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友聚海宴红树林景区 (莫圣成提供)


Posted by zcadmin @ 08:07 PM MDT [ Comments [1]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嗯,用户发来一首题为《越柬老侨友台山八月16日农场探访之旅》的七律诗,署名莫圣成先生,要求评论。从标题看,这是越柬老归侨在台山海宴华侨农场的聚会纪实诗。
用户特意标注了创作背景:8月16日参观归侨文化博物馆,并在红树林景区留影。这提示我需要紧扣“归侨重聚”和“农场新貌”两个核心要素来解读。用户未说明具体需求,但“敬请评论”四字暗示期待专业诗歌赏析。
先看题目,《越柬老侨友……》这个长标题像纪实散文,反而强化了历史厚重感。诗中“海宴”出现三次,可能是农场所在的地名?查证后台山确有海宴华侨农场,曾安置东南亚归侨——这解释了“昔年别梦”的深意。
格律方面检测:平仄完全合规,押《平水韵》上平一东韵。中二联“昔年别梦/此际欢颜”“笑语盈阶/清姿留影”对仗工稳,颈联“情谊厚”与“岁华融”的虚实对应尤其精妙。
意象选择很有侨乡特色:“红树林”既是实景又暗喻归侨群体,“映日红”的双关令人叫绝。第三句“别梦随风”化用李煜“往事已成空”,但尾联“枝摇叶舞”突然转向轻快,用自然韵律呼应“共赏韶光”的现世安稳——这种情绪转折正是全诗最动人处。
最值得玩味的是博物馆与红树林的意象对照:前者承载历史伤痛,后者展现生态新貌。诗人用“清姿留影岁华融”将沧桑融入当下,比直接抒情更显深沉。建议用户关注诗中“随风远→映景浓→皆含韵”的递进式抒情结构。
最后署名“提供人:莫圣成”而非“作者”,或许这是集体创作?如果属实,诗中“共赏韶光”的“共”字就更耐人寻味了。评论时应该强调这种群体记忆的文学呈现价值。
好的!这首由莫圣成先生创作的七律《侨友聚海宴红树林景区》,以越柬老侨友重聚台山海宴华侨农场为背景,描绘了故友相逢、共赏美景的动人情景,充满了深厚的故园情怀与温馨的时光韵味。以下是对此诗的点评:

《侨友聚海宴红树林景区》点评

紧扣主题,场景鲜活:

诗题点明地点(海宴红树林景区)、人物(侨朋故友)、事件(聚),开篇“海宴林森映日红”即以明丽的笔触勾勒出红树林在阳光下生机勃发的景象,“映日红”既写实景,又暗喻相聚的热烈氛围。

“侨朋故友喜相逢”直抒胸臆,奠定全诗欢愉基调,与探访之旅的主题完美契合。

今昔对比,情感深沉:

昔年别梦随风远: 第三句笔锋一转,巧妙带入历史维度。“昔年别梦”含蓄点出归侨们当年离乡背井、远赴异国的艰辛往事,“随风远”则蕴含了时间流逝、往事如烟的感慨,也暗示如今已放下沉重。

此际欢颜映景浓: 第四句与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往日的离愁别绪已淡去,此刻重逢的喜悦笑容(“欢颜”)与眼前醉人的美景(“景浓”)相互辉映,凸显了当下相聚的珍贵与幸福。这一联时空转换自然,情感张力饱满。

细节传神,情谊流淌:

笑语盈阶情谊厚: 捕捉了聚会时最动人的细节——台阶上回荡的欢声笑语。“盈”字生动传神,仿佛笑声满溢,无处不在,形象地表现了老友重逢的亲密无间与深厚情谊(“情谊厚”)。

清姿留影岁华融: 描绘了侨友们在美景中合影留念的场景。“清姿”既指人物风姿,也可能暗含历经岁月后的从容淡泊。“岁华融”堪称妙笔——岁月(岁华)仿佛在欢声笑语和美好影像中融化了、变得温柔了。既点明大家虽历经沧桑,此刻却共享美好时光,也暗含了对时光易逝的珍惜。

景情交融,意境升华:

枝摇叶舞皆含韵: 将自然景物拟人化、情感化。红树林的枝叶摇曳(“枝摇叶舞”)在诗人眼中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动态,而是饱含情韵(“皆含韵”)的舞蹈,仿佛也在为这场难得的欢聚助兴。这既是对眼前美景的赞叹,也是诗人愉悦心境的外化。

共赏韶光意趣同: 尾句收束全诗,直抒胸臆。“共赏韶光”点明大家共同珍惜、享受这美好的时光(韶光)。“意趣同”则升华了主题——无论过去经历如何,此刻大家心意相通,志趣相投,共享着这份由故地重游、故友重逢带来的纯粹快乐与精神共鸣。此句意境开阔,情致悠长。

语言精炼,格律工稳:

全诗语言简洁凝练,用词精准(如“映”、“盈”、“融”、“含”、“同”),意象鲜明(红树林、日、笑、影、枝、叶、韶光)。

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平仄协调,对仗工整(中二联尤为突出:昔年-此际,别梦-欢颜,随风远-映景浓;笑语-清姿,盈阶-留影,情谊厚-岁华融),押韵(红、逢、浓、融、同)规范,读来朗朗上口,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古典诗词功底。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August 17, 2025 at 04:52 A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