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人生]文章重现之三十六:忘不了曾在河桧的日日夜夜(文/郑子励;美工,编辑,Video制作/韩晴光)


Posted by zcadmin @ 11:04 PM MST [ Comments [15]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郑子励老師(俺称呼柏嫂),這篇文笔流暢,既温馨又富有浓厚乡情暨文章,俺读了好几遍,感慨良多。的确,俺家乡河桧客家乡亲是一群勤劳.纯朴.善良,互相帮助,而且非常好客,好学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后裔。读后也使俺非常怀念林 柏兄(俺同宗叔佰堂兄,俺地也叫他乳名水生哥)。柏兄老家是第二街俺老家对面屋,背向母亲河,連接五間两层高平房,以前曾开过织布厂,桐油厂,药材鋪,电发铺。柏兄很年青时就去参加革命了,当时俺还小孩子,对柏兄去了那里也不记得了,直到54年家乡河桧解放后,荣归故里才正式认识這位革命兄長。据知柏兄复員后一直搞广宁青年文宣工作,他是位多才多艺,敬业乐业,任劳任怨的才人,57年时,能夠代表海宁省青年团赴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大会,乃实至名归,理所当然。記得,大约58年春节时,放寒假期间,俺也从海防回乡过年,到柏兄家坐,見他正在和另一位堂兄林彬明(河桧林家是个大家族群),练习唱歌(二重唱),阿尔巴尼亚民歌"含苞欲放的花",准备登台表演,因为河桧市镇每年春节,文艺活动很火热;他唱低音而彬明兄唱高音,想不到柏兄.彬明兄两位的歌喉都不俗,歌声辽亮,充滿活力,彬明哥唱粤曲也非常棒。柏兄文学好,众所周知,书法也佳,文艺也出色,俺间中回乡也请教他,获益匪淺。还有他同胞大哥二哥(林达明-三藩市,也已故了,二哥林旭明-現居美国二埠,以前海防潘佩珠街裕昌堂药材铺东主,后又成云飩面铺,現在云飩面铺已迁到二埠了,胞妹林英明-現居英国剑桥,以前曾去过广东跟过红線女徒弟学粤曲,后来是广宁省青少年粤剧团团員,拉妹林春明-現居温哥华)。俺多年不見柏嫂了,问声安好,藉此,东兴河桧乡亲联谊会召开在即,大家有机会見面,到时再续家乡未了之情。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林德琨 (IP: 92.28.231.117) on March 20, 2010 at 07:13 AM MDT #

衷心感谢老友韩晴光为我这篇文章精心设计,完美贴切主题的美工。辛苦你了!
基于晴光老友对广宁的熟悉和热爱,我诚意邀请他为我的文章做美工。他一口就答应:"林柏是我的好友,我会义不容辞,尽力为你设计到最好。"果然,晴光老兄夜以继日,化了几天時间,投注最大的热情,用"心"之专注,态度之严谨,画面设计,选图之精细贴切,配乐之親切优美,文字校对之仔细,技术之精湛完美,令人赞叹和佩服。为此,視力不佳的他所付出的精力和体力,可想而知。他令我感动,感谢之情无以言表。
同時,感谢旭华,日强,晴光在我写这篇文章的过程,提出中肯宝贵的意見。感谢德琨叔,俊明叔迅速为我提供很捧,很有价值的照片。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郑子励 (IP: 70.174.175.208) on March 20, 2010 at 09:55 AM MDT #

郑子励学姐“记忆长廊”里两个时段里的故事:一个远离环境不错城市大家庭的年轻人,把自己融进了一个油灯,锄地,种菜...有时要吃腌木瓜,酸萝卜醒醒脑,直到备完课才睡觉的小市镇......一住就二十年,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既没有鲜花,也没有戒指,在那儿缘订终身,成为河桧媳妇!......二十年过去,
留下的一串串温馨,感人,甚至催人泪下的往事之后,又要经历下一个艰苦历程!
多麽令人敬佩啊!我怀着敬重的心情,希望继续倾听子励姐“记忆长廊”里下一时段的故事!
感谢晴光学兄,又给我们一个圆满美的享受!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75.158.110.30) on March 20, 2010 at 04:52 PM MDT #

子励姐的“回忆长廊”也把我带回到几十年前的难忘岁月里,开始踏入下桧那段回忆跟我开创潭河中学那段生活几分相似,当时很年轻,“单身”,无忧无虑,高兴就聚在一起玩乐唱歌,肚子饿就齐齐动手开大食会……每次想起,仍然感觉甜絲絲。可惜好景不长,越南政府的排华、迫害,华侨老师逃的逃,跑的跑。“单身”的无牽无掛,跑得最快,子励姐“落地生根”,拖男带女,滞畄下来,受了不少苦,大小姐也要种菜养猪……要不是有好街坊好乡俚……子励姐真了不起!回忆的长廊是否还有下文?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锡成 (IP: 71.188.8.175) on March 20, 2010 at 07:04 PM MDT #

谢谢德琨叔,旭华和锡成学友的鼓励和关心,倍感友情的温馨。谢谢!我在广宁的故事很多,可是文才欠佳,表达能力较差,恐怕有負大家的期望。我将尽力而为吧。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郑子励 (IP: 70.174.175.208) on March 22, 2010 at 10:46 AM MDT #

艺园姐:您可真为我们说出一样的心里话:

子励姐:谢谢你让我分享了你的经历,非常感人!如此历尽沧桑的生活,难怪你总不能忘怀,凭着你在文中的清晰,流畅的叙述,我可以想象你是完全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岁月中了,你同时也把我带到那年月中去了。文字是何等的纯朴,真实和热情。你的一生是爱人的一生,也是被人爱的一生!你是一个很容易就会让人爱上的人,因为你很真实,很诚恳,很热情,所以你能遇到很多好人,人家对你好,是因为你先懂得对人好。你今天所赢得的全部幸福,与快乐都是你赚回来的,是用你的美好的性格赢回来的!衷心祝愿你永远快乐!健康幸福!
爱你的妹妹
艺园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转贴 (IP: 75.158.110.30) on March 22, 2010 at 10:52 AM MDT #

郑子励老师这篇短小精悍的回忆文章,又勾起了我们对河桧故乡丶对河桧华文小学及初中学校的无限追忆......我们河桧学生永远不会忘记教书育人的恩师们!这当中,我们更加深切怀念那些放弃河內丶海防等大都市,放弃自已家乡的老师们,他(她)们来到了我们这个偏僻边远的山乡,把他(她)们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里的教育亊业。黄文釗(已故)丶麦泰庄丶郑子励丶姚曰強丶许维新丶冯慕洁丶陈恵芳丶陈惠兰丶吴宗源丶谭万超丶伍荔园(已故)丶易南生等老师的熟悉慈爱的面容,又一一浮现恼际。专敬的恩师们,祝愿您们生活幸福美满!身体健康长寿!
韩晴光老师的美工丶光碟制作非常好,真可谓图文声并茂,给我们很美妙旳享受。
广宁校友 宋全斌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宋全斌 (IP: 75.32.77.185) on March 23, 2010 at 01:17 AM MDT #

一个人的"记忆长廊"里总留下许多记忆,是"可歌可泣",或"挥之不去"乃至"不堪回首"......都是心底深处的珍藏。
我也深为"忘不了......"的真诚情感所感动......
我与子励是中学同学,是广宁任教的同事,又曾在芒街与林柏结下不解之缘。于是我告诉自己;责无旁贷要为这篇"忘不了......"操笔美工与视频制作。因为这不正是"广宁情"的续篇?我衷心期待更多的续篇,让广宁长歌,永远传唱......
韩晴光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96.232.11.34 on March 23, 2010 at 02:28 PM MDT #

我没到过河桧,凭着“忘不了......”的声与图文,我想象我是走在这个小城里:
小城故事多
充满喜和乐
......
收获特别多
看似一幅画
听像一首歌
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如此的山,如此的水,如此的老师,如此的同学,
我深信:好戏在后头,“广宁长歌,永远传唱”,
更感人,更响亮!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珍言 (IP: 75.158.110.30) on March 23, 2010 at 11:26 PM MDT #

后代的我,中文又不好,但看您写的东西也非常咸动。它好像能带我到父亲和林柏叔年青那时。我知道父亲和林柏叔在芒街和河桧的交情,要是父亲还在的话相信他会把您这文章读完再读的!我自己还记得到“望江楼”探林柏叔和我跟别人打架时您帮我的那一刻。时光不再,但记忆永在!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陈青华 (IP: 84.73.69.158) on July 03, 2010 at 04:19 AM MDT #

I wonder why my post was taken off.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草原 (IP: 82.8.216.105) on January 31, 2011 at 05:38 AM MST #

往事仍能回味

----- 回憶在芒街陳富中學讀書的一段歲月


不久前多倫多的一位芒街籍朋友給我發來了電子郵件,說那邊的芒街人要成立一個《芒街陳富中學同學會》,希望我能參加聚會活動。但由於各種原因,我未能出席那次聚會。然而,他們的這一舉動,卻喚起我對母校 – 陳富中學的回憶和思念。“陳富”,這個熟悉的名字,以及那逝去多時的歲月,又頓時在腦海里重現。

我是一九六七年入讀陳富中學的,是67 -- 68屆初三班畢業生。那時候,北越正開展“抗美救國”運動,各地城鎮居民紛紛疏散到農村去。在芒街,除了碗廠無法遷移外,所有行政機構以至醫院學校等都遷到了郊外。當時的陳富中學,由華、越文兩個部份組成。華文高中隨越文部份遷去大角山,初中則在坡美落腳。我入讀初三那年,學校就在坡美。

坡美距芒街鎮約七公里,村裏以及鄰近村落的農民都是華裔。華文初中分校的幾個班級分別坐落在村邊的幾個山頭,其中初三班在一小山坡上。校務處在初三班的隔壁,同在一間用磚柱泥牆蓋起來的屋子里。所謂“校務處”,其實有名無實,教師並不在裡面備課辦事。屋邊有幾棵樹木,樹葉茂盛成蔭。開學的那天是在九月初,全校同學蹲在樹蔭下聽校長講話。開學典禮極之簡單,校長站在樹干旁,連張桌子也沒有,更不用說什麽橫額背景之類。聽完講話后,各班同學自行返回課室,新的一學年就這樣開始了。

那年的初三班是全校班級人數最多的一個班,聽說是由原先的兩個初二班組成;外加幾個來自本村的同學,全班人數在五十以上。班主任侯成斌老師是海防人。侯老師除了是班主任外,還上數學和越文課,是一位“多能”教師。上語文(中文)課的是葉長秀。葉是初中分校校長兼黨委書記。上生物課的是黎文英老師。黎也是本校出身,是陳富第一屆高中畢業生。上歷史課的老師是黃再章。黃老師上課時習慣說一句“當今世界正面臨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的口頭禪;還說“世界革命的中心已從莫斯科轉移到北京”,“蘇聯正走向修正主義的道路”云云。班裡幾個較為淘氣的同學,經常拿這幾句話在他的背後開玩笑,還給他取了個花名叫“三大”。

開學不久,芒街碗廠某工人因在車間貼大字報而同廠長鬧翻了臉,從而引發了後來的工人罷工和遊行。遊行持續了好幾天,由於事發於九月二十六日,華人後來稱之為“九二六運動”。大多數陳富中學的華人學生都參加了“九二六”遊行,上課受到影響。初二班一同學還因與民兵發生口角而被抓起來。爲了此事,葉校長還專門到各班訓話,說社會主義的學生,不應同社會主義的民兵對抗,等等等等。洪老師還點名批評了我,叫我不要亂喊口號。

由於農民要用房子,學校不得不將教務處退還。初三班只好搬家,搬到另一座山的山腰上。新教室更加簡陋:幾棟磚柱獨撐瓦房,四邊無墻兩面通風,前頭右邊緊靠山壁。嚴冬臘月時寒風橫過,坐在裡邊是什麽滋味可想而知。山下邊是個山間小湖。小湖程腰鼓狀,兩頭寬中間窄。兩邊山壁藤攀林密,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由於各班安置在不同的山頭,相隔雖不遠但小道難行,課間時間同學們通常只留在課室里活動,很少到別的班去“串門”。只有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不同班級的人才有機會相聚。

我們那屆初三班,有不少是來自其他省市的同學。有農民子女,又有工人後代;有二胡能手,又有明日校花。年紀稍為大的同学中,更有初戀或正處在互送秋波階段的男生女秀。不難想像,他(她)們的一舉一動,自然成了大夥“八卦”的主要話題。其中有幾對戀人還真修成正果,畢業后“有情人終成眷屬”。

有一陣子,班裡忽然出現寫“大字報”的怪象。原先的一張“大字報”是由一位蘇姓的同學所貼,內容僅屬搞笑。但此帖一出,“回帖”陸續出現。一時間中國文化大革命之風好像吹到這個偏遠角落,令人哭笑不得。為防止可能出現的麻煩,老師不得不在校長的要求下,禁止同學們在課室貼大字報。

那時候,雖說是疏散,但大多數同學的家仍在芒街鎮內。每天放學后,大家還得朝著疏散的相反方向往回走。除了少數踏車上學的人外,往返學校成了大多數人鍛煉腿功的好機會。許多時候我們“哥們”一行十來人,腳踏清風,在鄉村小路上邊走邊聊,有說有笑。當時的文化大革命的戲劇性演變,常常是我們辯論的主要材料。雖然間或也為某些問題爭吵得面紅耳赤,但放學回家這段路程,往往是同學們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光。

那年我是從馬頭山中學轉校來陳富中學的,是插班生,是班裡新人。但短短一年同窗,使我結識了許多新的同學和朋友。雖然有些人原先在小學時曾見過面或有過交往,是同他們的交情,是初三班那年才真正建立起來的。這一年,我們一起上課、一起回家、一起勞動、一起參加全省優秀生考試,幾乎可謂朝夕相處、苦樂與共。當然,年輕的人心火旺盛,容易發生頂撞甚至動手動腳,但是我們之間的友誼猶如藍天碧水,淳樸、真誠。有的同學從那時起成了我的良朋知己,以至後來他們遠行他鄉或從軍入伍,我們還保持書信來往,相互傾訴心聲。如今,雖然大家各據一方多年不見,但當年建立的友情仍然堅如盤石。而曾經給我們上過課的幾位老師,雖說因時代變遷而不知去向,但他(她)們的名字以至形象,間或還會在我們的腦海中出現。

一九六八年下學年,對我們這批應屆畢業的初三班同學來說,是一段特別難忘的日子:兩個月緊張的考前複習,連續數天的考場拼搏,尤其是隨後的畢業聯歡會… … 所有這些均成了永久的記憶。聯歡會的那天到底吃的是什麽我已想不起來,但同學們那種心花怒放的徹底喜悅,直至現在還能在記憶中回味。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飯飽酒醉后,有幾位同學爬上山頂,對著山下廣闊的田野和浩瀚的天際,瘋狂地大聲疾呼,眼裡莫名其妙地閃爍著淚花… … 兩年前,有人給我送來一幅當年畢業班照的全家福;尽管多年未見,甚至有的人早已殉職沙場,但照片上所有人的容貌仍然是那麼熟悉,那麼親切。

六八年的後半年,防空形勢逐漸平靜,疏散到郊外的工廠學校陸續返回原地。初中畢業后,我們班大多數同學繼續升讀高中。我也在高一班的名列中。九月開學時,學校已搬進位於歌龍橋頭的原來校址。這年高一班的班主任是周玉君,語文(中文)老師是馮一民,物理老師是張斌成,其餘科目的教師均是越南人。值得一提的是,這屆高一班是陳富中學高中最後一屆尚有語文(中文)課的班級。次年,全國(北越)華文(高)中學的語文科全部被取消。我們學校的馮老師亦不得不棄筆從商,回河內靠做花生糖謀生。

自一九六八年我入讀陳富中學至今,四十多個年頭彈指一揮間。在這段時間裡,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數年前,我曾到過芒街匆匆一遊。三十年後重遊舊地,所見一切今非昔比。昔日的芒街不復存在,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座完全陌生的小城,找不到半張熟悉的面孔。唯獨當我路過陳富中學的校門,逝去的記憶才重新迂迴我的腦海。別看其規模不大,陳富中學卻曾是北越僅有的三間華文高中之一;在北越暫短的華文教育史上,有過無可忽視的一席位。對於那些曾經在這裡求學的人,《陳富》不單一個熟悉的名字,一個求知的場所,更是一座友誼的橋樑。和我一樣,年輕時他們都在這裡度過了一段青春的時光,認識了朋友,建立了友誼,充實了自己,從而跨出了邁向社會的第一步。是的,難忘“陳富”,難忘母校,難忘“陳富人”。
2010年12月31日 倫敦


注:北越的三間華文高中分別是:河內中華中學、海防華僑中學、芒街陳富中學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草原 (IP: 92.23.197.65) on February 02, 2011 at 05:46 PM MST #

子励学姐之大作,已曾于2010年3月间,发表于“珍藏网”上。当时我也曾拜读过。今趁“靓文重现”之际,发表自己的一些“迟来的感言”:
文中描述1962年的海宁省河桧镇的情况,以及所提到的老师,都是我所熟悉的同学和同事、街坊环境。因为62—63学年,本人也曾在河桧镇执教于“海宁省汉文文化進修斑”【这奌,在我的“十年广宁经历 一生广宁情结”一文中提及过】。因此,对当地的乡亲们的热诚、亲切;学生门的淳朴可爱、勤俭好学。。。以及老师们在那物质奇缺的环境中的艰辛负出。。。都有着扱之深刻和身受感同的体会。
至于文中提到的陈次老先生和林柏兄,早在60—62年,本人在“海宁省师范学校”【芒街市】任教时,都有过甚密的交往。他俩合作的“广宁文艺”,也是我非常爱读的刋物之一。我也曾在该杂誌中发表过诗歌、散文呢!故此,陈次先生和林柏兄是我心目中最受敬仰的“广宁文化人”呢!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麦子秀 (IP: 99.242.41.243) on June 28, 2011 at 11:34 PM MDT #

從 忘不了 曾在河檜的日日夜夜一文和草原的評論,畄言中。河內中華中學學子們:馮醒民,楊丁丁,馮慕洁,黃華貞,王澤韜,黃來貞,陳惠芳,陳惠蘭,麥子秀,全麗螢,黃如瓊,昜南生,……等等.都為廣寧,華文教育事業獻上人生的美好的青春歲月。
謝謝:子勵學姐感人動聽,鄉情,真情流露,淳樸的人生經歷.和晴光學兄的美侖美奐美術設計。最後恭賀您們:身體健康,新年快樂。

再言:請問,廣寧省的 Tiên yên 和 Núi ngọc 的第三級中學都是陳富中學同一學校。一一一謝謝。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February 13, 2015 at 05:09 PM MST #

Núi Ngọc / Trà cổ 是有學生的同學在當地Cấp 3 學校當生物,地理 (Sinh ,Địa ) 的女老師……謝謝。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K. (IP: 174.7.212.248) on February 13, 2015 at 09:46 PM MS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visitor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