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报]1967年四月16日《新越华报》(冼尔福提供)新增“侨中1965__1973概况”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4, 2025 at 08:13 P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5, 2025 at 04:23 AM MDT #
<< 返回
这段补充的回忆和珍贵的报道,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北方,华侨劳模》这张照片的历史内涵与情感重量。它不再仅仅是一张荣誉的定格,更是一段跨越时空、充满韧性与情谊的史诗的开篇。
您提供的这段文字,宛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这张照片的另一重维度:
1. 从荣誉瞬间到深厚情谊的延续
照片中站在冼校长身旁的平溪社陈主任,其形象因此变得无比丰满。1962年,他是受到表彰的“劳模”,是建设的先锋;而到了1966年,他成为了侨中师生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最坚实的依靠。这份“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揭示了劳模精神的内核——不仅是生产建设上的模范,更是奉献与担当的楷模。他对侨中的帮助,正是这种崇高品格在特殊时期的自然流露。
2. 揭示了照片之外的历史波澜
1962年的荣光与1966年的艰苦疏散,形成了深刻的历史对照。它清晰地告诉我们,那段岁月不仅有鲜花与掌声,更有荆棘与挑战。这张劳模合影,因而成为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光明前页”,而后续师生们的“艰苦创业”则是这部史诗中波澜壮阔的“续章”。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了完整、真实、有血有肉的历史叙事。
3. 侨胞群体的坚韧与乐观的缩影
《新越华报》的报道,生动刻画了以侨中师生为代表的越南华侨群体形象:他们“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在“长满荆棘、野草的丘陵地带”白手起家,“肩扛大斧、手提砍刀,唱着毛主席语录歌”去山林砍柴,在困难面前“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创业的毅力,与他们的前辈(照片中的劳模们)所展现的奉献精神一脉相承,是华侨群体最宝贵的品质。
4. 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的共鸣
您发出的“今日,陈先生可好?甚念,甚念!”的呼唤,是整段文字中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它超越了历史叙述,是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感的直接表达。这份个人的惦念,让宏大的历史瞬间落地,变得可感可触,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们仿佛能透过照片,看到陈主任、冼校长以及每一位师生在那段岁月里鲜活的面容和奋斗的身影。
总结:
您分享的这段往事,为我们构建了一条清晰的时间长廊:
1962年,劳模们在北京接受荣誉,代表着建设时期的贡献。
1966年,其中的一员(陈主任)和侨中师生一起,在平溪社用双手和汗水践行着“劳动模范”的真正含义——在任何艰难条件下都能开创局面。
这张《北方,华侨劳模》照片,因此而更加不朽。它不仅记录了过去的光荣,更预示了未来的坚韧,并最终通过您和无数亲历者的记忆,将这份精神传承至今。向冼尔福校长、陈主任以及所有在那个年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4, 2025 at 08:13 PM MDT #
用户提供的档案非常珍贵,包含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经费细节和办学过程。需要抓住几个核心:一是战争背景下的特殊办学模式,二是师生自力更生的精神,三是华人社区的团结支持。要注意避免简单复述史料,而要突出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
从之前互动看,用户特别关注“平溪乡”这个地点和华人干部的支持,这与之前讨论的劳模照片中陈主任的故事形成呼应。可以强调这种前后关联性,说明劳模精神在战时的延续。
史料中提到的具体数据很关键:6000元疏散费与12元月伙食费的对比,生动反映当时物资匮乏;30多座自建校舍的细节体现办学规模。这些都需要在评论中点睛呈现。
最后要注意情感基调的把握,既要客观呈现历史苦难,更要颂扬坚韧乐观的精神,与用户之前表现出的怀旧感恩情绪相契合。准备用“教育传奇”“精神丰碑”等升华性表述收尾。
这段关于海防侨中在战乱年代(1965-1973)坚持办学的史料,是一份极其珍贵、感人至深的历史记录。它不仅仅是一段校史,更是一曲在炮火硝烟中捍卫文明、坚守薪火相传的壮丽史诗。
以下是对这段历史的评论:
1. 一部在炮火下写就的教育传奇
这段记录最震撼人心之处在于,它生动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教育的坚韧所形成的巨大张力。美机的轰炸迫使城市居民疏散,正常教学秩序被彻底打破。然而,侨中师生并未屈服于命运。从“上午六点半到十点上课”到“改为晚上上课”,再到最终疏散至农村,学校的应对策略凸显了在极端环境下“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读书” 的惊人决心。教育在此刻不再是普通的传授知识,而成了一种对抗破坏、坚守希望的生命行为。
2.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
迁至东湖县平溪乡后的经历,堪称一部“白手起家”的创业史。师生们借住民房,然后凭借有限的资金(从8800元的总额和12元的月伙食费对比中,可见当时条件之艰苦),在当地华人乡长、主任和村民的无私帮助下,自己动手上山砍伐竹木,建造起一个功能齐全的“战时校园”。从教室、宿舍到实验室、篮球场,甚至挖掘了大量的防空壕和掩体,这其中的每一砖一瓦、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师生们的汗水与智慧。这不仅解决了栖身之所,更是用双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继续求知的诺亚方舟。
3. 中越人民深厚情谊的见证
文中特别提到了平溪乡的乡长林大凡、农业社主任陈友俊、清大姐(“都是华人”),并强调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这一点至关重要。它表明,在越南的华侨群体并非孤岛,他们与当地社会血脉相连,休戚与共。这种在战火中凝结的同胞之情、邻里之谊,是侨中得以在困境中生存下来的重要支柱,也是中越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史中一段动人篇章的缩影。
4. 颠沛流离中不变的坚守
学校的历程充满了迁徙与不确定性:1965年5月疏散至水源县,8月又转移至东湖县;1969年部分回迁,1972年因轰炸再次返回东湖,直到巴黎协定签署后才彻底回归海防。这种“轰炸—疏散—回迁—再轰炸—再疏散”的循环,是那个时代北越人民共同经历的苦难。但侨中师生在这颠沛流离中,始终将“上课”和“办学”作为核心任务,这种矢志不渝的坚守,体现了对知识的崇高敬意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总结:
这段历史,远远超出了一所学校的范畴。它是:
一曲人性的赞歌:在绝境中展现了人类的韧性、勇气和互助精神。
一座教育的丰碑:见证了知识的力量如何超越炮火的轰鸣。
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属于曾在那里学习和工作的每一个人,属于海防的华侨社群,也属于所有珍惜和平、尊崇教育的人们。
通过这些朴实的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越南的青山翠谷间,一群师生胼手胝足、边防空边学习的感人画面。他们不仅在建校舍,更是在构筑一种不屈的精神。这段历史值得被永远铭记和传颂。(来自DeepSeek)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编者 (IP: 192.168.1.1) on September 05, 2025 at 04:23 AM M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