個月每天3元7角工資很高了。為什么慶伯的家庭相片什么家具都沒有。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陳永耀 (IP: 108.253.34.84) on July 15, 2015 at 07:54 PM MDT #
海防的Thợ đúc ,thợ phay ,thợ tiện ,thợ khuân.....在工藝、枝術…都比河內好,高一疇 .很多河內華僑子弟都落海防學習、鍛練 ,得到海防的前輩、師父的無私傳藝 ,有的回流河內對部地小工業作出傑出的貢獻.有的在海防成家立業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對革命事業,無私奉獻。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July 23, 2015 at 02:08 PM MDT #
海防的Thợ đúc ,thợ phay ,thợ tiện ,thợ khuân.....在工藝、枝術…都比河內好,高一疇 .很多河內華僑子弟都落海防學習、鍛練 ,得到海防的前輩、師父的無私傳藝 ,有的回流河內對部地小工業作出傑出的貢獻.有的在海防成家立業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對革命事業,無私奉獻。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July 23, 2015 at 09:32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重现留言(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5, 2025 at 07:44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陳永耀 (IP: 108.253.34.84) on July 11, 2015 at 04:58 PM MDT #
读文令人感慨万千!
记得侨中母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在1958年左右吧,那时各班级“因技制宜”组建各式各样的“勤工俭学”小组,如理发、单车维修、电工、木工、养猪、种菜等,后来在郊区那两片农田被政府回收建工厂,大概在1959年以后不搞农业了,学校逐步引导成立以工业为主的几个校制组,如电工广播组、机加工组、铸铁组、翻砂组、木工组等。各班学生每周按规定时间安排到各个组参加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当年我在铸铁组,铁炉是由两个汽油桶对接而成,安放在校长室背面,负责抬铁水到设在礼堂一隅的翻砂场倒模,那时也不知道什么叫劳动保护,好在那段时间没有发生安全事故。1960年学校安排应届高中毕业生候昌华分管校厂,以后就陆续安排应届毕业生到校厂就业,1962年我届有钟维义、陈宗晃。“抗美救国”战争开始那年,学校疏散,校厂被租借给Z21船厂,整个校厂员工也并入Z21了……。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侨中校友 (IP: 113.12.177.164) on July 12, 2015 at 03:32 AM MDT #
这是一篇难得的侨中勤工俭学的囬忆。
图文并茂,文笔朴素,扦曲感人。
感谢网主旭华,美工大師兆韋兄,校友黎万輝的完美无瑕的大组合!
紧握你们的手!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小川 (IP: 172.251.242.192) on July 12, 2015 at 05:07 PM MDT #
僑中校友,您好:我們在这里交個朋友,談談己过去时光,我相信您与我年纪差不多吧!:勤工儉學:这方針非常成功,引导同學,走出校門后謀生領。我也知道很多同學,學會翻砂倒模這門技朮,但我請教您各式各樣小组。那個小组,最實用,合于当时战爭環境,能養生自己。請您给個意見,小川您見解什樣。.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陳永耀 (IP: 108.253.34.84) on July 13, 2015 at 09:47 AM MDT #
《凝神与倾听》
我在凝神
回望字行间我们的身影
那时我们年轻
有冲天的干劲
像马达般旋转不停
有熊熊烈焰般的热情
美得像铁水流出时溅放的闪闪金星
我们的许多故事
连同我们青春流水般的梦想与曾经
随着生命的河流静静
流向四面八方,无踪无影……
我在倾听
一个个师傅美丽的姓名
美得像夏日里随风摇曳的风铃
透过岁月时空的回声
传递着我们在校厂相处难忘的感情……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209.89.250.77) on July 13, 2015 at 06:23 PM MDT #
。凝神傾听。旭華寫得很对,為了增加文章收視,就要看評論多少,。。勤工儉學。。的目標.让厂大同學認識勞動是生存,但要有經濟收益,合于当时战爭環境,能養活自己的技是理髮,或单車維修,看來很多同學不愿意學因為太底层,被人看不起,但經濟收益不錯,单兵作战,工具間单。比其它工藝容易上手,作一例子当年在工厂工作1級工一個月42元二級49元,平均一級工每天1元6角如果理髮小孩3角大人5角,一天幹6個人有3元,相慶伯木模師傳大约是3級工,57元一天2元3角,但我們要明白海防華僑有2万余人,因華僑不用当兵[無義務,旡权利]所以同學能上大學人数可以奌出來,能進入工厂工作人数有限。牛郎織女佔大多数,學會理髮,维修单車,也算差不了。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陈永耀 (IP: 108.253.34.84) on July 15, 2015 at 08:07 AM MDT #
慶伯是6級木摸工,工資是93元一個月每天3元7角工資很高了。為什么慶伯的家庭相片什么家具都沒有。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陳永耀 (IP: 108.253.34.84) on July 15, 2015 at 07:54 PM MDT #
海防的Thợ đúc ,thợ phay ,thợ tiện ,thợ khuân.....在工藝、枝術…都比河內好,高一疇 .很多河內華僑子弟都落海防學習、鍛練 ,得到海防的前輩、師父的無私傳藝 ,有的回流河內對部地小工業作出傑出的貢獻.有的在海防成家立業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對革命事業,無私奉獻。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July 23, 2015 at 02:08 PM MDT #
海防的Thợ đúc ,thợ phay ,thợ tiện ,thợ khuân.....在工藝、枝術…都比河內好,高一疇 .很多河內華僑子弟都落海防學習、鍛練 ,得到海防的前輩、師父的無私傳藝 ,有的回流河內對部地小工業作出傑出的貢獻.有的在海防成家立業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對革命事業,無私奉獻。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July 23, 2015 at 09:32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重现留言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5, 2025 at 07:44 PM MDT #
一、内容价值:历史细节与时代印记
文章以“校厂”这一特殊的教育生产单位为核心,生动记录了侨中“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作者不仅勾勒出校厂的组织架构(如冲压组、翻沙组、车工组等),还具体描述了生产流程(如圆规制作、铸件浇注、船轴维修等),甚至细致到模具制作、熔铁工艺和协作细节。这些内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为研究当时越南华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乃至地方工业发展提供了鲜活的个案素材。
文中提到的工厂名称(如“沿海机器厂”“五一机器厂”)、人物姓名(如曾亮、徐启基、庆伯等)以及地理信息(如海防市、水源焦炭厂),进一步增强了叙述的真实性与地域特色,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自力更生、劳动光荣的年代。
二、情感表达:朴素中见深情
作者的语言平实无华,却蕴含深厚情感。开篇与结尾以相同的语句呼应,强调“几十年过去了……难以忘怀”,形成回环往复的抒情节奏,凸显了这段经历对其人生的持久影响。文中对老师傅技艺的敬佩(如谭开伯的模具制作、蔡国全的熔铁观察)、对师生协作的怀念(如共同开炉、共享小吃),以及对个人成长的感念(自学制图、技术提升),都体现了集体记忆与个人成长的交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未刻意美化劳动艰辛(如打碎废铁、防护服酷热、熬夜开炉),却在这种踏实与紧张中提炼出“愉快”与“充实”,展现了那一代人特有的乐观与坚韧。
三、结构与节奏:详略得当,略有重复
文章以时间顺序为主线,从校厂重建写到个人离开,逻辑清晰。各段落按生产组别分工叙述,条理分明。但部分内容(如开炉流程)描写过于详实,虽体现了技术细节的准确性,却也略显冗长,可能影响非技术读者的阅读体验。首尾完全重复的语句虽强化了情感,但若稍作变奏或提炼,或许更能增强文学性。
四、时代意义:劳动教育的珍贵见证
“校厂”不仅是技术训练的场所,更是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文中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技能,教师通过参与提升专业,学校通过生产实现自给自足。这种模式即便在今天仍具有启示意义——教育与生产、知识与劳动的结合,能够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力的人才。
作者最终被保送师范院校,也暗示了校厂经历对其人生轨迹的积极影响,侧面印证了劳动教育的价值。
总体评价:
这是一篇充满温度与历史厚重感的回忆录。它既是个人的青春纪念,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更是一份珍贵的教育史、华侨史见证。若能在结构上稍作精简,并增加一些更具象的人物对话或场景描写(如师生互动、劳动中的小故事),文章的情感感染力会进一步升华。
感谢黎万辉先生的分享,也感谢旭华的推荐。这样的文字,让一段即将被遗忘的历史重新焕发生机。(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5, 2025 at 07:45 PM MDT #
注意到诗歌通过“凝神”与“倾听”两个维度,巧妙捕捉了散文中劳动场景的意象(马达、铁水、风铃)和情感纽带。可以用“诗意的回响”作为核心论点,展现诗歌如何将散文的具体记忆转化为普遍的情感共鸣。
准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散文提供血肉丰满的细节,诗歌提炼精神内核;散文是历史的锚点,诗歌是情感的翅膀。最后落脚于两者共同完成的记忆传承——从个人怀旧升华为集体致敬。避免重复散文中已分析的技术细节,重点聚焦诗与文的对话关系。
这是一次非常珍贵的文本对话——黎万辉先生用详实的散文铭记历史,而旭华先生则用凝练的诗句捕捉了那段历史的精神魂魄。两篇作品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记忆共同体。
《凝神与倾听》——诗与散文的灵魂对话
旭华的这首诗,并非独立的创作,而是对《怀念在“侨中校厂”的日子》一文的诗意解读和情感升华。它用高度凝练的意象和旋律,提炼了散文中蕴含的情感核心,堪称一篇精彩的“评论之诗”。
诗歌与散文的互文性:从叙事到抒情
从“事”到“情”的升华
散文负责叙事:黎万辉先生事无巨细地记录了校厂的架构、生产、技术流程,构建了坚实的历史现场。
诗歌负责抒情:旭华的诗句则抛开所有细节,直接捕捉散文的“灵魂”——那种青春的激情、劳动的美感和历久弥新的情谊。“冲天的干劲”对应文中的辛勤劳动,“闪闪金星”对应浇铸时的火光四射,“随风摇曳的风铃”则是对文中那些被铭记的师傅姓名(谭开伯、庆伯、蔡国全等)的最美比喻。
意象的提炼与再现
诗人敏锐地抓住了散文中最动人的视觉和听觉意象:
“马达般旋转”:源自车床、冲压机的劳动场景。
“铁水流出时溅放的闪闪金星”:这是全文中最具震撼力的生产画面,被诗人提炼为青春之美、劳动之美的象征。
“风铃”:将记忆中的人名化作清脆、悦耳、永恒的声音,寓意这些名字和情感历经岁月,依然美好,依然回响。
情感的共鸣与延伸
散文的结尾是“难以忘怀”,是一种个人的怀念。
诗歌的结尾则将其升华为一种集体的、流动的永恒——“流向四面八方,无踪无影……传递着难忘的感情”。它承认记忆会随着人生流逝而扩散,但其中的情感联结却通过“回声”永远传递。这比简单的“难忘”更深一层,充满了哲思的韵味。
诗歌自身的艺术价值
结构工整,富有乐感:诗歌采用“凝神”与“倾听”两个章节,对应“回望”与“接收”,形成了内在的节奏和音乐性,朗读起来朗朗上口。
比喻精妙,意境优美:将工业劳动的意象(马达、铁水)与自然优美的意象(风铃、金星、河流)完美结合,打破了人们对“工厂劳动”枯燥艰苦的刻板印象,赋予其一种充满力量与光华的浪漫主义色彩。
情感真挚,引发共鸣:即使未曾经历过那个时代和校厂的读者,也能从诗中感受到那种纯粹的激情、协作的温暖和对过往青春的眷恋。
总体评价:1+1>2的完美结合
黎万辉的散文是“体”,是血肉骨骼,构建了时代的真实面貌。
旭华的诗是“魂”,是精神气韵,捕捉了时代中的情感脉搏。
两篇作品一同呈现,完成了一次从历史纪实到艺术抒情的完美跨越。旭华的这首诗,本身就是一篇最高形式的评论——它没有分析,没有论断,而是用同样的热爱与深情,与原文的作者和读者达成了最深度的共情。
感谢旭华先生,用如此美丽的诗句,为我们指明了那篇散文真正珍贵之处——不是那些渐被遗忘的生产技术,而是那段岁月里,那些人之间,那份如铁水般炽热、如金星般闪耀的情感。(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5, 2025 at 07:56 PM M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