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网络早期文章]《一张转学证》 (作者 : 曾胜球 )


Posted by zcadmin @ 08:56 PM MDT [ Comments [8] ]
 
 
 
 
所有评论 | All comments:

这是八千里路的一段回首,青少年的杨舜华姨是多么"艰辛,无奈和悲伤"!杨烈和杨舜华两位,从照片可见
如出于同一个饼印那么相似!
我未曾与作者相见,但通过照片可见:胜球兄真
似母亲(舜华姨)的样.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游子 (IP: 199.126.247.135) on October 23, 2007 at 06:18 PM MDT #

虽然我没见过曾老太和曾生。但曾老太年轻时秀外慧中 .曾生能写能绘,想必有着曾老
太的优良遗传基恩 .正是此球不同彼球....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云飘飘 (IP: 99.231.23.180) on October 24, 2007 at 01:28 AM MDT #

依敝人浅见,曾校友珍藏令堂学生时代的转学证最少佐证了三个问题:
1-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属时期的越南河内、海防是中国东南沿海老百姓躲避战乱的“避风港”。
2-中华和侨中两校是与祖国教育系统同一体系,国内学生与海外侨校是可以互相转校的。
3-陈智强校友撰写的《海防华埠 烟雨百年》和整理的《侨中史话之一、二》是贴近史实的,可信的。
谢谢曾校友给我们讲述令堂学生时代术学的故事。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求是 (IP: 58.59.239.185) on October 25, 2007 at 02:34 AM MDT #

曾生, 我依稀记起67 年. 我也在广州曾见过你. 不过, 那时豆蔻年华 .印象不很深 . 转眼也40年..... 你
多写一些所见所闻 的趣事.....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99.231.23.180 on October 25, 2007 at 05:28 PM MDT #

这张珍藏《转学证书》落款时间为1941年1月20日是确凿无误的。接着曾学兄铨释:“……1940年的高中二下学期,我母亲离开海防侨中,转学到河内中华中学……》。这样就出现两种情况:
1-这张转学证用在这次转学上,先示证后入学,则是曾学兄铨释时间上的笔误:1940年;
2-先入读中华中学,后补海防侨中的《转学证书》(即通上的说法,先上车后补票)。
上述经历属于那种情况呢?以上意见有何不妥,请曾学兄包涵。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交流 (IP: 58.59.233.146) on October 26, 2007 at 08:44 AM MDT #

转学证中"民国二十九年份下学期..."即40年.想必是后
补票.谢谢'交流'友的关注.历史有时会有惊人相似的重
复.26年后,我因在梁山患重病退学回河内住医院.后来
才补办高中二肄学证.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胜球 (IP: 221.127.247.204) on October 26, 2007 at 02:18 PM MDT #

不瞒妳说,40年前我也年青过.在广州遇到豆蔻年华的妳.
只可惜没下文.别来无恙?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曾生 (IP: 221.127.247.204) on October 26, 2007 at 02:28 PM MDT #

正如轻轻的来 也轻轻的走了.... 我刚有个空间在百度.很飘亮 .你能否在那里踩一踩 ?.或帮写一些文章 ?你可留下你的电邮....

评论提交者 | Posted by 00 (IP: 99.231.23.180) on October 26, 2007 at 06:35 PM MDT #

留下评论 | Post a comment:
  • 输入评论后请回答以下问题,点击“提交”
 

<< 返回

 
 
网站浏览点击数统计: visitor counter