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祥教授》(原作/周坤;提供/陈家骐)


Posted by zcadmin @ 12:24 AM MDT [ Comments [1]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廖家祥(1928年11月—),越南归国华侨,祖籍广西合浦,是中国电影摄影教育与艺术创作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其生涯横跨影视实践、摄影艺术与教育传承,以“光影诗人”之誉深耕行业六十余载,其足迹与风范凝结为以下多维成就:

一、教育生涯:电影学院的奠基者
学术根基: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并留校任教,历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直至退休1。

教学理念:主张“技术为骨、艺术为魂”,在教学中融合影视实践与美学理论,培养多代摄影人才。1980年代起兼任大连医科大学摄影系教学,拓展跨学科教育1。

薪火相传:2017年以89岁高龄出席中影集团摄影交流会,持续点评青年作品,践行“老技新叶”的教育使命113。

二、影视创作:镜头中的时代叙事
廖家祥的影视摄影兼具社会关切与艺术探索,代表作包括:

获奖影片:

《珍珍的发屋》(1987)担任摄影师,刻画改革开放初期市井生活1;

《大气层消失》(1990)以超现实手法警示生态危机,参与摄影组创作1;

《重庆谈判》(1993)以史诗镜头语言重构历史现场。

导演实验:执导电视艺术片《吴作人绘画艺术》,探索静态绘画的动态影像化表达1。

多元类型:参与《爱滋病患者》《二子开店》等十余部影视剧,题材涵盖社会问题、喜剧、历史正剧,凸显技术适配性与叙事弹性。

三、摄影艺术:从纪实到诗化的升华
创作脉络:

起点:1945年在越南购得二手相机自学,1950年代作品参展河内影展,开启生涯1;

国家任务:1959年作为学生代表参与国庆十周年《北京》画册拍摄,纪实中注入美学意识1;

晚年转向:专注人文景观与自然花卉,《荷塘音乐会》《咏梅》等系列以光盘形式出版,将生态意象转化为视觉乐章。

艺术评价:

国内外举办十余次个展,如1999年北京影展展出130余幅作品,被赞“达到艺术诗化境界”1;

澳大利亚影展作品被当地机构收藏,海外影响力获专业认可113。

四、学术与理论建设
著作:

《摄影用光》深化技术理论,成为高校参考教材;

《廖家祥摄影集》《廖家祥花卉摄影集》总结创作实践,凸显“人像与风光互文”的美学观;

参编《电影艺术词典》,定义影视摄影学术术语1。

行业推动:

任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促进侨界摄影交流(2017年出席学会30周年座谈会)13;

担任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理事期间,推动产学结合与技术标准化1。

五、精神遗产:华侨文脉的守护者
作为越南归侨,廖家祥的艺术生涯深植“跨文化根系”:

身份自觉:以华侨摄影学会为平台,联结全球华人影艺社群,传递“以镜头认故乡”的侨界情感13;

历史见证:作品从河内到北京,从战乱年代到改革开放,影像成为个人与家国双重变迁的备忘录。

周坤挽联题注:
“风风雨雨为事业奉献终身”——概括其从教四十载、创作六十年的坚韧;
“山山水水留足迹风范长存”——凝练其镜头下的人文山川与人格境界的交融。

廖家祥以光影为舟,载教育之薪火、艺术之诗性、华侨之赤忱,其生命终与作品同化为“永恒的交响乐章”。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August 02, 2025 at 12:28 A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