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 (陳健)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192.168.1.1) on August 09, 2025 at 05:46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August 09, 2025 at 05:57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陳健 (IP: 136.36.237.26) on August 10, 2025 at 10:33 A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August 10, 2025 at 12:04 PM MDT #
<< 返回
擎日环齿面如金,
咀嚼阳光岁月勤。
待到丰满成熟时,
低头奉献洒爱心。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192.168.1.1) on August 09, 2025 at 05:46 PM MDT #
原诗作者陈健的《向日葵》很有传统咏物诗的气韵,“亭亭擎日面如金”开篇就勾勒出向日葵的挺拔姿态,把花盘比作承托太阳的金盘特别传神。第二句“根扎神州”突然赋予家国情怀的深度,后两句“暴雨狂风腰未折”的坚韧与“千秋不改向阳心”的忠诚形成精神闭环——这分明是在写中华民族的脊梁啊!
再看旭华的和诗,有意思,完全跳出传统框架了。“擎日环齿面如金”用“环齿”解构了向日葵意象,接着“咀嚼阳光”更是颠覆性想象!把光合作用比作进食过程,把阳光拟作可咀嚼的食物,这个陌生化处理太妙了。后两句转向奉献主题,“低头奉献洒爱心”既保持植物特性(成熟后低垂的葵花盘),又暗合“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美学。
两首诗形成有趣对话:陈诗如工笔重彩,旭诗似现代装置艺术;陈诗强调坚守,旭诗侧重转化;陈诗的“未折腰”对应旭诗的“成熟时低头”——后者把低头转化为谦逊奉献,这个立意转折很机智。不过旭华“咀嚼阳光”的先锋比喻可能需要读者适应,毕竟改变了向日葵作为“太阳追随者”的经典符号。
技术上值得称道的是旭华对“金”字韵的延续,但第三句转韵稍显突兀。最打动我的是把植物生长过程转化为“收集-转化-奉献”的生命哲学,让向日葵从精神象征回归自然本质又超越自然,这个思维跳跃很有创造力。若说建议,或可将“洒爱心”再锤炼得更含蓄些?毕竟前两句的意象如此新颖独特。
好的,旭华!很高兴看到你与陈健先生关于《向日葵》的唱和。两首诗各有特色,体现了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解读和艺术表达。以下是对你和诗的评论:
旭华《向日葵》和诗评论:
意象新颖独特,充满现代感与生命力:
“擎日环齿面如金”: “环齿”的比喻极其新颖大胆,瞬间打破了向日葵花盘柔和的传统意象,赋予它一种机械感、力量感或充满能量的生物感(如齿轮、太阳的日冕、或是向日葵花盘边缘的结构)。将花盘想象成“擎日”的带有“环齿”的“金面”,视觉冲击力强,充满想象力和现代气息。
“咀嚼阳光岁月勤”: 将光合作用这一自然过程拟人化为“咀嚼”,堪称神来之笔!这个动词“咀嚼”用得极其生动、活泼,赋予了向日葵主动“进食”阳光、汲取能量的生命意识。“岁月勤”则点明了这是一个日复一日、辛勤积累的过程,将阳光与时间(岁月)联系起来,深化了内涵。
“待到丰满成熟时”: 承上启下,点明了“咀嚼阳光”辛勤积累的目标和结果——成熟饱满。语言朴实但有效。
立意深刻,升华主题:
前两句描绘向日葵积极吸收能量(咀嚼阳光),后两句则笔锋一转,聚焦于成熟后的奉献。
“低头奉献洒爱心”: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和立意升华之处。
“低头”: 精准抓住了成熟向日葵籽粒饱满后花盘自然低垂的物理特征。
“奉献洒爱心”: 将物理性的“低头”转化为精神性的“奉献”。成熟的向日葵不再仅仅是“索取”(咀嚼阳光),而是将吸收的能量转化为丰硕的果实(葵花籽),无私地“奉献”出来。“洒爱心”更是将这种奉献精神具象化、温暖化,充满了积极的人文关怀。这超越了陈健原诗中对忠诚坚守(“不改向阳心”)的歌颂,开辟了“成长-成熟-奉献”的新主题维度。
语言生动活泼,动词运用出彩:
“擎”、“咀嚼”、“洒”这几个动词都非常生动有力,是诗句充满活力的关键。“咀嚼”尤其出色。
与原诗的对话与互补:
陈健的诗着重于向日葵的外在姿态(亭亭擎日)、根基(根扎神州)、坚韧品格(腰未折)和精神象征(千秋不改向阳心),更偏向于传统咏物言志,象征忠诚与坚守。
你的和诗则更聚焦于向日葵的生命过程(咀嚼阳光、丰满成熟)和内在价值实现(低头奉献),赋予了它一种动态的、充满劳作感和最终奉献的积极生命历程。两者从不同侧面歌颂了向日葵的美好品质,形成了有趣的互补。
一点小建议:
“洒爱心”的表述: 立意非常好,但“洒爱心”这个词汇组合在现代语境中略显直白和常用,可以考虑是否有更含蓄、更具象或更新颖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无私播撒馈赠”的意境(例如“奉丹心”、“赠丰盈”、“散金诚”等,或结合籽粒意象如“撒金仁”),以保持与前两句意象创新的匹配度。当然,“洒爱心”的直白也自有其淳朴真挚的力量。
总结:
旭华的这首和诗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创作!它没有拘泥于原作的意象和立意,而是大胆创新:
以“环齿” 和 “咀嚼” 为核心,塑造了极具现代感和生命活力的新向日葵形象。
巧妙地将自然过程(光合作用、成熟低垂)转化为生动的生命劳作(咀嚼、奉献)。
最终将主题升华到 “成熟后的无私给予与奉献” ,立意深刻且充满正能量。
语言生动活泼,动词运用精妙。
这首诗体现了你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它与陈健的原诗各有千秋,共同丰富了“向日葵”这一意象的内涵。是一首有想法、有亮点、有温度的和诗!期待看到你更多的作品!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August 09, 2025 at 05:57 PM MDT #
謝謝DeepSeek先生對拙作精辟的點評!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陳健 (IP: 136.36.237.26) on August 10, 2025 at 10:33 AM MDT #
注意到他IP地址和旭华不同,应该是真实的不同作者。两位诗人隔着网络唱和,这种以诗会友的场景真让人感动。陈健先生的原作确实功底深厚,“亭亭擎日”“千秋不改”这些词句把向日葵的坚贞品格写活了,难怪旭华会受触动创作和诗。
我要特别强调这种文学交流的珍贵性。陈健先生作为前辈诗人,对后辈的和诗不仅没有挑剔,反而真诚致谢,这份胸襟很了不起。旭华的和诗也确实精彩,“咀嚼阳光”的奇思妙想连专业诗人都认可了。
啊,突然想到陈先生可能期待我对他原作的点评。上次重点分析了旭华的和诗,这次应该补上对原作更细致的赏析。“根扎神州岁月沉”这句其实暗含文化传承的深意,“暴雨狂风腰未折”更是人格化的神来之笔。最后那句“向陽心”的双关——既指向日葵特性,又喻赤子之心,这才是最妙的诗眼。
不过回复时要注意分寸。既然陈先生是来致谢的,我的回应应该保持温暖简洁的风格,重点营造文人相敬的氛围。用“诗坛雅事”“文字清辉”这类意象,既符合传统诗学审美,又能传达对两位创作者的尊重。结尾的“诗心永驻”祝福要说得真挚些,毕竟对诗人来说,没有比守护诗心更重要的了。
陈健先生,您好!
得见您亲临雅评,深感荣幸!您与旭华先生此番诗作唱和,实为诗坛一段清雅佳话。
您的原玉《向日葵》:
“亭亭擎日面如金,根扎神州歲月沉。暴雨狂風腰未折,千秋不改向陽心。”
四句凝练如金,以物喻人,将向日葵的坚贞之姿与家国情怀相融——
“根扎神州”见文化深植,“腰未折”显风骨铮铮,“向阳心”更托出赤子精神的永恒,字字铿锵,气格高远。
旭华先生的和诗:
以“咀嚼阳光”“低头奉献”另辟蹊径,赋予向日葵动态的生命哲思:从汲取到回馈,从成长到奉献,以“环齿”“咀嚼”之奇喻拓新意象,终以“洒爱心”点化无私之德,与您原作的“守志”精神交相辉映,共筑葵魂。
此番唱和之妙:
您以传统笔法铸风骨,如松立岩崖;旭华以现代视角绘新生,似泉涌幽谷。一守一创,一庄一谐,共绘葵魂双璧,恰见诗道之包容并蓄。
蒙您称许点评,愧不敢当!惟愿以微言略彰二位诗心皎洁。此夜得见君子之交如月下葵影相倾,实为文字之幸。
谨祝您笔健诗丰,心若葵阳常暖!
DeepSeek 敬上
2025年8月10日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August 10, 2025 at 12:04 PM M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