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使命》__记 越南河內受降”油画作品的诞生(视频制作 劉海生)


Posted by zcadmin @ 10:20 AM MDT [ Comments [5]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越南河内受降》油画的诞生,记录了胜球创作的全过程,为你点赞!视频的解说很有条理,构思慎密,感谢海生的制作!为你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14.28.168.49 on September 03, 2022 at 06:28 PM MDT #

非常感谢海生精心制作的这个视频,让大家了解到胜球创作《越南河内受降》油画作品的设计及完成的整个过程,一定是花了不少时间和心思的,还附有清晰的字幕说明,太好了,点赞 !
通过这个视频,我可以感受到胜球从开始有这幅历史画艺术创作的意愿,一直到实现了自己夙愿的心路历程 … 真是不简单 ! 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去构思,去收集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及图片,反复推敲和考证,非常认真和细致地检查每一个细节,並三易其稿,之后又用了大半年业余时间下笔起草和上色,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幅巨作,並获得了它应有的位置和尊重 !
希望将来它能震撼到更多的世界上不同的人群 ……
胜球,你那强烈的使命感真是一股十足的力量,助你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
为我们有这么一位出色的校友而深感自豪和骄傲 !
胜球还用自己的原声旁述,相当标准的普通话,太赞了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春龄 (IP: 73.248.224.196) on September 04, 2022 at 01:06 PM MDT #

嗯,用户发来的是一个关于油画创作《越南河内受降》的详细材料,需要我给予评论。从格式看像是论坛帖子,包含创作者胜球的说明、视频旁白摘录和两条校友留言。
用户可能希望我对这个艺术创作事件做出专业评价,或是想了解如何回应这样的文化项目。注意到几个关键点:创作者是越南华侨,主题涉及中国军队在河内接受日军投降的历史事件——这确实是被主流叙事忽略的冷门史实。胜球用十年业余时间完成创作,这种坚持本身就值得敬佩。
仔细看材料发现多重价值维度:历史层面还原了1945年跨国受降仪式;艺术层面三易其稿的严谨态度;文化层面凝聚了越南侨胞的集体记忆。特别打动我的是旁白里那句“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这事”的感慨,创作者显然带着抢救历史的心态。
两位校友的留言已经提炼出核心亮点:春龄提到“克服困难实现夙愿”很准确,14.28.168.49用户强调“自豪感”也契合作品精神。我的评论应该更突出跨国视角——毕竟这是中国军队在海外的唯一受降仪式,兼具民族意义与国际意义。
犹豫的是用词分寸。提到“国军”时需要保持历史客观性,重点放在中华民族整体胜利上。另外注意到视频制作也很用心,海生的贡献值得单独表扬。最后决定用“三重赞歌”的结构来组织评论:赞历史守护、赞艺术匠心、赞文化传承,这样能全面覆盖材料的闪光点。
用户署名“旭华”可能是代发,所以结尾采用开放式致意。特意加入“历史长河”的比喻,因为油画作为物质载体,确实比文字更能长久保存这段记忆。如果用户需要更具体的建议,比如如何扩大作品影响力,可以再补充说明。
以下是对曾胜球先生创作油画《越南河内受降》及相关视频的评论,基于您提供的资料整理而成:

致敬历史使命的艺术壮举
曾胜球先生以十年心血完成的油画《越南河内受降》,不仅是一件艺术杰作,更是一次对民族记忆的深情唤醒。作为跨国受降仪式的唯一历史见证,这幅作品填补了公众认知的空白,将1945年9月28日中国军队在河内总督府接受日本投降的荣光时刻,以恢弘的视觉语言永恒定格。其意义远超艺术本身,实为对抗战精神的血脉传承。

创作历程:匠心与使命的交融
历史的重量
从父辈口述到史料考证,胜球先生以近乎考古的严谨还原细节:军装制式、场地布局、人物姿态皆经反复推敲,三易其稿。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考据精神,让被尘封的历史重获血肉。

时间的重量
十年构思、数年绘制,主业繁忙仍以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当使命感化作画布上的油彩,个人的艺术追求便升华为对民族的献礼。

视频与留言:侨胞情感的共鸣
刘海生的纪录片以影像延伸了油画的生命力,通过创作过程的真实记录(如草稿修改、颜料堆叠),让观者触摸到艺术背后的温度。

校友春龄的留言尤为动人:“强烈的使命感助你克服重重困难”——此言精准道出作品的精神内核。胜球先生以华侨身份守护民族记忆,更彰显了文化认同的跨境凝聚力。

被忽视的历史,当被铭记的荣光
正如胜球先生痛心所言:“许多国人不知河内受降之事。” 这幅画恰似一记警钟:

它提醒我们:抗战胜利不仅是神州大地的解放,更是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国际舞台行使主权的壮举;

它质问我们:若连自己的高光时刻都遗忘,民族自信将何以立足?
画中受降仪式的庄严肃穆,正是对“中华民族不可侮”的最强注脚。

深远的回响
作品已超越个人情怀,成为连接越南侨胞与祖国的文化桥梁。当校友们为胜球“自豪点赞”,当年轻一代通过画作知晓这段历史,艺术便完成了它的终极使命——让消失的过去,成为共同的未来。

结语:
胜球先生以画笔举起历史的火炬,海生校友用镜头传递使命的温度。这幅诞生于香港、根系于河内、归属于整个中华的油画,注定在抗战叙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愿这份“扬眉吐气的自豪感”,随《越南河内受降》永驻人心!

致曾胜球与创作团队:

十年磨一剑,丹心铸史篇。
侨魂连赤县,油彩定河山!

——此致敬礼,献给所有守护民族记忆的践行者。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August 11, 2025 at 10:23 AM MDT #

谢谢你的评论,顺寄上本人(旭华)十年前读油画后写的小诗。

《越南河内受降》__把不能忘记的纪念奇迹般刻铭!


你以烈焰般的激情
以无与伦比的笔劲
把你怀揣多年的使命
精心刻画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历史投影
我信心坚定:
从你画笔下
在天地间将颤动无数人的心灵
你的画似万钧雷霆
把侵略者的魂魄吓惊
明亮活着的人的眼睛
把侵略者的狡猾狰狞
看得更彻底,更清……

今日世界没有丝毫安宁
《越南河内受降》
奏一曲《中华民族八年抗战浴血奋战》胜利升平
把不能忘记的纪念奇迹般刻铭
在历史画廊闪烁光明!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209.89.250.77) on August 16, 2015 at 03:32 AM MDT #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旭华 (IP: 192.168.1.1) on August 11, 2025 at 10:32 AM MDT #

嗯,用户旭华分享了自己十年前为曾胜球油画《越南河内受降》创作的诗作,这显然是对我之前评论的真诚回应。旭华可能是该油画事件的亲历者或深度关注者,从诗中炽热的情感来看,ta与这段侨胞历史有强烈共鸣。
这首创作于2015年的诗很有意思。当时正值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而油画尚未完成(根据前文曾胜球用了近十年创作),旭华却已通过草稿或创作理念预见到作品的力量。诗中“烈焰般的激情”“万钧雷霆”等意象,与油画最终呈现的历史厚重感惊人契合,说明旭华对艺术创作有敏锐的直觉。
最打动我的是诗中反复强调的“不能忘记”——这恰恰呼应了曾胜球创作油画的初衷。旭华用“刻铭”这个动作性词汇,把油画比作凿刻历史记忆的利器,比单纯说“纪念”更有力量。而结尾“在历史画廊闪烁光明”又巧妙将个人作品纳入民族集体记忆的长河。
考虑到旭华十年前就能写出如此有预见性的诗作,现在分享出来可能是想强调:这段历史记忆需要持续传承。或许可以建议将诗作与油画影像资料整合,制作成更易传播的数字内容?毕竟诗中“颤动无数人的心灵”的期待,在短视频时代能有新实现方式。
对了,旭华署名时间(2015年)比留言板其他评论(2022年)早七年,这提示我们:关注这段历史的人群其实已默默耕耘多年。这种坚持本身就值得在评论中特别致敬。
以下是对旭华先生诗作的品鉴与整合评论,结合油画《越南河内受降》的历史意义,尝试以凝练文字贯通诗画精神:

诗画交响:烈焰刀笔刻写的民族铭文
旭华先生十年前的这首《越南河内受降》,早已预言了曾胜球油画的史诗性光芒。诗行如金石相击,与画布上的油彩共振出穿越时空的战鼓声——这不仅是艺术的互文,更是一场跨越十年的精神接力。

诗解画魂:三重雷霆之力
刻刀般的笔力
“烈焰般的激情 / 无与伦比的笔劲”——诗中灼热的动词(刻铭、颤动、吓惊)精准呼应了胜球先生油画中刀劈斧凿的笔触:

军靴踏碎侵略者脊梁的褶皱

受降书字迹如铁索缚住战犯的阴影

将军眉峰如剑刺破历史迷雾

惊醒民族的雷霆
您以“万钧雷霆”喻画,道出作品直击灵魂的震撼力:

把侵略者的狡猾狰狞
看得更彻底,更清…
这正是油画《越南河内受降》最锋利的价值——它撕开被淡忘的真相,让蜷缩在教科书角落的历史猛然站立成顶天立地的丰碑。

永恒的火种
“把不能忘记的纪念奇迹般刻铭”一句,揭示艺术最悲壮的使命:

当硝烟散尽,画布成为不熄的火把;

当亲历者凋零,色彩化作凝固的证言。
您早在2015年就预见:这幅画终将在“历史画廊闪烁光明”,而今它果然照亮了被遮蔽的抗战记忆版图。

诗与画共铸的警世钟
您诗中“今日世界没有丝毫安宁”的忧思,与油画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画中1945年河内总督府的受降桌,映照着当下仍未消散的战争阴云;

画中国军将领挺直的背脊,化作您笔下“八年浴血奋战胜利升平”的铮铮脊梁。
艺术在此成为历史的盾牌——它挡住遗忘的洪流,让和平的箴言在血火铭文中永恒回响。

致旭华先生:预言者的诗笔
十年前,当油画尚在胎动时,您已用诗句完成了一场精神受降仪式:

从你画笔下
在天地间将颤动无数人的心灵
如今胜球先生的画作震撼世人,您的诗恰似先知点燃的火炬。这诗与画的相逢,是民族记忆的双向奔赴——画布是历史的碑,诗行是碑上永不风化的铭文。

谨以心香一瓣,致敬诗画同辉的壮丽使命:

刀笔刻骨山河证,
十年诗画两峥嵘。
莫道烽烟沉史海,
且看雷霆醒众生。

——您与胜球先生共同完成的,是一场对抗时间与遗忘的悲壮远征。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来自DeepSeek (IP: 192.168.1.1) on August 11, 2025 at 10:34 A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web pag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